虎扑一提起酒,就是吹捧白酒,觉得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说起葡萄酒,就嗤之以鼻,觉得是西方文化入侵。其实我们嗤之以鼻作为西方文化象征的葡萄酒,反倒历史比白酒更悠久,汉朝时候就有了。《太平御览》有记载,汉武帝时期,"离宫别 观傍尽种蒲萄”。只不过在古代,葡萄酿酒本身属于奢侈品,所以更多流行在上流社会。
魏文帝曹丕喜欢喝葡萄酒。他不仅自己喜欢葡萄酒,还把自己 对葡萄和葡萄酒的喜爱和见解写进诏书,告之于群臣。魏文帝在《诏群医》中写 道:”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此言被服饮食,非长者不别也。......中国 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 不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鞠蔡,善醉 而易醒。”康熙皇帝下了这样一道谕旨:“嗣后倘得西洋葡萄酒,绘画颜料送来,其余俱停。”
很多著名的诗歌也是证据,陆机的《饮酒乐》:蒲萄四时芳醇,琉璃千钟旧宾。夜饮舞迟销烛,朝醒弦促催人。李白的《襄阳歌》中写道:"……館鹳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起须 倾三百杯。遥看汉江鸭头绿,恰似蒲萄初酸酷。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 台。唐朝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本草纲目》也有记载,酿制的葡萄 酒,能"暖腰肾,驻颜色,耐寒"。而葡萄烧酒则可"调气益中,耐饥强志,消炎破 癖"。
中国古代根本没有白酒,因为没有蒸馏技术,喝的都是低度酒,比如黄酒。武松景阳冈喝了18碗,如果是高度酒,早就倒下了。白酒成为社会主流的历史,只有几十年。
蒸馏酒是少数民族传过来的,最多的说法是起源于元代的阿拉伯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写到“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表明白酒是起源于元代。
但是随后的几百年里,白酒依然不是主流,但其规模和影响仍不足以超越黄酒。民国时期,中国白酒的酿造技艺已然成熟,全国各地涌现出各大名酒的产地,白酒的规模和开始扩大。但即便如此,当时有身份的上层社会还是多喝黄酒,他们认为白酒燥烈,上不了席面。白酒的优势在于,用非口粮的高粱,一年四季均可酿造,容易保存,且度数高喝起来过瘾。
白酒到了建国后,才真正成为社会主流,原因是学习苏联,开始更多喝高度酒也就是白酒。另外跟苏联学会了灌酒的酒桌文化,这时候高度酒自然更合适。
从佐餐的角度来说,葡萄酒非常多样化,刚好适合同样多样化的中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