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马老师真帅,(https://xueqiu.com/6398671716/305324583)
本文为投资小记(58)。
月中,安徽医保局将感冒灵等OTC中成药放入集采目录,华润三九、济川药业等公司大幅下跌。原本产品价格由市场定,现在可能出现变数,品牌中成药逻辑增加了一个负向期权,市场为此定价,但是这些公司之前业绩表现优异,商业模式不错,估值低了,可能是机会,而且集采的影响也不一定很大,所以值得好好琢磨。
一、集采
我国常用政策快速实现丑国已有的规律,集采只是其中之一。丑国虽有万般罪恶,但是其探索出来的很多规律,我们都在用,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在经济、行政领域,太多东西都是向他学习底层逻辑,然后加上本地化特色。
2018年是集采政策重要的一年,当时我还在一级市场工作,集采出来之前,我们还是会投资一些仿制药企业,都知道创新药是未来,但是毕竟这些仿制药企业有利润,估值更简单,退出也快。一开始我也不懂,后来我慢慢感觉到,他们的利润并不来自产品本身,而是来源于非统一大市场,也就是由各个省管理部门与医院行政体系、医生、代理商形成的销售链条,整个体系里面,患者只能被动接受虚高的仿制药价格。由于药品支付不是市场化的,市场自然解决不了这个怪事,集采势在必行。后来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集采是对的,虽然也有一些漏洞,但整体上看医保更多释放给了创新药械、医疗服务,发挥了更大的价值。无差异化的产品,本来就不应该享受差异化利润。
二、品牌中成药
我不是医药专家,我只是个普通老百姓,所以我既接受西药,也接受中药,只要能在我生病时减轻我的不适,就都是好药。所以不要搞中西医之争,搞非黑即白,没有意义,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即使是安慰剂,也提供了情绪价值,千万不要小看情绪价值,这里面创造了无穷的财富。
我以前也写过对中医的理解,其背后是中国文化,既有功能性,也有文化属性。在咱们国家,随着年龄增大,相信中医的概率提升,目前没有看到这个点的变化。而走终端的品牌中成药,即有药品属性,也有消费属性,这些年来也形成了一些品牌,999、太极、葵花、马应龙等等。由于患者的选择完全是自主的,所以这些药企可以打造品牌。首先要保证产品质量,这是根本;其次要触达到客群,让患者产生联想;最后让患者在各类终端都能接触到。
中药与西药比起来更难标准化,不同质量的药材含的有效成分高低是不一样的,例如泡水的陈皮、枸杞,价格差异也很大,就是品质不同。中间的差异化越大,信息费用越高,品牌就更有意义。入口的东西, 尤其是治病的东西,人们对未知更加恐惧,就会倾向于买品牌药。即使是成分相似的西药,感康、康泰克在同类药里也卖出相对高的价格。前一段大家担忧一些原研药退出中国市场,底层也是对国产药质量的不信任,因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家还是会选原研。品牌等于质量保证,整体上是这样的。
品牌的诞生需要时间,需要保证质量,需要做好渠道等等,底层是让消费者自己选择放心的药。所以品牌中成药的整体销售环节与化学仿制药很不一样。
三、集采的抓手
那既然品牌中成药是患者自行购买,医保局也知道啊,为什么还是进入了集采名单。医保局的目的是节省医保开支,而其权力可以影响到医保对药品的报销以及药品进院。自从宏观政策需保持一致性之后,类似于年初管理游戏那种直白挑战市场经济的事情不会发生,但是涉及到药品,具体的行政部门总是要做他们考量,举起降低老百姓医疗开支的大旗,还是会有不少人支持。
而我们所说的品牌中成药,有的品种在院内销售比例也不低,很多也在医保目录,所以医保局这样做,是可以节省一些医保费用。节省的源头在于类似的品种,有的厂家会报低价,一旦进入医院,处方权在医生,医生不受信息费用的影响,医生如果认为两个品种差异不大,不考虑个人利益,他的确可以选择更便宜的,为大家节省医保。所以在零售端的品牌,在医生这边效用大大减少。
据说,有的关系硬的公司就在和安徽医保沟通,了解OTC集采的真实意图。不过从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角度,如何应对集采,要么人无我有、要么我本身有成本优势、要么我退出医院渠道或医保,医保局抓手越少,行动起来越有干涉市场经济的压力。
四、顺势的下跌
这一轮品牌中成药是普跌,无论在医保的比例、院内的比例,客单价高低等等,都跌了,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
1)消费属性:渗透率、提价、市场集中度
一致性上,我认为,既然你有消费属性,那么必然会受到消费不振的影响,不可能只享受消费升级带来的通胀好处,不承受通缩带来的坏处。品牌中药的模型相对简单,营收增长的来源主要是渗透率、提价、市场集中度,而毛利率受到原材料影响,净利润率受到销售费用率影响。经济下行,个人支付意愿下降,如果不显著影响疾病发病率,那么提价就会受到最大的影响,购买意愿也会下降,同时销售费用率可能变高。做投资的都相对有盈余,有时候会忽略一些收入低的人生病了会扛过去的现实,收入变少,更会抗过去,尤其是那些能够吃苦的。而OTC药物对应的疾病很多都是一过性,自限性,靠自身免疫力是可以抵抗的。即使是我和刘大仙之前关注痔疮膏,我们觉得日均费用比较低,也没啥替代药物,可以提价,公司今年的确小幅提价,但是据说Q3动销变缓,可能与消费下降也有关系。费用较高、可选程度较高的OTC更会受到通缩影响。同样是嗓子痛,可以吃抗生素、可以喝蒲地蓝、蓝芩,也可以喝水,价格大不一样。
虽然茅台有茅台的问题,但是短期内,他还是A股的锚,茅台跌了这么多,普通消费品基本都会顺势跌的。
2)医保账户
各个地方的医保政策不一样,我也没有详细统计。以深圳为例,以前个账:统筹是一比一,现在是二比八,我交一千的医保,以前500是个人账户,可以去药店买药,现在只给我200了。其他地方的情况不知道,但是方向肯定是个人部分越来越受限,提高医保资金的利用率。花个账和刷微信、支付宝还是不一样,刷个账感觉会轻松很多,随着个账的影响,这个对OTC整体肯定有压力。
3)差异性
虽然都是OTC,但是细化下来还是有很多差异性,最终受到的影响不同。
A、医保使用金额;
医保使用金额到10亿以上,肯定会被盯上的,20亿应该就算不少了,包括之前的复方阿胶浆,乌灵胶囊这种高值的药品,要清晰自己的定位。
B、院内院外比例;
院内占比高的,毕竟有医生开处方这个环节,医保局的影响力更大;
C、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如果不是很高,即便价格等其他因素有影响,仍然可以通过提高市占率来提升利润;
D、客单价
客单价过高的品种还是会受到消费力快速下降的影响,不是不想买,是实在买不起;关注直播市场,大家就可以发现,50元以上的商品很难卖;绝对值角度,较低的价格提价的可能性就高一点。
E、价格差异
如果竞争对手价格报的很低,公司品种的品牌溢价过高,在通缩时代是面临压力的,消费品都是一样,消费越升级,品牌意义越大。
F、渗透率
老龄化品种、少儿品种、成年人品种还是会有差异,随着时间推移,明显变多的是老人,变少的是小儿。他们的支付能力都比较强,尤其是一些有退休金的老人,他们的收入是通胀的,支付意愿相对稳定。吃了时代红利的中年人也是未来的潜在买家,利于老龄化品种。
除了以上这些影响增长的因素,公司本身的估值水平、分红率、现金储备水平等等,也都是选公司需要考虑的。
我自己看下来,也没有非常完美的公司,以上条件全部占优的,只能找到相对好的,估值低了可以考虑。例如:
1)羚锐:客单价低,本身有制造的规模效应;市场集中度在提升;老龄化需求明显;但是院内占比有3成左右,走医保;
2)华润三九:品牌力强,主力品种院外占主导,医保比例很低;但是还有部分品种是院内销售占比高,会受到集采影响;
3)济川:公司已经充分考虑到集采的可能性,有应对的策略,现金储备高,但是主力产品单价的确不低,市场力量也可能驱使单价降低。
市场化的因素都可以用市场思维来琢磨,但是如果医保局一定要用行政力量让你降价,企业感觉也不能拒绝,也会适当的降一点,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我们都不清楚,有些品种不集采了也有可能,只能等待。
今年以来,同仁堂跌幅巨大,老龄化逻辑其实没有变,只不过单价相对于经济情况比较高,通缩受损严重,前两年疫情带来的渗透率提升又下降了。这种品种盯着茅台就行,茅台不企稳,还是不行,毕竟渗透率的提升速度还是慢于价格变化的幅度。如果未来市场进入通胀轨道,那同仁堂会重新受益。我个人还是相信法币时代没有通缩,拐点什么时候来,不知道。
整体消费下行,内需不振,很少有产品能躲过,品牌中成药会有相对优势,期望较高的绝对收益还是得经济回到增长轨道,回到通胀时代。
接受一切可能发生的变化,过往的很多经验可能不适用了,分散投资,包括市场分散、行业分散,尽力选择到行业里最优秀的那个,才更容易度过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