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网今日 2024年09月20日
主动基金如何走出艰难时刻?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探讨了当前主动基金面临的困境,分析了主动基金被口诛笔伐的原因,并提出了主动基金如何走出艰难时刻的建议。作者认为,主动基金仍然有未来,但需要主动基金经理提升专业投资能力,掌握庞大资金,并通过明确的业绩基准,提升投资策略透明度,以赢得投资者的信任。

🤔主动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与投资者期待不匹配,导致投资决策过于冒险或业绩不及预期。 主动基金经理需要提升自身投资能力,并掌握足够的资金量,才能对个股进行更合理的定价,实现资源配置的初心。然而,目前市场表现不理想,主动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整体偏成长,而近几年成长风格逆风,导致主动基金整体业绩不佳。 此外,基民对主动基金经理的期待过高,希望他们能够在任何市场环境下都能取得领先的业绩,而忽略了市场风格和行业轮动带来的风险。这种不匹配的期望,导致主动基金经理在投资决策中过于冒险,最终无法满足基民的预期。

📈监管层对主动基金的创新举措,如封闭型基金、浮动费率基金和降低管理费,未能解决主动基金面临的困境。 封闭型基金和持有期型基金由于难卖,往往被异化为明星基金经理的旱涝保收工具,而投资者则成为站岗人。浮动费率基金的设计机制虽然看似美好,但在实际运作中,却可能助长基金经理为了获取更高的业绩提成而冒险行为。降低管理费虽然能减少基金公司收入,但却无法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基民的获得感。

💡主动基金需要提升投资策略透明度,明确业绩基准,才能赢得投资者的信任。 主动基金经理应主动贴上标签,选择合适的业绩基准,例如成长型选手可以选择沪深300成长作为业绩基准,价值型选手可以选择沪深300价值作为业绩基准。明确的业绩基准可以帮助基民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并降低选择基金的成本。 此外,主动基金经理可以将自己的投资理念和策略用几个指标提炼出来,并定制成指数作为自己的业绩基准,以提升投资策略透明度,让投资者能够看得见摸得着,避免云里雾里。

💎主动基金遭遇信任危机,是主动基金经理重新认识自身能力边界,提升投资策略透明度,赢得投资者信任的机会。 主动基金经理应借此机会,通过科学设立业绩基准和严格投资遵循,明确自身的能力边界,让主动基金也逐渐朝着投资策略透明化靠拢,重拾投资者的信任。

🚀主动基金的未来取决于主动基金经理的主动作为,通过提升自身能力,明确业绩基准,提升投资策略透明度,才能走出困境,重获投资者信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源:雪球App,作者: 大马哈投资,(https://xueqiu.com/7245734636/305120877)

今天看到一则不大不小的新闻,那就是专业的基金交流平台韭圈儿将其网页版主页改为ETF行情展示页了。前几年,韭圈儿是以主动基金经理的发掘及专业交流出圈的,对于大家不熟悉的主动基金经理,去韭圈儿搜一搜,大概率都能够找到相应的资料。

当以主动基金经理见长的韭圈儿发力ETF赛道的时候,主动基金遇到的艰难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可谓一叶知秋

一、主动基金没有未来了吗?

那么,在时下指数基金广受投资者追捧之际,主动基金真的就没有未来了吗

对此我持有不同看法,指数基金确实有费率低风格透明等优势,但指数基金也有缺点,那就是指数基金是没有任何对个股的定价能力的,大家都知道的,市值宽基指数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追涨杀跌

我们不妨回顾下资本市场设立的初心,那就是更好的发挥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优秀企业的股权变得越来越值钱,让平庸甚至劣质的企业的股权变得不值钱,通过正向的激励机制让企业家精神得以更好的发挥,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及整个资本市场的繁荣。

要实现这一点,这离不开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对每个上市公司进行合理的定价,而要做到这一点,这恰好是主动投资者们在资本市场中的独特价值所在,非指数投资所能替代。

再往深了说,指数投资的发展也有赖于主动基金的繁荣。这是因为,主动基金的发展是一个“自己打败自己”的过程,如果主动基金市场的发展足够繁荣,那么个股的定价就会越充分,Alpha就越难获取,市面上各类指数也就越难以被战胜,指数投资的收益从而会变得更加的有吸引力。也只有这样,指数投资作为被动投资的载体,才可以更好的搭主动投资的便车,否则如果个股没有得到充分定价,那么指数投资的业绩大概率是缺乏竞争力的,从而指数投资的繁荣也就无从谈起。那么如何让主动基金对个股进行充分定价呢?

如何做到这一点?我觉得主动基金经理提升自己的专业投资能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需要主动基金经理能够掌握庞大的足以影响市场的资金量,否则对个股的充分定价无从谈起。

从以上角度来说,主动基金一定要有未来,否则资本市场实现资源配置的初心无从谈起;主动基金也一定会有未来,因为在我国这样一个尚处于发展中的资本市场中,肯定会存在着不少个股被错误定价的投资机会,当中蕴含着丰厚的Alpha有待发掘。

二、主动基金为何被口诛笔伐?

近一两年,批评主动基金及主动基金经理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公募基金在社会中得到的风评也随之江河日下。

至于说主动基金被口诛笔伐的直接原因,我觉得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业绩,从2021年2月19日至今(截至9月18日),偏股基金指数大幅下跌46.01%,接近腰斩。如果客观去分析,取得这样糟糕业绩的原因有很多,我觉得主要有三点:

(1)市场表现不理想。同期沪深300全收益指数下跌36.3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Beta太差,基金经理要获得正收益自然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2)主动基金经理的风格整体偏成长,2021年以来为成长风格的逆风期。同样是上述时间区间,沪深300成长全收益指数下跌了56.97%,跌幅比偏股基金指数和沪深300全收益指数均要大得多。

(3)前几年很多赛道\主题基金表现凭借着突出的业绩吸引到非常多的投资规模。而这些热门赛道在近几年大多是一地鸡毛,成为下跌的重灾区,这加重了投资者的痛苦。

上述原因说到底还是表层原因,如果再深一个层次,我认为可以归结到“两个不匹配”:

第一个“不匹配”是基民对基金经理期待与基金经理投资能力的不匹配。举个例子,市场表现不理想,主动基金经理取不到正收益本属正常,但基民可能会觉得:“你可是主动基金经理,市场不好,你不会空仓吗?你不会买红利去防守吗?看着那个赛道不行了,你不会换投资方向吗?如果这些你都不会做,要你这个主动基金经理何用?”。

第二个“不匹配”是基金经理对自身投资能力评估与其实际投资能力的不匹配。比如很长一段时间,基金经理在价值股上是低配的,背后原因在于基金经理觉得投资价值股太乏味,不能体现自身投资能力,结果在成长股上折腾了半天,还不如价值股;又比如很多基金经理对某个行业或者赛道的5-10长期投资价值无比笃定,结果3年没到,行业赛道的实际表现与基金经理的预期早已差之万里;还比如一些基金经理以为自己有着很强的行业轮动能力,结果在实操上变成了追涨杀跌。

归根结底,主动基金经理的实际投资能力未能匹配上基金经理本人或者基民的期待,结果要么造成主动基金经理在投资决策上过于冒险,要么造成实际投资业绩远远不及基民的预期。

三、监管层的努力

这些年,监管层为了让大家在主动基金上的投资体验更好,不是没有花心思,然而事与愿违,监管层的努力并没有解决主动基金面临的种种困境。

细数监管层这几年在主动基金上推出的创新,主要有这么几个:

(1)X年封闭型基金&持有期基金

很多统计数据表明,基金赚钱但基民不赚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民在基金上持有时间过短,频繁的进行追涨杀跌所导致,如果将持有时间拉长,投资者的持有体验将大幅得以改善。

这个结论从统计上是成立的,不过也有前提条件,那就是入场时的市场没那么过热,然而由于A股市场常常是牛短熊长,大多数时候的市场都是相对低迷的,这使得从概率来说,上述结论在大多数时候同样成立。

但在实操中却与监管层的初心差之千里,由于这类X年封闭型基金&持有期型基金相对普通的开放式基金更加难卖,因此在市场低迷时根本卖不出去,只有在市场过热时才能吸引到可观的资金参与。这使得这些X年封闭型或者持有期型基金常常被异化为明星基金经理的旱涝保收收取管理费工具,而身处其中的投资者就成为了站岗人,这可谓“封闭期基金,封了个寂寞”。

(2)浮动费率基金

浮动费率基金的设计机制有很多,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只有投资者只有赚钱了才能拿管理费。

看起来很美好,但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际运作中,都未必有那么理想:

(1)A股市场牛短熊长,在熊市中,基金经理再努力也不可能赚到正收益,从而拿不到管理费,这也意味着基金公司在大部分时候缺乏这么做的动力,也会打击基金经理的积极性;

(2)在牛市中,这类浮动费率基金甚至有可能会助长基金经理为了获取更高的业绩提成,在追逐中短期业绩上的冒险行为,这并不必然有利于基金经理做好长期业绩。

(3)降低管理费

去年,在监管层的推动下,主动基金的管理费由1.5%降低到1.2%,这并不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强基民的获得感,毕竟0.3%/年的管理费减少,基民很难感受得到。可能负面感受最为直接的,还是基金背后的管理人们,这意味着主动基金的管理费收入直接减少20%。

四、主动基金如何走出艰难时刻?

我认为,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并不容易,需要监管层、基金管理人、基金销售体系及基民等一起下功夫,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命题。

不过我倒觉得,穷则思变,作为主动基金背后的管理人也即基金公司们,无疑可以在这个问题上率先做出更多的探索。

过去这些年,无论市场处于熊市还是牛市,ETF\指数基金的整体管理规模始终在不断攀升,我觉得ETF\指数基金成功背后的最大秘诀就是“投资策略透明化”,所见即所得,投资者买了亏钱了只会怨自己未能选对赛道,而不是怪基金经理。这些年,ETF市场中的3毛基4毛基不在少数,但责备ETF的声量则少了很多。

主动基金的背后是有着很强主观能动性的基金经理,尽管很难做到投资策略完全透明化,但确实可以朝着这个方向迈出一步,将自己面对的“无限责任”变成“有限责任”,让基民不再将主动基金经理视为全能的,让基民觉得选择主动基金经理也不能无脑买,还是需要自己在行业及风格上做一些判断。

简单来说就是,主动基金经理要主动给自己贴上标签,并给自己选择合适的业绩基准

现在绝大多数主动权益基金都是千篇一律的选择沪深300\中证800指数作为其业绩基准,然而随着业绩基准变得千篇一律,业绩基准也就丧失其衡量基金经理投资能力的意义了,基民在选择主动基金产品时也不再关注业绩基准,而默认将主动基金经理视为能择时、能选择行业还能选择个股的全能型选手,希望什么时候都能有领涨市场的业绩表现。主动基金经理在这个过程中也就从“有限责任”变成了“无限责任”,一旦客户的预期过高,基金经理的实际投资操作自然很容易让基民失望

如果每一个主动基金产品无论是投资运作还是对外推介的过程中都非常强调的业绩基准的重要性,那么我想情况可能就会逐渐变得不一样。

比如某个基金经理认为自己是成长型选手,那么就将沪深300成长作为业绩基准;如果某个基金经理认为自己是价值型选手,那么就以沪深300价值或者沪深300红利作为业绩基准;如果某个基金经理认为自己是质量风格选手,那么就以沪深300质量作为业绩基准;如果某个基金经理认为自己是全能型选手,那么就以沪深300作为业绩基准...

一旦业绩基准确定了,对基金经理的考核就得以战胜业绩基准作为目标。

那么如果业绩基准的权威性得以建立,那么基民在选择及评价主动基金经理时可能就得:

(1)基民通过业绩基准充分认识到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特点,减少对基金经理的熟悉成本。

(2)基民会更加的重视对业绩基准投资价值的判断,比如到底是选成长还是选价值,到底是选全市场还是选行业,一旦将这些判断下放给基民,那么基民就会自然的承担起更多的业绩责任,基金经理承担的责任自然就会减少。

(3)评价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会更为简单直接,直接看他们相对业绩基准的超额就好,淡化市场风格对其业绩的影响。

当然,很多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是复杂且多元的,市面上这些简单的业绩基准并不能简单的概括其投资风格特点,那么基金经理是否可以将其投资理念及策略用几个指标提炼出来,并定制成指数对外发布进而作为自己的业绩基准。这一方面可以让基民对其投资风格特点有一个看得见摸的着的直接业绩感受,避免云里雾里;另一方面,在核心指标之外的更为丰富的内涵,主动基金经理则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战胜自制的业绩基准。

归根结底,市面上的基金经理很多,投资风格也不一样,基民在选基时很难去做一一了解,一旦对基民要求过高,基民可能就不愿意去做任何了解,从而自然而然的对基金经理有着近乎全能的要求。

如果每个主动基金产品能够充分发挥其业绩基准的导向意义,通过业绩基准的个性化设立,一方面让基民可以自行的熟悉其投资理念及策略,而不是在销售阶段被填鸭式的灌输,进而实现部分投资决策权如市场风格及行业判断的让渡,提升主动基金的业绩透明性;另一方面让外界有客观评价基金经理自身投资能力的基准,也可以省去基金经理的不少烦恼,那何乐而不为呢?

五、写在最后

主动基金遭遇这次信任危机,未必是一件坏事。这可以让投资者更好的知道主动基金经理的能力边界,也是主动基金经理更好的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

如果主动基金经理借此机会通过业绩基准的科学设立及严格投资遵循去明确自身的能力边界,让主动基金也逐渐朝着投资策略透明化靠拢,也许主动基金又可以轻装上阵,重新起航。

———————————————————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原创不易,如果此文对大家有帮助,欢迎点赞收藏关注三连击,感谢大家的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今日话题 @雪球基金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主动基金 指数基金 投资策略 业绩基准 透明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