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清寒入短裘,(https://xueqiu.com/3824465803/305104118)
很久都没写点东西了,一来大家上雪球基本上都是来寻找投资机会,持续的看空并不讨喜,再不济卖卖惨提供点情绪价值共鸣一下也好。再者在这么长的时间下跌之后,还是叨叨那些看空的理由,似乎像个趋炎附势之徒,也显得并不怎么高明。
不过想想还是应该留下点思考的印迹,对错不论,权当留痕,以供未来复盘反思之用。
市场运行到现在,大熊市的框架已经很清晰,可以找出一百个理由来解释,也可以有无数的抱怨。每到这种时刻总是会看到很多悔过帖,作为过来人感同身受,但这对未来没有太多的指导意义,情绪是投资过程中最没价值的东西。如何梳理出本轮熊市中最核心的要素,分析这些要素后续的变化趋势,预判什么时候发生转折,才是当下投资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延续之前的观点,到目前为止,个人认为,从经济层面看,债务依然是中国经济所面临问题的最核心要素。现在中国整体债务可能已经接近400万亿,按照3.5%的平均利率计算,全社会一年需要支付的利息支出就达到14万亿,而我们2023年的GDP是126万亿,按5%的增长率,增加的GDP只有6.3万亿,尚不够支付整体利息的一半。债务本身以及它的形成过程可以解释当前经济中所面临的大部分问题,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等等,我们可以从债务变动曲线与其他的宏观经济数据之间找到联系。刚刚看到一个数据,今年1-8月份,全国地方债发行5.4万亿,其中用来偿还旧债的部分为2.3万亿。
然而当前这个问题无解,在社会生产效率和投资回报率失去了提升空间后,我们无法再通过扩张(放水)的办法来解决既有问题(即以前说的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更无法通过大规模破产来强行进行资产负债表再平衡(即硬着陆)。
也就是说,从经济层面看,在没有新的变量出现之前,市场下行的核心动力依然存在,尽管这是让人难接受的一个推论。
这两年来很多既往经验都已经失效,譬如救市措施对市场的提振,譬如估值底线的支撑,甚至汇金直接真金白银购买ETF托市。这些在过去30年屡试不爽的灵丹妙药为什么失效?这种环境下我们需要思考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市场已经不是原来的周期,而是进入了另外一个周期,或者说,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过去几十年来,社会一直在奖励勇于开拓、敢于冒险的人,也许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稳健、保守性格的人可能会过的更好,这是时代变化赋予不同性格人的命运。
梳理2023年中期以来的上市公司营收以及盈利数据,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找到时代之变的数据支撑:2023年中报全体上市公司营收增长2.5%,净利润-4.3%,2023年年报营收增长0.9%,净利润-1.2%,2024年中报营收同比-1.4%,净利润同比-2.39%。如果将整个A股视为一家上市公司,这家公司的净利润已经连续6个季度下降,那么如何给一家净利润下降的公司估值?
在一个有迹可循的周期内,分析事物的有效方法是归纳法,即总结出历史经验,按图索骥,在周期的边界下注。然而在未知周期,可能演绎法更加有效,即找出事物发展的核心要素,根据要素发展的进度判断发生转折的时点。
原有周期内,归纳法可以提前下注,但在未知周期,演绎法则需要看到明确的标志性拐点。
01-05年的熊市,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05年股改和三方存管,解决了账户安全性和股权分立的制度性问题。08年熊市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4万亿基建投资,经济刺激计划达到了当时GDP的12.5%,如果参照08年级别,当前的刺激力度要达到15万亿以上,且发力点肯定不会再是基建。
所以作为A股的二级市场投资人,当前最稳妥的策略可能还是继续等待。
行文至末,其实心里一直有个疑惑,那就是我们参与市场的理论依据,是来自中凯恩斯、亚当斯密等古典西方经济学理论,我们判断公司的价值,是源自以净利润和现金流贴现为基础进行估值的价值体系。但是我们的整体政治经济架构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剩余价值是资产阶级剥削工人的时间价值产生的。这二者之间共存和矛盾未来会如何演绎?
我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