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Liuffett,(https://xueqiu.com/5389609232/304959861)
尽管以PE来看,当前双汇跟茅台的估值水平基本相当。前者17.6,后者19.8,长期投资来看毫无差异。
根子原因,是我的施洛斯倾向超越了巴菲特倾向——承认自己没什么水平,所以干点简单的事情。
双汇没有大的发展,也没大的缺陷。火腿肠么,经济好点也吃不了更多,经济差点也不会吃得更少,差不多就这样了。
然后坚持大额分红,万事大吉。平时安心收息,运气来了涨到25、30pe就卖。
至于茅台,市场上最主要的说法是没人喝。不仅现在股票腰斩时人们如此说,之前暴涨时同样有不少人如此宣称。
对此,我没那么信,但确实心有顾虑。
一方面,我相信茅台的核心是面子酒,求人办事、彰显排场时拿出最贵的酒才最有面子。只要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不变,只要茅台不作死降品质降价,它就是永恒的最佳面子酒,售价会随着有钱人的财富增长变得更加昂贵。
至于年轻人喜不喜欢喝,无所谓。反正年轻人没钱,本来就不是茅台的客户。等将来有钱了,要接触传统圈子了,茅台酒便出现了。
可另一方面,茅台的产量和实际消费量又有些可疑。
标准茅台的年产量是1亿瓶,最有钱的1%中国人是1400万,每人每年喝7瓶才能喝光。
但是,前1%的中国人,完全不喝茅台,差得非常远。一个百万人口的普通县市,县长局长加一起才两三百人,经常喝茅台的不可能达到1万。
那就得千分之一的中国人才喝,对应的数值不是7瓶,是70瓶,每个月5瓶。把老婆孩子跟老人的份算上,起码得每月15瓶。
这就进入我的知识盲区了:我不知道前千分之一的中国家庭整体是个什么水平,又怎么喝茅台。没准儿他们真的周周宴请,每回都喝个四五瓶。也没准儿真的喝不了几杯,大部分都存了下来。
以前市场价高涨时,我不关心这点。现在市场价开始跌了,就得提高警惕。
偏偏15瓶每月的数值比较特别,恰好卡在我觉得“肯定喝不掉”和“应该能喝完”中间。偏偏当前的市场价依然很高,远远谈不上被市场抛弃。
所以我的感受是——困惑。
困惑了就先看着,等事态清晰或者安全垫扩大。如果哪天足够便宜,不搞清楚也无妨,我们这套体系不追求对企业如数家珍,差不多了就可以买入。
要是错失机会,也算好事。反正我一直满仓,茅台要是没出事甚至有了好消息,就说明中国经济还凑合,那我其它的优质高息股也能表现不错。
现在,我这个一直只看微观个股的人,都不得不频繁思考宏观经济的问题:虽然中国股市在最低估的时候依然普遍高估,但现在股息率高于4%的股票超过了600家,里面肯定有一大堆货真价实的低估股,更别提分红少的公司里也有低估股存在。
如今,对个股的分析判断不再是价投股民的主要问题,对宏观经济的整体判断才是此时此刻的投资核心:中国经济的压力,究竟有多大,能不能稳住?
与之相比,茅台好还是不好,似乎一点都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