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king的碎片集,(https://xueqiu.com/7419988382/304708061)
现在已经没耐心写长文了,但我今年上半年又有一些新的领会,今天休息简单写两句。
我认为巴菲特的投资模式,最重要的藏在两句话里:
第一句是巴菲特本人说的:股票是一种特殊的债券。
第二句是查理芒格说的:$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投资模式就是,找到便宜的资金来源,然后找到能挣更多钱的好公司,然后不断的不断的买。
上面两句话我不能精确的记得他们的原话,但意思是没错的,懒得去找了。这两句话揭示了巴菲特的投资模式就是:资金套利。
用便宜的资金来源(保险浮存金),买回报更高的债券。就好比你如果能用2%的资金成本获得银行贷款,同时又能买到3%利率的国债,那你肯定包赚对不对?
模式很简单,但要把整套系统组合起来却很困难,第一个困难就是能否找到便宜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散户都是找不到的,但是有些类似于其他保险公司这样的机构可以找到,所以这还不是根本性的困难。
根本性的困难就是,巴菲特几十年如一日的把自己的交易,严格限定在债券类公司的范围之内,他几乎从不交易市场共识(如果有,那就一定是查理芒格干的)。
当巴菲特购买一家公司的时候,他眼中的这家公司的股票其实是一张债券,他会把这张债券算得清清楚,这张债券的久期大概是多少,到期后能获得多少利息?买入的那一刻,这些就确定下来了,跟之后这家公司的股价涨跌是没有关系的。
当巴菲特买ibm和惠普这样公司,犯了错误的时候,其实是对这种发行公司债券的主体基本面判断错了,公司的基本面恶化了,很可能既不能还本也不能付息,这大概还是格雷厄姆带给巴菲特的恶习,想在烟蒂上最后吸一口,但没成功。
芒格对巴菲特的影响,主要是拓展了巴菲特对公司股票这种特殊债券的认知,他让巴菲特意识到,有一些特别好的公司股票,随着时间的增加,这种特殊债券的久期可以不断拉长,票息可以随着通胀不断增加。
但是巴菲特从始至终严格限定自己的交易对象:债券型公司。这意味着他必须在买入的时候就能够算清他未来某一段久期内的现金流,算不清的他绝对不会买。
美股上牛股无数,但不管是英伟达还是微软,巴菲特都不买,因为这些公司他算不清本金和利息。算不清本金、久期和到期利息的公司股票(债券),就无法提高套利的成功性,巴菲特只赚债券套利的钱,这是很谦卑的。就跟A股市场上只赚lof基金场内场外溢价套利的人一样,赚的可能不多,但一定包赚。
但是要想确保一家公司发行的股票(债券)到期一定会还本付息,这是真正的难点,你就算算得很清楚,但公司的管理层不按你算的来,你就没办法。所以巴菲特进一步缩小了自己的套利范围,不但要算得清公司的股票(债券)回报,还要确保公司完全按照自己算的时候来兑现债券价值,那就必须有很多前置条件:
1、公司管理层人品接近百分之百值得信任,这需要时间证明和强大的人脉关系来建立信任,得到保证。
2、公司愿意通过分红以及回购注销来回报股东,就是公司整体上是股东导向的,而不是扩大规模导向的。
3、如果以上两点都无法得到保证,那必须在买入的时候确保自己在买入公司股票时,拥有清算公司的剩余价值的权利,可以对公司进行破产清算,以便随时能够兑现这张债券的本息还款。
这些条件都是极其苛刻的,无论哪一条,都是普通散户无法做到的。即便对苹果这样的公司,巴菲特不在乔布斯的时代买,而在库克的时代买,是因为在乔布斯的时代,苹果还不是一家类似于债券型的公司,他也算不清楚乔布斯这种天才能够给苹果对未来带来什么,这张债券他算不清。但是库克的时代,他认为自己可以算清,他对库克建立起了信任,苹果本身的业务也变成了一张债券式的公司。所以即便是对同一家公司,巴菲特也只是在起股票变成了某种类似于债券的公司时,他才会进入,这同样极其的狭窄和谦卑,因为当他进入的时候,他很可能错过了该公司成长幅度最大的时期,但没关系,他就挣这一小段的钱,套利成功就万事大吉。
由此可以理解,巴菲特为什么不买黄金,芒格为什么痛恨大饼,虽然黄金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为零票息的债券,但无论黄金还是大饼,他们的价值都是建立在人类的群体共识之上的,也就是,大家觉得这个东西值钱,他就真的值钱,觉得这样东西值钱的人越多,它就越值钱,对此,李笑来有更精辟的论述。XX的共识也是共识,只要形成了某种群体共识,他就一定会形成价值(当然可能是旁氏价值)。
但是巴菲特从不交易共识,他只对债券进行套利,因为交易共识,依赖的是对群体性心理的把握,他要实现价值并套现必须依赖其他群体的帮助,而买债券则不需要,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到期了你就还本付息,其他的都别说,其他人认不认都无所谓。债券的兑付依赖的是法律系统,跟共识没有一点关系。
但是,我要说的是,巴菲特从不交易共识,但是普通的散户可以交易公识,甚至某种程度上必须介入共识的交易。这不但是因为普通的散户没有办法做这种给债券精确计算的能力,也没有确保债券能够到期兑付的能力,对公司有自己的内部计分牌,不仅仅是定性的,更是定量的,巴菲特买西方石油的时候,买入的那一刻就算清楚了,按照西方石油的储量,挖光那些石油的时候,他能够赚到多少钱,而且公司也会按照他的意愿来分钱,跟股价的涨跌是没有关系的。
而且更因为,如果一个人拥有识别群体共识形成的能力,一个共识从产生到成长到发扬光大,整个的生命周期,如果有人能在早期介入,那么你为什么一定要去学习巴菲特呢?即便我们排除了旁氏共识,还有大量的类似对房地产的信仰,对黄金的信仰,对大饼的信仰,都能够证明这一过程,能让你完成第一桶金的积累。利用旁氏信仰当然不道德,但并不能说你在2003年在一线城市借钱买房不道德,你利用了房产信仰的产生,识别了他早期共识的形成,在这种共识减弱消失之前完成了积累,对其他的共识也是一样的。
今天之所以写这些,是因为过去几年我不停的说需要配置黄金的时候,收到了大量的负反馈,网友们都普遍用巴菲特对黄金的厌恶来反驳,说黄金是无息资产,不值得配置,完全无视了过去几年,黄金每年大幅的上涨,也完全无视了一九七零年代滞胀时期,黄金超过10倍涨幅。
巴菲特值得学,但不能机械的学,当不具备巴菲特的特殊能力和特殊环境的时候,投资者也许应该换一种想法,在另一种环境和时间段里,识别出某种早期共识,也许是回报率更高的做法,不要被巴菲特的言论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