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房东的态度,让我放下学区房执念
有买房的想法是在去年底,一方面是想着未来结婚之后租房总是没有归属感,另一方面在房价下行的情况下北京购房门槛降低,我们开始在中介平台上关注一些二手房源。
学区是我的执念。
虽然我们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但是考虑到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学区房往往具有较强的保值和增值潜力。
去年年底看上了一套太阳宫附近的学区房,当时房东的心理预期还比较高,大环境还没到业主难出手的地步,再加上房子刚挂牌不久,在和房东谈价的时候,僵持了三个多小时,房东只从400万降到398万。不得不说,学区房房东还是有“底气”的。
房东的态度再加上市场处于下行通道的情况下,我们也就放弃了。
这件事之后,我也开始思考到底要不要学区。
我记得当时看到公开信息,北京二手房挂牌量已经接近15万套,在存量房高企的情况下,而好一点的学区房多以房龄20年以上的老破小为主,学区房到底能不能保值也是一件不断变化的事情。
02 低于市场价“抄底”买房
放下了学区房的执念后,今年年初,我们开始看一些不带学区的房子。
一直到今年3月初看到了买入的这套房,房东因为改善置换着急出手,在过去的大半年里,房源挂牌价经过4次调整后总价只有350万,而同期好多房源挂牌价都在360万元以上。
因为价格合理,我们也没有过多犹豫,和房东并没有多少极限拉扯,最后砍掉了5万元,以总价345万元入手一套房龄15年的房子,单价5.05万元/平方米。
无论是对于小区环境、位置,还是户型,房子的价格,我们整体对这套房子都很满意。
目前,小区挂牌价维持在5.5万元/平方米左右,近一年高点要在6万元/平方米以上,放在今天再回头看,至少现阶段我觉得我买的房子算是“抄底”价了。
03 理性看待房价涨跌
现在买房的人,放在市场上好像会有很多人称为“接盘侠”,似乎大家都对买房抱有一种抵触情绪。
我们之所以买房,因为我们是刚需,而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在北京工作。
对于需要买房定居的刚需来说,我个人觉得那些关于市场走向的宏观判断离我们太远了,大概率很多年内都跟自己无关,当下的居住需求得到满足是最重要的。
对于微观个体,房价下跌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可以在选房上做一些“调控”,比如北上广的房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再者中心城区的房价也会比郊区坚挺,非中心的老破小一定要慎重,可以降低风险。
对于刚需的我来说,买了房子之后开心大于焦虑,一方面房子已经按照我们的设计装修,逐渐显现出了家的样子,另一方面我们无法左右市场,只能觉得应该理性看待房价涨跌。
也许今年北京的房价还会继续调整,但我希望房价经过这一轮调整后能越来越稳。
编者手记
随着二手房价格下调,很多刚需客户流向了性价比更高的二手房市场,杨女士的买房经历是千千万万个在一线城市打拼的普通青年最真实的写照,他们在这座城市最大的执念就是能有一套安身立命的房子,有了房子,就意味着在这座城市扎下了根,生活也会安定下来。
正如杨女士所希望的那样,我们也希望经过这轮调整,房子回归居住属性,市场会越来越稳。读者朋友们觉得本轮房价“跌到底”了吗?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丁祖昱评楼市”,作者:编辑部,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