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2024年09月12日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 2024:过度依赖网络将弱化未成年人独立思考能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4)》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未成年人更早接触手机,网络交往成为未成年人群体自我呈现、表达与需要满足的新形态。网络交往在助推未成年人情感交流、身份认同的同时,也带来了上网成瘾和受骗、独立思考能力下降、身体健康受损等问题。技术对交往关系的遮蔽以及网络应用对社交欲望和个性需求的虚假满足,使得未成年人沉浸在“宅化”的交往场域中,现实生活被网络生活所替代。

🤔 **未成年人首次上网年龄持续降低,触网时间存在城乡差异**:报告显示,未成年人首次上网年龄持续降低,城乡地区触网时间差异明显。城市地区未成年人主要使用手机、iPad/平板电脑和智能手表上网,而农村地区则以手机为主。

📱 **手机仍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设备,AI设备开始涌现**: 手机仍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设备,但各类AI上网设备开始涌现,如智能手表、智能音箱等。这反映了AI技术在未成年人生活中的渗透,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需要关注AI素养的提升。

⚠️ **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与权益保护值得关注**:报告发现,未成年人对网络负面效应的感知不断增强,但网络素养课程普及率不高,网络安全与权益保护问题值得关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防护意识不强,在网络平台公布个人信息容易引发线上线下风险。

👨‍👩‍👧‍👦 **家庭关系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有显著影响**: 报告强调家庭在未成年人上网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规范未成年人上网现象较为普遍,家庭内存在“网络技能互授”现象,家庭关系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有显著影响。

💡 **提升AI素养,打造个性化“未成年人模式”**:报告建议,要充分研判新一代AI技术给未成年人用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注重提升未成年人的AI素养。鼓励网络平台探索运用AI技术,打造个性化、陪伴式“未成年人模式”。

IT之家 9 月 12 日消息,综合央广网、《光明日报》消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天共同发布《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4)》。

报告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未成年人更早接触手机,网络交往成为未成年人群体自我呈现、表达与需要满足的新形态。网络交往在助推未成年人情感交流、身份认同的同时,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上网成瘾和受骗、独立思考能力下降、身体健康受损等。

网络使用过程中技术对交往双方乃至多方关系的遮蔽、各种网络应用对未成年人社交欲望和个性需求的虚假满足不断刺激未成年人沉浸在“宅化”的交往场域中,使未成年人现实生活被机械化、受操纵的网络生活所替代。

IT之家汇总《报告》主要内容:

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中存在包括不限于如下突出问题

《报告》建议,要充分研判新一代 AI 技术给未成年人用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注重提升未成年人的 AI 素养;要强化低龄儿童的用网教育,重视朋辈示范作用;要鼓励网络平台探索运用 AI 技术,打造个性化、陪伴式“未成年人模式”。

各地未成年人拥有的上网设备排名如下:

网络社交中,未成年人主动展示个人信息的比例较高,隐私信息保护意识不足。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防护意识不强,对自己真实信息的公布容易引发线上线下的风险隐患。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青少年 网络交往 互联网 蓝皮书 AI素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