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药监局三部门印发《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表示为引进外资促进我国医疗相关领域高质量发展,将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
具体来看,此次开放试点涉及生物技术和独资医院两大领域。《通知》提出,拟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福州、广州、深圳和海南全岛设立外商独资医院(中医类除外,不含并购公立医院)。设立外商独资医院的具体条件、要求和程序等将另行通知。
有分析指出,最新的政策变动体现了政府进一步开放医疗领域的决心,也标志着外资医院设立在政策层面的一大突破。消息发布第二天,民营医院概念股逆市大涨,盈康生命、国际医学、澳洋健康、新里程、皓宸医疗等均涨停。
事实上,这并非国内首次对外商独资医院开放,该领域的政策经历了一个从突破到收紧再到放宽的变化过程。
2013年,国务院发文允许上海自贸区设立外商独资医疗机构。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商务部发布文件,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新设或并购的方式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福建、广东、海南设立外商独资医院,外商独资医院的设置审批权限下放到省级。
然而,相关政策在2015年后便开始有所收紧,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明确,医疗机构的参与形式仅限于合资、合作。直到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放宽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才再度向外资医院领域释放了积极的官方信号。
受政策几经转变影响,外商独资医院在国内的发展也一直相对缓慢。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的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超过107万家,其中由外商投资的医疗机构数量为302家,医院数量只占三成。
2016年挂牌的上海永远幸妇科医院是国内第一家严格意义上的外商独资医疗机构,在此之前成立的外资医院以台资、港资和中外合资为主,国内现有的外资医院也多为专科医院。
和2014年的政策相比,此次新规试点范围从江苏、福建等省份级别收窄到省会和重点城市。在配套执行上,新规对主管部门协同、风险防范、政策宣传等细节也做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以“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此外,在生物技术领域,新规还将允许外商投资企业在北京、上海、广东和海南四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从事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应用,以用于产品注册上市和生产。
有业内人士分析,开放外商独资办院除了可以满足国内的高端医疗需求,还可以将国外先进医疗机构的整套体系、理念,以及创新疗法和尖端设备引入国内,促进市场竞争,提升医疗行业整体水平。
新规发布后,社交媒体上有不少网友都对其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表达了担忧。不过,政策层面的松绑仅仅是一个开始,外商独资医院如果想要真正大规模落地,还需要解决包括商业医疗保险体系接入、医院人才招募、生物信息数据安全等在内的系统性问题。
在《通知》发布隔日的答记者问环节,商务部表示,下一步将与卫生健康、药品监管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支持引导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依法积极参与试点,并指导试点地区加强服务保障,确保试点取得实效,让开放成果更好更快惠及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