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资讯 2024年09月09日
小行星撞击地球 中国第一次全程跟踪观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近日成功对一颗即将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小行星2024RW1进行了全程追踪观测,这是我国监测网首次对预警小行星开展接力追踪观测,标志着我国小行星防御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该小行星于9月4日被美国卡特琳娜巡天计划发现,并预测将于5日0时39分撞击菲律宾北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使用海外站点和国内盱眙观测站的望远镜对其进行了跟踪观测,并最终在预期时间点成功预警了小行星撞击事件。

💥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成功对即将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小行星2024RW1进行了全程追踪观测,这是我国监测网首次对预警小行星开展接力追踪观测,标志着我国小行星防御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该小行星于9月4日被美国卡特琳娜巡天计划发现,并预测将于5日0时39分撞击菲律宾北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使用海外站点和国内盱眙观测站的望远镜对其进行了跟踪观测,并最终在预期时间点成功预警了小行星撞击事件。 此次事件中,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使用海外站点和国内盱眙观测站的望远镜对小行星进行了跟踪观测,并最终在预期时间点成功预警了小行星撞击事件,这证明了我国在小行星监测和防御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口径1.04米的近地天体望远镜是我国贡献共享数据的主干设备,一直在持续开展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工作,已发现41颗近地小行星。 2018年2月,我国作为正式成员加入国际小行星预警网(IAWN),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为全球小行星防御工作贡献力量。 此外,我国还部署了江苏区域火流星监测网,开展小行星进入大气层后引发的火流星事件监测,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对小行星的监测能力。

🚀 中国成功预警小行星撞击地球,标志着我国在小行星监测和防御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此次事件也为我国未来进一步加强小行星监测和防御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强小行星监测预警工作,提升监测预警能力,为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 这项成功预警案例不仅彰显了我国在小行星监测和防御领域的科技实力,也体现了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责任担当。

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近日,我国小行星预警监测设备成功对一颗即将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小行星2024 RW1,展开了全程追踪观测。

这是我国监测网首次对预警小行星开展接力追踪观测,标志我国小行星防御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拍摄的2024 RW1

这颗小行星最早是由美国卡特琳娜巡天计划(CSS)的1.5米望远镜于9月4日13时43分左右发现的,临时命名为CAQTDL2,并提交至国际小行星中心,最初测算其撞击地球的概率超过30%。

此后,美国、智利、澳大利亚的多个天文台进行了跟踪观测。

4日16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使用海外站点的望远镜对其进行跟踪观测。

20时,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具备观测条件,近地天体望远镜立即启动跟踪,密切监测该小行星的运动轨迹,并于22时左右启动位于西藏阿里站的望远镜接力观测。

根据我国的观测,这颗小行星的最高亮度达到15等,直径约1.2米,绝对星等32.19等。

4日21时55分,国际小行星中心给这颗小行星赋予正式编号2024 RW1,并预测它将于5日0时39分撞击菲律宾北部。

最终,这颗小行星在预期的时间点,以20千米/秒左右的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在距离地面约25公里高度处解体爆炸,未对当地人生活造成大的影响。

预报的撞击时间、位置均较为准确。


小行星撞击成功预警案例

截至目前,人类成功预警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已经达到9次。

我国监测网在这次事件中首次实现对预警小行星的接力追踪观测,也是小行星监测、防御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

2018年2月,我国作为正式成员加入国际小行星预警网(IAWN),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口径1.04米的近地天体望远镜是我国贡献共享数据的主干设备,一直在持续开展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工作,已发现41颗近地小行星。

2021年,我国部署了江苏区域火流星监测网,开展小行星进入大气层后引发的火流星事件监测。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小行星 预警 防御 监测 紫金山天文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