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终身黑白,(https://xueqiu.com/1643044849/303970924)
最近财报季一直再写财报,本周持仓的半年报基本都聊完了。今天我们来聊一点最近的思考。
上周看到这样一个新闻《公务员丈夫借钱炒股亏损千万自杀,妻子被诉承担巨额还款责任》,
8月28日据媒体报道,事情大致的经过是,2022年6月的一天,张兰的丈夫周飞在家中突然自缢。之后,丈夫生前的五名好友、同学陆续打来催债电话,要求张兰偿还丈夫生前欠款,总额490万元。
但张兰对丈夫生前的巨额借款及用途毫不知情。
经调查她发现,丈夫生前曾开设股票账户并投入逾千万元炒股,股票账户资金全部亏空,丈夫自杀的时间临近数笔借款利息支付日期,因此张兰认为丈夫自杀应与此直接相关。
从描述的全部亏空,甚至无法支付利息来看,肯定是加了杠杆,更难的是,他连本金中的大部分也是借别人的,所以不仅亏光了自己的资产,还要背负巨大的债务。
公务员其实已经是很多人追求的上岸目标,但也有人已经在这个位置,还不顾一切的急功近利。
所以黑白常聊一个观点,一个人要有感受当下幸福的能力,幸福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是你能调节欲望的天平。
否则大概率会因为急功近利毁了自己的幸福。
人生就是这样,只要你善于比较,永远都不会觉得幸福。
这也是黑白作为一个财经号,常常聊聊人生的原因,一个人急功近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能感受到当下的幸福感。而一个急功近利的人,是很难在投资这件需要反复决策的事情上走的长久的。
能有点闲钱炒股的人,已经是很幸福的群体。
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有一个收入来源,又有一定的积蓄,吃穷喝穷是不可能的,中年返贫除了天灾,大多都源于想快速干件大事。
突然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看过水木然的一篇文章《世界上最大的骗局,叫“以小博大”!》
01
世界上最大的骗局,叫“以小博大”!
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内容:
兵法里最著名的一招是“以少胜多”,这句话也让我们津津乐道了几千年,古往今来无数人为之迷恋。
那么,究竟什么叫”以少胜多“呢?
很多人理解的以少胜多,应该是通过出奇制胜,一个妙招定乾坤,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孙子兵法》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意思是,如果你的兵力是对方的10倍,就可以围着对方打,轻轻松松的打一场包围战。如果你的兵力是对方的5倍,就可以正面进攻对方,正面迎击敌人。
再之后的“倍则分之”,如果你的兵力是对方的2倍,就可以先把对方分段,然后一段一段地去进攻,这样就又人为的制造出实力差了,每一场战役依然有十足的把握。
而“敌则能战之”,意思是:当敌我双方兵力差不多时,应该继续和对方周旋,寻找分割对方的机会,如果被对方撞上,且回避不了,再开打。
“少则能逃之”,如果敌人兵力比我们多,那就躲避它,千万不可硬打。
最后,“不若则能避之”,如果敌人兵力比我们高很多,那就必须主动躲远一点,千万不要让对方发现我们的踪迹。
所以真正优秀的将领,从来不是追求以少胜多,不是通过一个奇谋妙计让“少数人”去战胜“多数人”,而是通过不断重整和组合,制造出能以“多数人”去攻击对方“少数人”的机会!
假如对方有五万人,我方有三万人,该怎么去打赢对方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的和对方进行周旋,集中自己的优势兵力,去攻击对方的薄弱环节,比如找准机会,用自己的一支5000人的队伍,去攻击对方一支1000人的队伍,然后不断的寻找这种能够“以多击少”的机会!
说白了,“以少胜多”的本质不是说简单的以小博大,而是要动用智慧,在人数劣势的时候,想办法制造“以多胜少”的环境。
就是在局部创造大概率的机会,然后不断积累自己获胜的筹码。
《孙子兵法》里还说: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
意思是:真正善于用兵的人,即不一定有智慧过人的名声,也不一定有勇武盖世的战功,而是在于他打仗时不出任何闪失,步步为营,每一步都稳操胜局。
当然在战争史上也有一些,即便正面应对也能以少胜多的案例,但这不是获胜的大道。
优秀的将军,追求的必然不是偶然一次津津乐道的以少胜多,而是不断积累优势,只有胜率碾压的时候才出手。
投资乃至人生也一样,黑白常说的那句话,一件长期做的事,你不能期望靠选择小概率获胜,因为你可能好运一次,但不可能一直好运。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案例之所以被津津乐道,因为他是小概率的事发生。但你长期做一件事,你就不可能一直押注小概率,然后又期望自己总获胜。
逆天改命,什么是逆天,我们经常用逆天形容一些人做出了普通人做不到的事。
这个普通人做不到的事,不是巨大的成功,那只是不普通后带来的结果。
这个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是你能走出大多数人速成的执念,核心不是突然做个什么大事,而是懂积累。
有人说了,我知道即使可以好运一次,也不可能一直好运。那我先做一两次小概率高赔率的事,把自己距离成功的路大幅缩短,然后再追求大概率的选择不可以吗?
比如我已经多次看到类似的留言,我先做投机或者加杠杆快速增加财富,然后再选择安全和大概率。
这个时候我们要知道,以小博大的另一面就是,你在做小概率的事,不是你一定赢,而且赢得概率不高,一旦错了连现在的小也没有了。
承认平庸,认清自己,普通人只有努力没有捷径,你不可能进入一个领域就直接碾压所有人。
人都是要成长才能变强的,成长的过程就是一次次碰壁,要给自己留余地,不能一次碰壁,就被迫离场。
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认知不够,又总想一鸣惊人。
下面这个公式你一定见过:
1的365次方还是1
1.01的365次方=37.8
如果你每天成长1%,一年后,你就成长了38倍;
当然了,现实不可能这么完美,没人可以每天的资产或认知能比昨天提高1%。他更多是让我们懂得积累的意义。
而且我认为这个更适合认知积累,而不是财富积累,财富积累都是波动向上的。但是你要有积累的意识,正如查理·芒格说的那句名言:每一天都要比昨天更聪明一点。
只要你认知足够,赚钱就是必然。
成功是厚积薄发,核心是提高认知,而不是追求速度。
很喜欢的一段话做了一些修改:
命运最好的解释就是,当你面对一件事情时,按照与过往的性格和逻辑会做出的行为,这就是命。
如果事情发生的时候,你做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过往的性格习惯,有了很大的偏差,这就叫运。
想要命好,你就要提高自己的认知和逻辑,让你的选择大多能正确。
如果你认知不够,你就只能期望运来改变自己,这个是你无法掌握的。
所谓的逆天改命,逆的不是天,而是自己,是能改变本能和以往固有的认知。
我们看看身边,追求以小博大的人,可能好运一时精彩,但长期向上的人,都离不开两个字“踏实”,这是一个人最大的优势。
《朱子家训》中有这样一句话:
莫将玄门作市井,少用心机奉神明,但使半分真心在,何愁太上法不灵。
这句话本意是在告诫人们不要将宗教场所当作市井之地,提醒人们要真诚地信仰,而不是基于许愿的目的,如果你真心的将宗教的教义作为指导生活的原则,又怎么会有那么多担忧。
换一个思路也可以用在生活中。
耍心机,找捷径,期望好运都不是正途,但凡你真的用功了,又何愁没有好的结果。
困难是绕不过去的,只有去面对它。
真正有稳定感的人是少数的,因为稳定感的来源,是踏踏实实的人生阅历。能懂得通过积累获得成功,而不是好高骛远,机会主义者。
而一个人踏实的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你能认识到当下的幸福。
有一定合理的小乐趣,不好高骛远,珍惜身边人。
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得到你极力追求的东西,而是那些你习以为常,直到失去才追悔莫及的东西。
聊到幸福,又想到了前几年聊过的一个话题,如何保护自己的幸福状态。
02
天大的事和屁大的事之间,往往只是差了点时间
前几天还发生了一件令人唏嘘的事,很多朋友应该也都看到了,在山东某地一名男子将另一名男子砍伤致死。
看了一下视频,这事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首先只是口角之争,没什么核心利益冲突,其次和突发案件不同,他们两个争执了好久,几次走开,又骂骂咧咧的走回到一起。
如果其中有一方理性一点离开现场,这事也就结束了,一觉睡醒第二天,会发现这点争执毫无意义。
很多时候,天大的事和屁大的事之间,往往只是差了点时间。
口角之争,当时没忍住,就成了毁灭两个家庭天大的事,忍住了,过一天也就不是事了。
今年幸福退让原则这个话题很火。
早在2021年的时候我也写过一篇文章《认怂不是什么问题》其中聊过这么一个观点:对错的底层逻辑。
两个人发生争执,对错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站在我们自身的角度上,对错评判是。谁的损失大,就是谁的‘错’。
这话可能听着有点刺耳,一些朋友可能会随口问出三个字,“凭什么”。
黑白来告诉你答案,就凭你比他更幸福,就凭你的时间比他的时间更珍贵。
比如,你和别人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争执了一早晨,对方是无业人员,你可能是一个小企业家,或者公司的白领。
同样争执了一早晨,他没什么损失,而你一早晨没上班,损失了一笔生意,或者被扣了几百元工资。
为了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浪费了一早晨,损失了大量金钱,站在理性的角度来说你就是错的。
又比如更进一步,他的认知很低,因为争执怒气冲冲,最终伤害了你。
哪怕他也要赔上他的一生,但他赔上的是他破烂的一生,而换取的是你蒸蒸日上的人生,是你幸福的家庭,你又何必。
人的一生可能会经常遇到意见不同,从而产生争执,甚至大打出手,谁认错?
我的观点是,越幸福的人,越应该理所应当的“认怂”。
往大了看,你没必要为了一个不幸的人断送一生,往小了看,你的时间远远比对方的时间更值钱,浪费同样的时间你的损失更大。
有人说我就是气啊,不争论个你死我活我就受不了,黑白常说一句话:当下舒服靠感性,长远舒服靠理性。多少人都是因为一时兴起犯下大错,然后让自己一生难受。所以何必呢?
除了一时生气,也有很多时候就是被围观下不来台,其实不用在意别人的看法,因为真正有认知的人都能理解,无意义的争执中,敢于停止冲突的人,才是有智慧有涵养的人。
进一步给我们带来什么思考呢?
我们事后的对错分析,往往是为了划分责任,但更高级的对错底层逻辑,是要解决问题。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课题分离,原意是指人际关系的烦恼,实际上在对错观上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区分什么是自己的课题,什么是别人的课题。
《底层逻辑》一书中聊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悍匪绑架了首富的儿子。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过程,首富终于救回了自己的儿子。
事后有人问首富面对劫匪你怎么这么平静,你不恨绑匪吗?
首富回答:因为这次是我错了。
众人不解,他们绑架了你的孩子,怎么是你的错?
首富回答:从法律的层面来说肯定是绑匪的错,但站在生活的角度,我在当地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却一点防备都没有,还好最终救回了孩子,如果孩子被撕票,制裁了绑匪又有什么用?
所以我要先考虑我的错误,以后要有对应的调整和改变。
这就是他和大多数人看待对错底层逻辑的不同。
绑匪绑架失败,是他要承受的课题。我们如何做,下次才能不遭受同样的惨境,是我们要完成的课题。
同样的逻辑你抄了谁的作业亏钱了,他的分析有问题这是他要解决的课题,而你如何下次不亏钱,这是你的课题。
我们不能因为别人有错,就放弃自己课题的部分。
如果我们投资后的总结,只是停留在这笔亏损是不应该买某企业,亦或者我这笔亏损是因为看了张三的文章造成的,即使确实是他们的原因,我们也只做了划分责任,没有做到真正的解决问题。
大多数问题也并不是非黑即白,所以对于错误的底层逻辑,一个人心中应该有两种“对错观”。
第一种,站在法律和正义的角度上,对错评判是,谁造成的结果,就是谁的错。
第二种,站在经济学家的角度上,对错评判是,谁承担的成本更大,就是谁的错。
你可能生气的时候会想,大不了鱼死网破。
这个时候你想想黑白说的话,他破烂的人生,凭什么换你幸福的生活。不跟愚人多计较,就是大智慧。
天大的事和屁大的事之间,往往只是差了点时间,
你要知道谁的时间和生命更珍贵,你更幸福你就应该退让。
中年男人背负着一个家庭,遇见问题的怂不叫怂,是睿智和勇气的体现,不为了一时的面子,去做没意义的事情,这才是你成熟的表现。
无论放弃以小博大,选择认真积累,还是不和没必要的人争执,减少别人伤害你的机会,这就是一个人的智慧。
我们不可能期望一生中规避困难,躲过烂人,出生完美,我们只能做一个清醒的自己。
日出未必意味着光明、太阳也只不过星辰而已。
只有在我们清醒着时,才是眞正的破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