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中老年在美国职场很吃香,咱这却被歧视
有位在美国上学的朋友感受到了中美的一些差异,最近提问说,“美国的中老年是中坚力量,积极有礼,充满了好奇心,相对来说我们这似乎真有点过了35没啥用的社绘氛围,很多过了35岁的中年人也是自甘堕落,不再好奇了,这个分别可能是什么?”
究其原因,其实最重要的就是经济结构所决定了
因为当前美国真正的驱动力是创新经济,比如新能源车、芯片、AI、web 3.0、虚拟现实、脑机接口等等,你会发现0-1都是从那边诞生的
创新就需要做很多复杂的事,这些复杂的事就需要中老年人,因为他有毕生的积累之后他才能理解,比如芯片设计这块,如果一个刚出道的电子工程师,他可能是没有什么用,因为在这行要做很多年你才能找到那个感觉
而且社绘氛围也有影响,比如如果公司追求不仅要能出活,还要干的漂亮,比如苹果公司他们干的活儿是很漂亮的,就需要长时间的沉淀和复杂的技术,那么就会给资深的设计师提供舞台,他们会是公司争取保留的对象,那整个社会就会给中年人很多宽容
这同时就会使得一些人说我可能前半辈子是个学生物学的,我后半辈子想去开飞机,想去当一个飞行员,这也可以,因为社绘对中年人是认可的
但在咱这,现在情况是就是还没有达到以创新为主,不能提供足够多的复杂的工作岗位,我们的很多工作岗位是更多强调拼体力,哪怕是你做的是一个白领的工作,是一个研发的岗位,也是需要你做的快,需要你量大,而不是说需要你有一个奇思妙想,或者需要你有什么多年积累的知识,你有复杂的思维
那拼体力的活儿当然是年轻人干的更顺畅,所以就是中年人到了一定年龄,虽然你有很多经验,可是如果这个公司做的事儿就是要赶紧要实现一个什么功能,你快速给我出一个APP之类的,那可能你的一生经验也用不上,你的多元经历也没什么用
但随着我们的产业升级(虽然有点晚,我们之前太依赖某些行业容易赚的快钱,浪费了一些产业升级和积累技术壁垒的时间,但毕竟现在已经在路上),然后会有更多更多的足够复杂的岗位可以提供
并且再加上老龄化的这个趋势,毕竟大家都老了(虽然有点黑色笑话),中老年也会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另外就是,为什么近些大家做生意只想抄行业对手,都是模仿式创新。就是因为它的门槛儿低,到最后大家只能打价格战,这样的话就是大家都很痛苦
所以我们需要有复杂性的创新,不是说简单的说你拍网红,做个不一样的视频那种创新。甚至现在的互联网大厂,也存在很多低能的重复性的劳动,真正有技术含量工作其实是很需要经验的,尤其不是这个模仿,是不是换一个方法这样的创新,例如我最近看到一位国内前4大厂朋友的吐槽(图1)
再看回美国,你会发现如果你有了一个别人短期内无法超越的技术的话,你就可以气定神闲一段时间,可以养几个大神在公司里面,他们愿意上班就上,不愿意上班可以在家办公
甚至这样的壁垒不一定是高科技,比如说迪士尼,它的优势在于他掌握了很多IP,有迪士尼这个品牌在,他只要拍一个片,舍得投入,有很大概率它是至少能保证一定票房的,所以迪士尼就不会跟人打价格战,也不在乎下一部影片的制作周期长了,是延期几年还是怎么着
再比如HBO,他能用超长的时间和预算去磨一部《权力的游戏》,他这个东西的实质就是每次我的东西做出来之后,就是超过当前行业的水平的这么一个游戏,而不是像国内拍很多古装剧搞几个花美男在那卖腐,然后大家都来抄来低质模仿
如果我们再发展一段时间,我们产生了一些有底蕴的公司,比如最近的《黑神话悟空》,就是给游戏行业的一剂强心针。这些公司多了,每出一个作品都能带动当前行业的水平往前走一点,如果是这样的话,大家就会越来越气定神闲,能赚到更多的钱钱,然后也可以养得起中老年人,不要他们说每天上班很长时间,愿意照顾小孩,愿意回归家庭都可以。因为你聪明,因为你的经验,因为你多元的思维模式,公司就愿意花高薪一点,因为养得起
这个时候,就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而我期待那个时候会早点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