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浙江30年老股民,(https://xueqiu.com/8058044534/302690795)
很多次新股满3年一解禁,大股东就千万百计想卖出,哪怕是已经破发,或是破净也要通过协议转让等方式来减持。
很多二级市场投资者看不懂,认为股价破发破净了,这么便宜却还要减持,不合理啊!
那是对大股东的持股成本不了解。
著名的刘教授曾多次在媒体上披露过,他以前曾做上百家IPO的CASE,发行人通过三级跳来放大泡沫,最后减持获利,成为亿万富翁。
老股民来展开分析一下:
第一级跳,发行前的资产评估有猫腻。帮凶:第三方评估公司。
第三方评估公司被IPO方出钱请去进行评估,那么评估时资产虚高是相当正常的事。
比如办公室里的一幅画,100元的成本,评估成1万元,也是有可能的。毕竟这东西,普通人根本不懂。
比如公司的一个门卫室,造价50万,评估成300万。
比如公司的一个运输车队,资产200万,评估成500W,估计也没人能发现。
还有地皮 办公用品啥的,都往高了评。
至于那些专利等知识产权啥的,那评起来就没边了,一条专利,你评估成1W可以,评估成500W,那也可以。
所以,股票面值是1元,刘教授就直言不讳地讲,发行人的成本也就3毛4毛最多了,意外之意是里面的7毛6毛是水分,靠评估虚胖出来的。
然后发行人拿着1元面值去发行询价,询价得看公司的业绩。
二,第二级跳,询价定价再次放大泡沫。帮凶:参与询价的机构。
从浙江国祥IPO被曝光的报道中不难看出,
IPO前发行人会向客户大量压货甚至虚构客户来增加销售提升业绩,
还有和客户签订阴阳合同,阳合同中销售价格不断提价,来实现净利润不断增长,阴合同还是按原价供货,甚至跌价。
通过以上两种方式,IPO公司的利润数据非常漂亮,赢利能力非常强。
机构们一看,又私下拿了点上市公司的好处费,便将IPO定位一抬再抬,20元,50元,100……都有。这里提醒一下,发行人手里的成本是3毛4毛。
所以,公司上市前的几年业绩都是年年高增长的,上市后业绩便一路下滑,被人笑称为上市即巅峰。因为客户压的货毕竟是要消化的,阳合同中的价格毕竟是假的,还是要跌落到真实价格的。前面有拔苗助长,后面必然就有销量下滑,毛利下滑,业绩下滑。
第三级跳,上市首日再次放大泡沫。帮凶:二级市场专业抬价资金。
比如新股发行价20元,上市首日收盘价在40~100元的区间。
比如前不久上市的珂玛科技,利安科技上市首日就被资金抬了3倍收盘,
而汇成真空上市首日被资金抬了7倍收盘。
结局
将股价抬高的目的便是让打中新股的机构(90%当天解禁)、PEVC(一年解禁)以及董高监(6个月解禁)在未来可以减个好价格。
以首日收盘价60元来举例,上市第2天股价便开始一路下跌,按1/4定律可知,股价到大股东解禁前后会跌到15元。15元已经跌破发行价20元。
但大股东的成本是3毛4毛,你觉得便宜,但它还是以协议转让或询价转让的方式以13元给了私募,私募13元成本,在15元开始疯狂卖出,喝了点汤便走了。
而大股东则吃大肉,3毛4毛成本按13元减持,还是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