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群兽中的一只猫,(https://xueqiu.com/5131964483/302680513)
这几年大众最大预期差还是落在扩张还是收缩上。很多人都看到了经济运行的一些新情况,认为需要扩张。舆论上也呼应了。但实际情况是相反的。扩张预期落空是不扩张,也就是扩张和不扩张是对应的反义词。而实际发生的情况比不扩张走的更远,更远的多,是收缩。体制内外都是收缩,包括优化降薪减员。体现在很多领域是流动性收回。如果是从扩张到不扩张是预期落空,那么从扩张到收缩就不仅仅是落空了,而是“怀疑人生”了。这能解释很多人,很多现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流动性出了问题,不仅仅是股市房市。流动性问题在去年时我就在线上线下和很多人说过。我心里还是愿意往好处想,相信流动性问题会好起来,但事实是一直僵在那里。当然不仅仅是股市。股市风险如果出清是好事,但是每次跌多了后,500,1000,甚至2000都会被呵护一下,那么只能再等等。往更远处看,其实在酝酿更大的机会,在全民悲观的时候,不要太悲观。
70-90后或者包括部分60后,从懂事后,全部成长在繁荣周期里,一个是有惯性,一个是容错度大。有惯性是容易往好处想,容易对调控抱有好期待。容错大,是每一次做错事其实都只变成了节奏问题,大不了少赚一些,不伤筋动骨。所以看起来理性就不重要,没什么理性也能活着,甚至不错。而在繁荣周期以外,不是这样的。有时候是存亡问题。有没有理性就关乎存亡。那么在当下,理性和如何看待悲观有关。东亚经济体但凡走到一万GDP之后的,没有一个不是继续向前的。把范围放宽到东南亚,走过一万的有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底线是马来西亚 ,至少维持住。有这个底线在,我们看待悲观的很多东西就会有点底气。而有底气在,就有危中见机,持续成长的条件。
早期的互联网一直有个核心的精神——利他。我想好的社会也应该有这个精神。没有人会想要和只考虑自己好处的人相处。我想不止我们在内,雪球有很多人因为朴素的想相信这点,所以还是愿意分享。现在,在线上,这种精神越来越少。一旦生存环境变差,人性的幽暗就越发彰显。所以看到那些不好的人和言论,请记得他们只是自己过的不好,精神或物质或者兼而有之,不要理会。而他们也不会知道,大体上在这市场里,绝大部分主体都是一条线上的蚂蚱。如果不清楚这点,我想他们很难有好的可能。在目前这样的阶段中,清醒看待市场和人,理性思考,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事情。
这几年大家的经历,都是给60-90的一堂重要的课程。90后和80后最幸运,因为他们能在相对年轻的时候上这一课。这课程当然有成果,这个成果会受益一生。人生和投资一样都是长跑,过程永远比结果重要。重要的是不要浪费每个过程,无论是阶段性“好”还是“坏”。大家无需加油,该干嘛干嘛,吃饭就吃饭,睡觉就睡觉,研究就研究,平实的过好每一天就是最好的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