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红牛”之争还未公开化之前,类红牛饮料的市场争夺战便早早拉开了帷幕。不论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无一不想分一杯羹。然而,“红牛”之争持续了八九年,除了东鹏特饮所在的公司东鹏饮料“一飞冲天”、年营收破了百亿,其他的依旧在孜孜以求,即便是那个曾被给予厚望的“体质能量”。
“偷货”隐患
经销商和厂家业务人员以及厂家之间的关系,在快消圈子里,从来都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当然,“琴瑟和鸣”的也不是没有,只是不多见。
今年6月,内参君曾报道过中沃盐城经销商的断联事件,至今,几百位涉事商户的维权群还在。近日,自称曾是体质能量经销商的徐某向内参君爆料,中沃的业务人员“吃拿卡要”,甚至涉嫌贪腐。
之所以用“自称”,源于他虽做了3年的代理商,但手上却没有与河南中沃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沃)签署的合同。
“合同是签了,但都被拿走了,手上没有。”徐某说。
根据徐某的自述以及他提供的和其所在区域的中沃业务人员以及更高层的业务人员的通话录音,核心事件是,“偷货”——中沃的业务人员涉嫌私自动用徐某的账户费用,用徐某的名义发了一批货,但真正的收货人却不是徐某。
“货就没经我的手,单子上的签字,也都是他们(中沃的业务人员)签的”。徐某说。
2023年2月,徐某在其所负责的市场发现了一批600金钻(体制能量销量比较好的一个SKU)的批次和他的货不一样。他本以为是窜货,于是,向所在区域市场的负责人、“处长”汇报,在“处长”回复说查不出来后,他又向负责当地市场的“总监”汇报。之后,“总监”给出的查询结果是——这批货本就是徐的货,是2022年12月发出的。
后面发生的种种,是在这件事儿的基础上各种推诿和扯皮。解决问题、不解决、承诺解决、不了了之……来回不断。2023年9月,徐某的经销商资格也被“拿走”。“只是电话通知我,有新的经销商来接手了。”徐某说。
当然,这期间还存在账户过户困难、中沃业务人员希望徐某配合他演戏等等,即便徐某找来中沃厂家其他业务人员试图做个话事人,但问题终究没能善终。没了经销资格,徐某就想和中沃公司把账对完,把瓶盖兑了(开盖有奖),把属于自己的钱拿回来,但连“对账”都成了奢望。
整理账目记录时,徐某发现,自己的账目曾被多次涂改,甚至有些手写的账也是很随意的改来改去。于是,细思极恐,他不知道中沃的业务人员究竟从自己的账上“偷走”了多少货,也不清楚自己的“辛苦钱”究竟有多少就这么莫名的没了。
那些被涂改过的账目记录
2024年,徐某通过各种途径联系中沃公司试图解决问题、甚至通过关系拿到中沃董事长的电话号码,给其打电话、发短信,但均“石沉大海”。
在徐某所在的省份,和徐某遭遇类似但情况不同的、要不回钱的经销商还有几位,不是瓶盖拖了几年都不给兑付,就是连账都对不清楚……
那些没有兑的瓶盖子
他曾在一个群里提醒其他经销商,“对账不要给大区对账,要给中沃公司对,大区有两本账,当大区要克扣费用货贪污时,他的另一本账会给公司持平的……”
如果说是徐某等人运气不好,“遇人不淑”才遭遇这样的事儿。可是,距离徐某3000公里之外的南方某城,一十多年的中沃经销商也经历了同样的事儿。
和徐某类似,从该经销商账户里被“偷走”的货,是以“整车”计的。“涉及金额很大,和公司扯皮已经半年多了,承诺解决,但一直拖。去过公司、找过董事长,甚至去过派出所……”该经销商直言,如果此事再得不到解决,只能选择打官司了……
或许,上面的案例只是“个案”、是中沃全国市场中的少数,但隐约可见的是,中沃在具体业务层面存在的隐患。
对于前述情况,“其实,就是套取费用。不过,多数时候是厂家业务人员伙同经销商一起套,完事儿二者分赃。这种情况,在快消行业其实挺普遍的,只是,厂家业务人员直接从经销商账上套费用的,在如今的公司管理机制下,已经不多见了。”一资深大厂业务人员对内参君说,这也是为何一般厂家不允许业务人员做经销商的原因。
成色几何
事实上,中沃体质能量曾被业内给予厚望,毕竟,其锚定大容量瓶装“红牛”的时间甚至早于东鹏特饮。然,多年过去,中沃的成色究竟几何呢?
在内参君了解中沃公司究竟如何做市场的过程中,有些“中沃人”一开口便是,“我既是厂家也是业务人员……”“厂家人员和经销商是一样的政策,公司会有业务经理指导……”
面对前述个案,也有“中沃人”表示,公司早年间是手写的账目,自打对账变成电子化后,上述情况几乎不可能实现。业务人员不仅不允许做经销商,也不允许私自动用经销商的账户,账户费用每发生一次变化,都有多个监管流程。与此同时,他也承认,不排除业务人员用自家亲戚的身份做经销商的可能,但公司曾经排查过,应该都是知情的。
至于业务人员为何热衷做经销商,有业内人称,以南方某城市为例,厂家业务人员的月工资也就小几千,其他的收入全靠业绩提成,“一箱提成2块”。
业务人员“吃拿卡要”的不知能不能称之为“证据”的记录之一
内参君问过南北方多个经销商后得知,以体质能量为例,经销商的毛利一箱从几块到十几块不等。有些经销商是真的能力强,不论是仓库管理,物流配送还是终端服务,做的好的能达到一箱十几块的毛利。这或许也是业务人员热衷于做经销商或发生上述“偷货”事件的原因之一。
一位有意向代理中沃体制能量的经销商表示,曾有中沃的业务人员表示,公司对经销商是很重视的,如果有不愉快的事儿发生,是有“向上”申诉的流程和机制的,有些甚至会被董事长亲自过问。但,毕竟现在还在意向阶段,他还没有去中沃公司考察过,真实的情况只有做了之后才知道。
其实,早些时候,业内是很看好中沃体制能量的。彼时,华彬红牛一家独大,中沃体质能量被看做是瓶装红牛中很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在业内也很低调,追溯起历史,并不输东鹏特饮。
去年10月,《济源日报》的一篇报道显示,中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88年。2022年,中沃实业实现工业产值15亿元、销售收入13.6亿元、利税2亿元。
接受采访时,董事长王怀宣介绍,“我们主打八大系列饮品,产品有上百种。”目前,中沃实业所生产的饮品包含体质能量系列、苏打水系列、咖啡饮品系列、乳酸菌饮品系列、植物蛋白系列、含气饮品系列、酵醋饮品系列、果茶饮品系列及其他类饮料,全方位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其中,“中沃”牌体质能量系列、苏打水系列产品持续热销,在国内饮料行业中的知名度不断提升。
更重要的是,中沃也是当地政府重点扶持的上市企业之一。2024年1月24日,在济源示范区举办的“再扬帆·谋新篇”推进企业上市新闻发布会上,作为济源示范区17家省定上市后备企业之一,中沃被再次提及。
显然,当下的中沃在谋求IPO的路上。在部分“中沃人”眼中,近几年东鹏饮料发展之快,也有着资本助推的力量。可问题是,上市对一家企业的要求来自方方面面,商业模式、盈利能力、公司的管理以及抗风险能力等等。
但如果前述“偷货”隐患一直存在,即便成功IPO,中沃也会在某个节点为此付出代价。毕竟,市场有市场的法则。
有关前述“偷货”的相关问题,以及中沃谋求上市的进程等,内参君曾试图通过其官网公布的400电话以及邮件核实和求证,不论是其工作人员口中的“没有可对接的部门”、“邮件有专人看”还是“稍后联系你”……截止发稿,无果而终。
对任何一家快消企业来说,中国市场够大也够复杂,管理和运营都很难,但无法否认的是,即便整个市场只存在少数“不合理”的事件,它也有可能会影响整个公司的声誉以及信誉。
对前述经销商维权事件的进展,内参君也将持续关注。毕竟2024年,已经很难了,厂家和经销商之间,就不能多一丝善意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快消”(ID:fbc180),作者:淮安 ,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