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wangdizhe,(https://xueqiu.com/2103206506/302220693)

wangdizhe(北仪小孩)
工行,建行继续创出历史新高。。。但其实,3200多只股票下跌,总成交量仅约5100亿元,同时双创指数几乎收于平盘,万得微盘指数下跌1.31%。。
保险资金找不到高息债券,所以买入工农中建交,即便股息率不到5%了,但依然比不到2.3%的10年期国债强。。。而持有银行股的散户和机构,看着股价连续涨,其他股票持续跌,也没有出售的意愿,所以也不卖了。。这种银行股的逆势冲涨,是“险资抱团”所致。。。其实银行股业绩不咋地,净息差已经低于坏账率。。。但决定走势的不是业绩啊,直接决定因素是“量价因素”。。。只要我抱团,只要没抛压,管你大盘走不走弱呢,就是逆势拉涨。。。甚至于,如果沪指跌破2800,那别的更没法配资了,我还要抱的更紧,可能还会加速创出历史新高。。。
这个时候,还有人提,护城河,dcf,安全边际这些词吗?在很多人眼里,真实的“安全边际”就是短期浮盈,只要看到上涨,心里就踏实。。。别的越跌,就自己的涨,不仅踏实,更高兴,觉得自己英明。。。
在这个市场中,抱团是一种常用策略,但一般不爱提及。。。它是一种“不期而遇”,也是一种“共谋”。。公募冲涨,靠的是抱团大盘价值或大盘成长,制造了2021年初的蓝筹泡沫。。。私募呢,之前其实抱团中小盘,然后配以“高频量化”。。。。保险资金呢,现在抱团银行股。。。美股呢,抱团科技7巨头。。。护盘资金呢,也是一种特殊的抱团,就抱着沪深300etf。。。
所谓的“结构性分化行情趋势”,其实很大上是“阶段性抱团的一种反馈”。。。。行情不好,贪欲蛰伏着,都抱团高股息。。行情冲起来了,还能看上那点股息吗?一年8%都看不上,要的是一天就10%那种,所以会抱团各种概念,随着想象力的舒展,慢慢抱团成长股。。。
在行情从底部刚拉上来的时候,也就是所谓的均值回归阶段,会抱团“超跌股”,不看业绩的,之前谁超跌,那阶段谁就超涨。。。在行情慢慢完成均值回归,进入业绩阶段,会抱团“绩优股”,因为估值已经修复了,没之前那么便宜了,所以慢慢心虚,需要一定的“支撑感”,这个时候业绩可以提供这种“情绪价值”。。。
自发秩序,在某一阶段,出于浮盈趋势,或者业绩走势,以及某种大众认知。。。会形成抱团迹象,一旦抱上了,有规模了,会慢慢的借助“反身性原理”,进一步获得市场认同,并形成所谓趋势风格。。。
出于共同利益考虑,人们会琢磨一个"逻辑”安上去,以强化认知赞同,并有意识淡化,随着价格越来越贵,对于持有者及潜在进入者的担忧。。。
我对于抱团的态度,就是利用。。。比如我持有工行和交行,保险资金紧抱,推高股价,我就坐轿子。。。而且经济越不好,抱得会越紧。。。到最后,光高股息都不行,因为比如,有的公司股息率7%,机构也不敢配,认为业绩不稳,其实同时要求股息率持续性。。。所以只抱团银行股,尤其是5大行。。。。其实今年工行归母净利有可能历史首次出现同比下滑,但保险精算师们视而不见啊,说这是“瑕不掩玉”。。。
分析师们也需要为“价高绩差”找到认知支撑,以强化“抱团共识”,弱化“减持冲动”。。。所以会写一些研报,水文,以期主导阶段性认知趋势,并促成股价冲涨。。。
我买入银行股,本来是出于“防守布局”,吃个股息啥的,没想到被他们这场“共谋”,弄成持仓浮盈最多的了。。。未来还会抱多久呢?其实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久的抱团。。。。随着风格趋势的变化,以及估值性价比的降低,抱团终将瓦解。。。
抱团在本质上也是“认知渗透率高”的表现,就是流动性溢价,所以人们都关注的东西,比如大热这种我从来都躲着。。。和业绩也没关系,只要都关注,有共识,研报都说好,配合阶段性浮盈效应明显,我都不会买。。。因为只要出现这种情况,必然会有流动性溢价,会比较贵。。。。
当一只股票贵的时候,再用“业绩好,护城河优势”来分析“贵的合理”,是比较蠢的。。。这就如同“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可能你还会涨,时间可能也不短,但我依然不碰。。。而对于“贵”的感知,看历史股价表现,以及估值性价比(比如分位点之类的),另外就是看“认知渗透度”,以及领涨或者逆势冲涨那股劲。。。多少还是能感受到一些的
我想到了他们会抱团银行股,但没想到能在沪指快跌破2800时候,能抱到让工行创出历史新高。。。但泡沫总是美妙的,浮盈就像美酒让人迷醉。。。泡沫这个词,就像“双子座”,没有泡沫就不会是笔好的投资,所谓的“投资性买入,投机性卖出”,就是泡沫大了再出。。。但如果泡沫破了没出,那就是遗憾,甚至是亏损。。。。
我看不出保险资金还有啥其他选择,而且保险资金是浮存金,它和基金不同,没有那么急迫的净值赎回抛压,先拿着工商和交行。。。但不会补仓的,思考的仅仅是何时出货,以及持有吃息
一旦行情反弹,比如涨到3300点了,银行股反而有可能下跌,因为中小盘反弹,成长股走强,会有人想到卖出银行,买入其他的标的。。。也就是一旦经济复苏提速,或者行情反弹,人们情绪就会变化,会厌恶高股息避险策略,随着贪欲提升,会往成长趋势上转,我配着一定成长股仓位,提前等着他们“成长偏好的提升”。。。新质生产力被热议,想超欧赶美是吧,所以在半导体赛道埋伏一些。。。然后就是医药,医药etf快新低了,不受人待见,反腐和集采,打击信心,挺好的,继续再跌点啊,更方便我慢慢吸筹。。。
在半死不活的颓然中,每天成交5000-6000之间,护盘的每天14:30上班打卡,买点沪深300etf,让沪指在2800-2900之间晃悠,一切“尽在掌控”啊,体现出“k线计划主义”的精妙。。。
老年人依然在存银行,利息无论多低,那是信仰。。年轻人还着房贷,担心失业,看不到盈利效应,不买股票。。中年人,步履蹒跚,忍辱负重般前行,被套着也动不了。。。大家都观察着,出于一种“源于贪婪的谨慎”,没有挣钱效应,就不玩,甚至要耍小性般吵吵销户。。。其实呢,只要连续几根大阳,社会情绪注意力就会再次聚焦股市。。。管你什么失落的多少年呢,管你什么大国博弈烈度提升呢。。。参赌意愿,嫉妒心态,会促使他们再次打开股票账户。。。因为都信奉“短期主义”啊,看到别人挣钱不仅心里痒痒,还会着急难受呢。。。
我不知道行情走弱还会持续多久,也不信任何人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不知道多久的等待,会让大多数人烦躁,配合闷热的天气,耐心一点点消耗,情绪没有k线,也没有报表,但它就在那里。。。。
企业业绩和宏观经济走势在整个2024年都会承压,2025年也未必多好。。。我清楚当下投资面临的挑战,没有贝塔趋势护身,更多需要拼纯贝塔能力,难度是指数级提升的。。。通过逻辑分析,财报分析,想获得超额收益会越来越难,第一因为大家都卷,那些都会,愈发没有“区隔优势”。。第二,即便分析出来,也会被优先抱团,失去估值性价比。。。
未来拼的是对情绪的自控,以及对情绪的利用。。都不待见的我低吸。。。一说都嗨的,我出货 。。。用那些严谨的逻辑推导,想给我洗脑,根本没用。。。一个价值投资者,如果沉迷于“逻辑美学”是危险的,比如过度看重dcf和roe这种,看着挺专业和精明。但只要买得贵,就很容易赔钱。。谎言从来都需要一个“看着靠谱的逻辑框架”,并且利用“避重就轻”效应,它未必全错,而是利用“错位原理”。。。
由于短期主义是“显学”,所以大部分人信“眼见为实”,情绪也不自觉地感染。。。在逻辑思考的时候,人们能梳理脉络,但一种情绪上头,往往都是“不自觉的”。。。但下手执行的时候,感觉是决定性。。只要感觉好,他就会买。。。低估的话,可以解释成估值性价比高,高估的话,可以说未来还会涨更多。。。只要一种情绪上头,人们会在逻辑库里面寻找能解释这种“情绪认知”的逻辑素材。。。然后用这种“逻辑”做支撑,随意解释情绪的合理。。。唯有这样才能“自圆其说”,才能不丢面,这也是一种“成瘾性”。。。
所以我对“逻辑”充满警惕,害怕在逻辑的教唆中迷失自我。。。比如,崩盘时候,我对任何的分析都“无动于衷”,逻辑可能都对,但我根本不搭理它,“对和正确”从来都是形而上学。。。人们明明在暴跌中因为浮亏恐慌颤抖,但为了解释自己的怯懦,习惯于搬出来一套逻辑做解释,用"长逻辑解释短行情”。。。即便未来30年都不咋地,那一周跌30%就合理啊?。。。。
所谓的独立思考,不仅仅是警惕情绪,更要警惕思考过程的见证者,逻辑本身。。。分析的对错有时候都没意义,只要买贵就是风险。。。投资的核心是“低买高卖”,强调是对于估值性价比以及情绪反馈的识别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