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2024年08月22日
历时 5 年技术攻关,我国成功研制首座超临界二氧化碳光热发电机组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我国首座超临界二氧化碳光热发电机组项目通过验收,该项目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研究团队解决了多个关键科学问题并实现系统运行。

🧐超临界二氧化碳工质发电技术是新型能源技术,效率高、灵活性强、环保且成本低。该项目全称为“超临界二氧化碳太阳能热发电关键基础问题研究”,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牵头实施。

💡研究团队经过5年攻关,在高温吸热器设计理论及方法方面,建立了相关机理,研制了多种聚光器和吸热器,提出了高密度能量测量方法。

🔍在储热放热模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机理关键科学问题方面,团队探索了熔融盐对金属腐蚀抑制机理,突破了换热特性匹配,研制了多种储热换热装置。

🌞在能量转换过程的相互作用机制方面,团队构建了高效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主要参数本构匹配关系,开发了全系统模型,研制了透平发电机组,建立了实证系统并实现运行。

IT之家 8 月 22 日消息,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今天(8 月 22 日)发布博文,宣布我国首座超临界二氧化碳光热发电机组项目通过验收。

超临界二氧化碳太阳能热发电实验基地(北京延庆)

项目背景

超临界二氧化碳工质发电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率、灵活性强、环保、成本低的新型能源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

项目介绍

该项目全称为“超临界二氧化碳太阳能热发电关键基础问题研究”,项目实施地位于北京延庆,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牵头,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计划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重点专项项目。

IT之家从报道中获悉,研究团队经过 5 年的技术攻关,着重解决了三个关键科学问题:

高温吸热器设计理论及方法方面

团队建立了聚光太阳辐射在柔性不连续颗粒流内的时空协同吸收、转换和传热机理,研制了 3 种聚光器和包括 700℃/1MWth 颗粒吸热器在内的 4 种吸热器,提出了 2 种高密度能量测量方法。

储热放热模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机理关键科学问题方面

团队探索了熔融盐对金属腐蚀抑制机理,突破高温固体吸热颗与超临界 CO2 在变热流、变温度和强变物性条件下的换热特性匹配,研制了包括 550℃/1MWth 流化床颗粒/超临界二氧化碳换热器在内的 3 种储热换热装置。

能量转换过程的相互作用机制方面

团队构建了高太阳能流、高温、高膨胀比、高比功的高效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主要参数本构匹配关系,开发了以超临界 CO2 流动为核心的光-热-电能量转化全系统模型,研制了 550℃/200kW 超临界 CO2 透平发电机组,建立了基于超临界 CO2 工质的“光-热-电”实证系统,并实现运行。

项目验收

项目绩效评价专家组 10 位专家、电工所副所长李子欣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项目主管张诗悦,以及电工所、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华能西安热工院等共计 18 家项目参加单位的研究骨干参加会议。

项目负责人、电工所研究员王志峰详细汇报了项目执行和完成情况,并现场演示了 200kW 超临界 CO₂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运行。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超临界二氧化碳 光热发电 能源技术 关键问题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