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后台成为了人效管理的新焦点。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我发现大多企业的心路历程如出一辙。
人效概念从兴起到逐渐火热已经十余年,其中,企业频繁实践还是近五年的事。一般来说,老板一提要做人效管理,要把人效“提升30%”,人力资源部就会本能地先给前台业务部门上人效指标。
原因无他,前台的人效好计算嘛,分母就是人数、人工成本,而分子就是经营类指标,营收、毛利、净利,都是现成的!在这些指标的基础上,再把老板人效“提升30%”的这类要求拿过来,Baseline也就有了。指标和Baseline都有了,直接把文件发下去,首先就可以震慑一下业务部门,让他们别再乱讲故事,乱要人了。
业务部门讲故事、要资源也不是一两天了,是该管管了。人效指标一下下去,老板的安全感似乎就有了保障。但业务部门窝火呀——“凭什么只管我们的人效,你们职能部门的人效怎么不管管?”
经济寒冬里,老板想要降本增效的念头强到可怕,不直接打“粮食”的中后台部门,自然也被作为关注的重点。在人效管理的工作中,“中后台人效考核”自然被提上了日程。
那问题就来了,中后台的绩效(人效指标的分子)都没整明白,怎么做人效管理?老板们的热情突然被卡住了,有点尴尬。
这种尴尬暴露的,是企业对于中后台职能部门定位、职责、绩效的认识不足,的确值得讨论讨论。2023年,我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8月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给出了一个比较有新意的解决方案。
传统考核方式的陷阱
在一般的认知里,不直接创造财务结果的部门被统称为职能部门。职能部门的两大定位是“制定/维护规则”和“输送资源”。在他们定义的各项游戏规则里,企业的各类资源沿着“后台→中台→前台”的路径输送到市场。所以,职能部门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财务结果。
近年来,企业屡屡强调中后台定位的转变(如提供弹药、支持打粮食等),却欠缺对其有效地考核牵引,导致其换汤不换药,不仅效率低下,还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消极因素。这引出了一个问题——“不直接产生经营价值的中后台职能部门应该如何考核?”
传统的中后台考核方式是战略解码,即将公司整体的经营目标(以财务指标形式体现)拆分为各个职能条线的专业要求,并以指标(可量化的)或里程碑(不可量化的)形式进行刻画。但这种方式导致了若干的负面效果:
- 形成了中后台部门“各管一段”“闭门造车”的效果。这类部门执着于自己眼中的“专业”,而且在这些“专业”领域里为自己减负,事情越做越少,越做越虚,对于前台部门的需求视而不见,支持大大衰减。导致中后台部门“紧盯KPI、管理一刀切”。这类部门为了保护自己的KPI,要么不顾一线实际情况,以严苛到不切实际的标准来管控业务,要么向一线转嫁一切责任,极度压迫前台。导致中后台部门人财两类预算无限膨胀。在没有压力的考核模式下,中后台部门不用为结果负责,反而因为接近管理层而拥有了索要资源(预算)的便利。于是,他们按照自己心中的专业来建设和运作部门,团队迅速膨胀,财务资源投入越来越多。
中后台考核的两大新原则
要跳出上述陷阱,应该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原则1:坚守数学逻辑
战略解码背后的价值链是成立的,但这种价值链更像是一种“语文式”的陈述。我们更希望出现的,是对价值链的“数学式”刻画。如果企业对客户产生的终端价值是来自内部一个个部门之间的协作,那为什么这种价值的传递就不能用环环相扣的数据来呈现呢?
现实是,凡是主张这种“数学式”刻画无法实现的,要么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够标准规范,各部门之间的专业价值无法与财务结果相连,要么是企业缺乏数据沉淀,没有发现数据规律。
原则2:坚守效能定位
传统中后台喜欢强调自己的主要功能是“制定/维护规则”,因为这个定位容易执行,没有考核压力,还会放大自己的权力空间。但问题是,如果坚守这个定位,就会诱导出若干“一刀切”式的官僚主义。
我们认为,为了让中后台实实在在地为前台提供“弹药”,应该主要考核其“输送资源”的效果。只有如此,掌握权力的业务中台部门才会以经营资源为前提,考虑如何弹性地适配规则而不是用刚性政策“一刀切”,为前台找到经营空间。
结合两个原则不难发现,中后台部门的考核就应该只有一个主题——效能(Efficiency,也即效率)。
中后台效能考核的两个视角
图1呈现了企业获得经营结果的过程。企业的经营结果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后台决定的。换句话说,前台能不能跑起来,中后台的水平(效能)是关键。
图1:企业经营管理的逻辑图,资料来源:穆胜咨询
这也驳斥了很多老板希望为前台设置类似“包销提成”的激励模式来提升业绩的想法。业绩不是前台打出来的,而是前中后台协作出来的。中后台没有显性的经营业绩,只能考核效能,说穿了,他们的定位就是在坚守规则的红线上,把资源尽量无损耗地输送到前台。
任何一门生意,都是投入人财两类资源追求结果,都可以用效能来衡量。如图2,要提升人效,需要遵循人力资源经营价值链(人效价值链),即“选用育留职能→队伍(组织+人才)→人效”;而要提升财效,则需要遵循职能经营价值链(财效价值链),即“业务职能→业务赛道→财效”。
图2:人效和财效的双价值链模型,资料来源:穆胜咨询
例如,我们将中后台的研发部门想象为一个“研发外包公司”,那么,对其效能的考核就应该是两个:一是人效,即投入多少研发和周边人员,或投入多少相应的人工成本,产生了多少收益(工作量、营收、利润等);二是财效,即投入各类研发资源,分别产生了多少收益。两者交叠在一起,应该可以形成几个典型的效能指标,简单量化出研发部门“输送资源”的效果。
为了提升两类效能,研发部门负责人作为“小老板”,可以有多种经营选择:其一是短期思路,可以调整研发排期,在各个业务赛道里重新配置资源,优先投入某个“性价比”更高的研发项目。其二是长期思路,可以押注大赛道,选择优先投入某个长期研发项目,来捕获后期的价值井喷。
中后台效能考核落地
要将这种考核落地不是容易的事情。绝大多数企业单凭自己摸索,都无法突破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效能仪表盘”的建立,这是效能解码。不同中后台部门经营不同生意,应该如何确定两类效能指标?不同业务单元的指标和目标值的不同设置,是否能够承接公司级的整体效能指标与目标值,进而落地公司战略?目标值的设置如何体现不同部门之间的公平性?
二是效能提升的赋能机制,这是效能优化。“以考代管”永远都是幼稚的思考。公司可以给中后台部门“出考题”,但一定要有能力为他们“给答案”,否则就会引发中后台部门的强烈不满。其实,公司在设计“效能仪表盘”之初,就应该开始规划自己的赋能方法,并训练有赋能水平的人力财务职能人员,以便日后能深入业务单元发挥作用。但在这个方面,鲜有企业能有优异表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穆胜事务所”(ID:hrm-yun),作者:穆胜,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