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茅洪斌,(https://xueqiu.com/3658388177/301732905)
从7月最新金融数据,我们看到的是,居民的缩表行为大大超出了预期。居民的超预期缩表并不是重点。我们关注的重点是,上面打算怎么做。
无论是从过去李总的“固本培元”的表述,还是从数据发布当天的“挤水分”的说法,又或是事后他们的分析,忍受短期阵痛去达成长远的发展,都是上面更加可能会选择的一条道路。
官媒把居民部门缩表评价为积极的活动,认为居民缩表是非常正常的,反而,如果居民的新增债务在扩张,才值得高度警惕,因为可能会导致失控。
那么既然他们认为居民缩表是积极的活动,自然也就不用出什么刺激政策,去扭转这一趋势了。
那么问题就转变为,如果居民缩表持续,我们该做怎样的应对,才会使得我们在缩表的过程中减少损失并受益。
在他人扩表之前去扩表,我们称之为抄底,在他人扩表之后才扩表,我们就称之为接盘。
反之,在他人缩表之前去缩表,就是高位套现,在他人缩表之后去缩表,就是贱卖资产。
既然居民缩表会持续,那么现在卖房,也就依然是高位套现,虽然跟过去比现在算不得高位,但如果跟未来比,只要居民缩表持续,那么现在就依然是高位。
也就是说,居民持续缩表的情况下,房价下跌就是确定性的趋势。
但居民缩表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此。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会造成很多意料之外的清盘和爆仓。
在缩表的大环境下依从情感去硬扛周期和债务,是非常危险的。这种危险来自于收入的趋势性崩盘。
也就是,一个预期正常用收入去支撑月供的行为,却因为居民缩表而导致自己的收入持续下滑,以至于无法继续支撑债务而不得不在周期底部被动缩表。于是意料之外的爆仓和清盘便发生了。
扩表的本质是什么?
是收入小于支出。
比如一个赚了30万并贷款70万买入100万房子的行为,表面看是扩表了70万。但实质则是在收入30万的情况下支出了100万。而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扩表行为就是提升他人收入的行为。
反之,缩表行为下,我们看到的则完全相反。收入持续下降。
由于在整个社会中,扩表和缩表的人都存在,互相抵消后,如果是扩表占优势,那么就会导致全体居民的平均收入上升,反之,则会导致全体居民的平均收入下降。
当居民杠杆率维持不变,则代表居民债务增速等同于GDP增速。此时,居民收入增速 = GDP增速;
而当居民杠杆率上升,则代表居民债务增速超过GDP增速,这种情况透支了未来,并会在当下导致居民收入更快速增长。此时,居民收入增速 = GDP增速 + 扩表增速;
反之,如果居民杠杆率下降,则代表居民收入可能下滑,那么就是在周期的调整期。
此时,居民收入增速 = GDP增速 - 缩表增速;
这正是日本90年代之后和我们当下面临的问题。此时,居民收入增速可能为负。
欧洲日本近20年杠杆率维持平衡,美国相比20年前甚至略有下降。而中国则是从10%的低位持续上涨到60%以上,近几年杠杆率增长中陷入停滞,房价也开始转而下跌。
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杠杆率衡量尺度,是以GDP为分母的,但如果以各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为分母(事实上更准确的应该是可支配收入),则中国的居民杠杆率就远远超过了美日欧等国。以2023年数据计算,每100元的GDP,转化为居民可支配收入后,中国只有43.89元。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这次这么有定力,不搞大规模刺激的原因。
2008和2016,我们的居民杠杆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可以通过居民扩表拉升大家的收入,走出经济的泥潭。
但现在,和美日欧各国对比,我们没有这个空间了。
日本在90年代后,一路飙涨的居民杠杆率停止了增长。于是日本居民缩表,尽管日本政府在扩表对冲,也造就了日本长达20年的收入下滑。
那么中国目前处于什么阶段?我们出现了近20年来的首次贷款负增长(居民企业均缩表)。
既然上面认为企业和居民的缩表是积极的正常的,不打算干预。那么,也就意味着,我们要准备好承担居民和企业缩表可能会导致的一切后果。
在承受收入下滑的情况下,你是否依然拥有足够的现金流,来支撑你的债务。
在居民扩表期,每一个扩表的居民,都在增加市场的货币,增加大家的收入,并以此来稀释你的债务。
反过来,在缩表期,逻辑就是完全反过来的,每一个缩表的居民,都在减少货币,减少大家的收入,也就是加重其他居民的存量债务负担。
最佳的策略,也就只能是卖房缩表并转移债务。
谁先缩表,谁就能获得更高价格的套现机会,谁也就加重了其他债务持有者的负担。
你指望大家一起扛债务扛周期,但先跑的人就会把后跑的人当作血包。
什么是囚徒困境?
这就是囚徒困境。
因为一旦到了被动缩表,那就是强制出清,那就是破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