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2024年08月20日
空乘夜航不睡觉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通过一位乘务员的亲身经历,揭露了长航线航班上乘务员休息不足的现状,并分析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潜在的安全风险。作者呼吁航空公司重视乘务员的休息问题,完善相关规定,保障乘务员的健康和安全,进而确保航班的安全运行。

🤔 长航线航班上乘务员休息不足,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以某航班为例,乘务员从签到开始到航班落地,共执勤15.5小时,实际可能还要更长。而按照运行手册规定,执勤期最长可达20小时,但乘务员休息条件有限,只能在客舱座椅上休息,无法得到有效轮换休息。

😴 缺乏充足休息会影响乘务员的判断能力和应对能力,进而影响航班安全。近年来,民航局一直在强调乘务员的安全职责,并出台文件强调不可占用乘务员的休息期,但实际情况却与之相悖。乘务员在疲劳状态下工作,容易出现判断失误,无法及时应对突发状况,存在安全隐患。

💡 完善长航线航班上乘务员的休息规定,是保障航班安全的重要措施。除了关注飞行员的休息,也应重视乘务员的休息问题。制定更科学的轮班制度,为乘务员提供更舒适的休息环境,是保障乘务员健康和安全,确保航班安全运行的关键。

✈️ 长航线航班上乘务员的休息问题,不仅是乘务员自身权益问题,也是航空安全问题。航空公司应重视这个问题,完善相关规定,保障乘务员的健康和安全,让乘务员在工作中得到充分休息,才能更好地服务旅客,确保航班安全运行。

💖 “爱飞飞不飞有的是人飞”这种说法是不可取的。每个乘务员都希望自己的工作环境越来越好,这并非是错误的愿景。航空公司应该尊重乘务员的诉求,为他们创造更安全、更舒适的工作环境。

写公众号这么多年,收到大家的吐槽有很多种。

有的是情绪的宣泄,只想跟我大骂极个别特别无理的旅客;有的只是絮叨几句,比如小时费怎么不涨啦,工资怎么还那么低啦之类的。

她们当然知道我解决不了,只是想跟我吐吐槽表达下不满;还有的是对公司,尤其是客舱部门在管理上的不认可——这我都非常非常理解。

比较少有人就某一个问题特别详细的写出前因后果,告诉我:我们公司现在是怎样的、这样为什么是不对的、于安全不利的,然后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比如前段时间,我收到了某航乘务员的一则留言,我很仔细的看完,虽然只是某个航班的个例,但我觉得值得从系统上思考。

《关于机上休息的问题》:

以我司某航班为例,第一段晚上21点起飞,实际签到时间为19点,国际段第二天凌晨0:55起飞,飞行承包小时为11小时,当天实际落地时间为第二天上午10:30左右。

即,飞这个航班,从签到时间开始,到飞机发动机关车为止,共执勤15.5小时。

这还没有算上路程和收拾化妆等时间,实际可能还要至少2小时。

按照运行手册规定,因为本次航班是最低配8+3的配置,因此执勤期最长可达20小时。

由于目前公司运行手册规定可以锁客舱机组位的航班仅为北美航线,因此该航线不在可锁客舱机组休息位的范畴内

本司执飞此航线的机型为787,机型座位布局为28/28/220,全舱只剩一个空座。

根据航线sop,此航班可分两班值班,787机型乘务员休息室有6张床,除去安全员的一张床外,仅五张供乘务员使用。此外,虽客舱从未发文说主任可以不值班,但是飞行生涯中,参与远程值班的主任,一只手数的过来,故再出去主任的床,供其他人休息的床位仅有4张,而乘务组还有11-1=10人。

交代这些背景,是因为去程供轮休的时间为5小时,值两班平均一班2.5小时。无论是公务舱、中舱还是后舱,均有人需在另一组人值班的时候,因为无床无座而只能坐在乘务员座椅休息。

一个执勤期长达15.5小时,算上各种收拾、化妆、路程的时间可能要将近18个小时——按照公司运行手册来说,是符合休息期的——但是,这真的合情合理吗?

我们可以在一天24小时执勤20小时,还能保障安全吗?

近年来局方各类文件一直在强调乘务员的安全职责,一直出文件强调不可占用乘务员的休息期。其本质,都是为了疲劳管理,都是为了保证安全。

可在这样一个航班中,如果乘务员只有坐着、在旅客中、在嘈杂声中、在电视的光中进行所谓的休息2.5小时,如何进行疲劳管理,又如何履行安全职责呢?

业内曾发生过的猝死案例并不能让领导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有的只是平息舆论,掩盖事实。

大表哥,我用我自己的微信跟您反馈这个事情,并不是因为我有怎样的私心,或者是觉得您爆料了这个事情我能怎样。

因为这样完全不如我不写这段文字、好好休息来的更轻松。

我希望通过一种合理的、正向的方式来反映这种问题——不要说什么为民直通车、员工心声、icare,如果有用我就不会自爆家丑了——我希望或许您能通过您的了解,能够给我们乘务员提供一些反馈支持。

亦或是通过您的影响力扯掉这块遮羞布,让乘务员的休息问题能够真的被重视,被珍视。

谢谢您愿意花费时间看完这长篇大论,如果有回应我不胜感激,如果没有,我也理解。

看完她这篇长留言,我第一时间去翻规定,从今年刚更新的121-R8到2018年那份《飞行机组成员机上休息设施》,全是关于飞行机组在客舱的休息内容要求,关于客舱机组在客舱的休息规定确实没有那么细。

目前我能查到的一个依据,是民航局飞标司下发的咨询通告《客舱运行管理》第5.5.2款规定:合格证持有人在设定客舱乘务员运行标准配备时还应考虑以下因素:(2)飞行中机组的休息。

但这一条只是较为笼统地指出了飞行中需要考虑机组的执勤时间和休息,并没有一个具体标准。

在飞行时间较长的长航线或大夜航的航班上,飞行员的轮换休息固然要好好保证,这对飞行安全来说毫无疑问,但关于乘务员在飞行中的休息规定,我觉得同样有必要进一步完善。

作为旅客,我也试过15个小时坐在经济舱,我把椅背放倒,我挂着枕头,我扭转身体千百遍都依然不可能感到特别舒适,每次航班落地,疲惫的就像是耕了一天的地。

那就更不用说,乘务员先在客舱里忙几个小时,然后坐在那垂直90度硬的跟铁板一样的乘务员座椅上该如何休息了。

我觉得这种事情很矛盾,疲劳管理重要吗,肉眼可见的从上到下都在喊口号,可究竟靠什么来落实呢?

除了这种有机组休息室的双通道飞机,那些用A320、B737系列单通道飞机,动辄一飞一通宵的往返十几个小时的航班累不累?

我以前也飞过,真的超级累,回程落地的时候困的恨不得都能昏死过去,那这种情况下如果出现紧急状况,能保证“绝对安全”吗?

就算不出紧急状况,落地后大脑昏昏沉沉的,操作机门会不会误放滑梯?

这种航班是跟自己的肉体和精神做对抗,就算合规,但我们毕竟不是机器人,不是每时每刻都能保持清醒的啊。

为了节省公司的成本,我们似乎也只有坚持这么继续飞的可能。

可实际上我们都知道,疲劳管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乘务员不仅要提供服务,更是航班飞行安全、空防安全和客舱安全的重要一环。

如果在远程或大夜航飞行中她们无法得到有效轮换休息,长时间执勤后的疲惫必然会影响到她们的判断能力和应对能力,进而影响安全运行。

我们这个行业既然喊了那么多关于安全的口号,喊了那么久疲劳管理,那是不是也可以真正意义上重新审视一下长航线和大夜航航班上乘务员的机上执勤与轮休规定。

这不仅是CAAC对我们乘务员的人性关怀,也体现着我们对保障旅客出行安全的态度冷暖。

PS:请不要说什么爱飞飞不飞有的是人飞这种话,不管是谁来飞,希望自己工作环境越来越好的愿景都不是错。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乘务员 航班安全 疲劳管理 长航线 休息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