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的研究表明,6600万年前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来自外太阳系。科学家通过分析墨西哥希克苏鲁伯撞击点的地球化学证据,发现该天体与木星轨道之外的碳质小行星的组成非常相似,而非来自内太阳系的硅质小行星。这项研究为我们理解恐龙灭绝事件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线索,也揭示了外太阳系天体对地球的影响.
🌎 科学家通过分析墨西哥希克苏鲁伯撞击点的地球化学证据,发现该天体与木星轨道之外的碳质小行星的组成非常相似,而非来自内太阳系的硅质小行星。
🧪 研究团队重点研究了金属钌的同位素,钌在地球岩石中极为罕见,且具有 7 种稳定的同位素。他们发现,该撞击天体内钌同位素的情况与外太阳系碳质小行星非常匹配,而与来自内太阳系的硅质小行星不匹配。
🦖 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简称K-Pg灭绝),是地球历史上第五次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消灭了 60% 以上的物种,包括所有非鸟类恐龙。
💥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一灭绝事件由一个城市大小的天体撞击地球造成。撞击将大量硫、灰尘和烟尘抛入空中,遮挡了太阳,导致气温骤降。
☄️ 这项研究为我们理解恐龙灭绝事件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线索,也揭示了外太阳系天体对地球的影响。
6600 万年前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来自外太阳系。德国科隆大学科学家通过分析位于墨西哥希克苏鲁伯撞击点的地球化学证据,揭示了该天体的真面目:一颗来自木星轨道之外(外太阳系)的小行星。发生于大约 6600 万年前的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简称K-Pg灭绝),是地球历史上第五次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消灭了 60% 以上的物种,包括所有非鸟类恐龙。自 1980 年以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这一灭绝事件由一个城市大小的天体撞击地球造成。撞击将大量硫、灰尘和烟尘抛入空中,遮挡了太阳,导致气温骤降。为弄清楚这个撞击天体是什么以及它来自哪里,研究团队从 3 个地点获取了 K-Pg 岩石的样本,并将其与过去 35 亿年间其他 8 个撞击地点的岩石样本进行了比较。团队重点研究了金属钌的同位素。钌在地球岩石中极为罕见,且具有 7 种稳定的同位素。研究发现,该撞击天体内钌同位素的情况与外太阳系碳质小行星非常匹配,而与来自内太阳系的硅质小行星不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