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2024年08月20日
亚洲蜜蜂又练成新技能:用翅膀铲飞敌人;怎么亚洲的蜜蜂都比欧美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介绍了亚洲蜜蜂的多种防御策略,包括用翅膀铲飞入侵者、群体防御等,还探讨了其防御策略的原因及研究意义。

🦋日本蜜蜂用翅膀将入侵者‘铲飞’。研究人员发现,面对体型较小的蚂蚁,此技能成功率达50%;面对体型较大的蚂蚁,成功率约10%。有时策略失败,蚂蚁会呈现‘呆住’状态。

💩亚洲蜜蜂的一些族群会在蜂巢入口用动物粪便或其他昆虫残肢建‘恶臭屏障’,防止天敌进入。大蜜蜂会通过‘闪烁’技能吓走入侵者,日本蜜蜂还会‘结团生热’烤死敌人,但参与防御的蜜蜂寿命会受影响。

🐝蜜蜂的终极大招是螫刺,但很多蜜蜂已失去蜇刺能力,且多数蜜蜂对昆虫使用螫刺后可多次使用。亚洲蜜蜂是重要农作物传粉者,了解其生存策略可为其提供更好保护。

如果亚洲的蜜蜂会写字,大概能出一本昆虫界的《御敌宝典》,招数包括但不限于用动物粪便熏走敌人、靠群体“闪烁”吓走敌人、通过摩擦生热烤死敌人……

最近,研究人员在日本蜜蜂身上发现了一种新防御策略:用翅膀将入侵者“铲飞”。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生态学协会的《生态学》期刊上,同时还附上了几段视频。

日本蜜蜂(Apis cerana japonica),是蜜蜂科蜜蜂属的一种中型蜂类,也是东方蜜蜂(Apis cerana)的一个亚种|图源:wiki commons

01

一段视频中,一只蚂蚁在试图进入日本蜜蜂的蜂箱时,与一只防守蜂相遇了。日本的蚂蚁通常不会对蜜蜂构成生命威胁,但会吃掉蜂巢中那些富含蛋白质的卵和香甜的蜂蜜,所以这只防守蜂誓死也要守住大门。

只见蜜蜂先是爬到蚂蚁面前,稍稍调整一下角度,然后开始快速扇动翅膀,并将左后腿用力一蹬。当翅膀与蚂蚁接触的瞬间,蚂蚁多脚腾空,像跳水运动员那样转着圈飞向空中。解决掉入侵者后,防守蜂“事了拂衣去,留下一身功与名”。

图源:资料[1]

为了研究蜜蜂的这项新技能,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的生态学家用高速摄像机对防守蜂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用翅膀“铲飞”入侵者并不是偶然现象。

当遭遇体型较小的蚂蚁时,这项技能可以达到50%的成功率。有时策略失败,蚂蚁会尝试反攻,但发现根本看不清高速扇动的翅膀在哪里,呈现出“呆住”的状态。当遭遇体型和蜜蜂差不多大的蚂蚁时,这项技能就费力些,不过成功率也有10%左右。

图源:资料[2]

研究人员表示,当面对蚂蚁这种络绎不绝的入侵者时,用翅膀“铲飞”它们显然比其他方式,比如用翅膀扇风吹走它们省不少力。这可能是防守蜂在长期工作经验中复盘、总结出来的结果。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来自欧美的蜜蜂不会用翅膀“铲飞”敌人,或者更广泛地说,为什么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不像东方蜜蜂(Apis cerana)那样掌握千奇百怪的防御方法呢?

美国韦尔斯利学院生物学教授希瑟·马蒂拉认为,这是环境使然。

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与东方蜜蜂(Apis cerana)为蜜蜂属下的不同种,前者起源于欧洲但目前已经广泛分布于全球,后者仍主要集中在亚洲|图源:Live Science

02

“亚洲的生物多样性,给起源自这里的蜜蜂带来更严峻的生存压力。在这种环境中繁衍、进化,不得不变得……具有创造性。”马蒂拉说。

马蒂拉也对亚洲蜜蜂展开过长时间研究。她的团队发现,一些族群的蜜蜂会在蜂巢入口处用动物粪便建起一道“恶臭屏障”,防止胡蜂等天敌进入。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的学者同样注意到了类似策略,只不过他们观察到的蜜蜂摆放的不是粪便,而是其他昆虫的残肢,以作恐吓及警示。

胡蜂(图中较大的昆虫)是蜜蜂的最主要天敌之一,虽然叫“蜂”,但并不属于同一物种|图源:Scientific American

众所周知,蜜蜂是典型的群居动物,生活在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结构中。因此,亚洲蜜蜂也有不少群体防御策略。

大蜜蜂(Apis dorsata)是广泛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的品种,喜欢在离地面很高的露天处筑巢,这使得它们十分容易暴露在危险之中。于是,大蜜蜂发展出了一种神奇的“闪烁”技能,可以吓走不少入侵者。

当天敌靠近蜂巢时,大蜜蜂们会有规律地抬起自己的腹部,就像球迷经常做的那样,形成一道道“人浪”。这使得整个蜂巢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有机体,入侵者看了不仅犯怵,没准儿还会头晕眼花。

图源:网络

‍日本蜜蜂还有一种让研究人员啧啧称奇的“结团生热”防御法,用于情况十分危急的时刻。

如果一只胡蜂已经进入蜂巢,那么先会有一只蜜蜂牺牲自己充当诱饵。当胡蜂开始大快朵颐之时,数百只蜜蜂一拥而上,形成一个“蜂球”将敌人围困在中心。蜜蜂高速扇动翅膀时会因摩擦生热,数百只蜜蜂同时扇动翅膀便会在球心处产生46度的高温,半小时左右,胡蜂就会被活活烤死。

胡蜂逮住了一只蜜蜂|图源:BBC Earth

 

蜜蜂一拥而上包裹住胡蜂,形成“蜂球”|图源:BBC Earth

不过由于蜜蜂的耐热极限只比胡蜂高几度,那些参与防御的蜜蜂也会受到影响,寿命将有所折损。

03

当然,如果以上策略都不奏效,蜜蜂还有一个终极大招:螫刺。

很多人大概都听过这样一个理论,就是蜜蜂蜇完人后便会死亡。这是因为一些蜜蜂的螫针上有倒钩,蜇咬人时倒钩会卡在皮肤内,因此当它们飞走时相当于失去了一大部分身体结构,用不了多久就会因腹部上的大洞而死亡。

蜜蜂蜇人后离开的瞬间,螫刺留在了人类皮肤上|图源:Kathy Keatley Garvey

不过,很多蜜蜂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蜇刺能力,而且世界上蜜蜂品种众多,蜇完人后会死的很少。

最主要的是,蜜蜂们战斗的对象通常是昆虫,昆虫的外骨骼非常薄,甚至不会让螫针产生明显形变,所以大多数蜜蜂其实是可以多次使用螫刺技能的。

熊蜂(Bombus)是蜜蜂科熊蜂属的一类中大型昆虫,它们的螫针相对细滑,不会被轻易卡住|图源:wiki commons

那生物学家为什么要费尽心思研究亚洲蜜蜂的防御策略呢?实际上,亚洲蜜蜂是非常重要的农作物传粉者,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重大。通过了解蜜蜂的生存策略,我们可以为它们提供更好的保护。

不过作为“防御高手”,亚洲蜜蜂或许根本用不着人类拔刀相助。毕竟100年以后,生态学家可能仍会发现更多亚洲蜜蜂的防御技能。

参考资料:

[1]https://esa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ecy.4372

[2]https://www.nytimes.com/2024/07/17/science/honeybees-ants-wings-slap.html

[3]https://www.sciencenews.org/article/giant-honeybee-shimmering-nest-behavior-defense

[4]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174097-honeybees-gang-up-to-roast-invading-hornets-alive-at-a-terrible-cost/

[5] https://www.livescience.com/do-bees-die-after-stinging

[6]https://www.uow.edu.au/media/2024/most-bees-dont-die-after-stinging---and-other-surprising-beefacts.ph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把科学带回家”(ID:steamforkids),作者:万物杂志,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亚洲蜜蜂 防御策略 生物多样性 农作物传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