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和平至远,(https://xueqiu.com/4104533194/301428361)
有些信息是公开的,但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
比如当初房地产对五大行的影响,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解读。
仅仅是各家的比例不同,就可以让我发现当时估值水平最低的$交通银行(SH601328)$ 与其它四大行不一样之处。
第一,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力度不一样。其它四家的涉房业务比例都在红线之上,交行很自觉地在红线之下。
第二,风控不一样。我在年报中,挖出了交行的贷款分级是变态的十五级,而其它四大行只有六级。
第三,非息业务比例最高。五大行都是靠息差吃饭,但是交行在五大行中是个另类,它家的息差远不及其它四家,但是非息却是五大最高。全行业非息业务最高的是招行,可见交行在五大行中的另类优秀。
中国太平也有一些让人感觉很不一样的地方。
第一,它是最早在年报中披露自己采用了高股息策略跑赢指数的。这一点解决了困扰我很久的一个问题,对保险企业投资能力的负面看法。尽管我也不敢说它以后会一直好下去,但是这种重仓高股息的价值投资思想的形成很不容易,特别是在A股上就难能可贵。换个角度想,转过来很难,肯定是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既然转过来了,又偿到了甜头,坚持下去的可能性会更大。
第二,它的低估是基于内含价值的低估。保险股的内含价值,相较于一般股票的DCF估值模式,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长期的保险合同带来的现金流可靠性,远大于没有保险合同约束的业务利润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在可比较的保险公司中,太平的PEV值=0.13倍远低于邻国当年最悲惨保险业的破产估值。无论未来是否回归A股,基于内含价值驱动的估值均值回归,都是件合理的事。
第三,尽管保险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在疯狂内卷,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没人可以否认它是唯一还有巨大成长空间的行业。MBA课堂有个卖鞋的故事,两个业务员上了海岛,发现居民们都不穿鞋。一个人给公司发了电报,这里没有任何商业机会;。另一个人给公司发电报,这里有巨大的商业机会。给中国人卖商业保险,总好过比卖梳子给和尚要合理。高速成长之后,很多事情都要在存量上做文章,比如通过增加保险投入来分散和对冲家庭面对不确性风险,也许会成为绝大多数人的普遍做法。由行业周期性变化带来的基本面改善,只要管理层不犯低级错误,都是合理的预期。
三千弱水只取一瓢,但太平绝对不只一瓢。
独树一帜的投资能力是一瓢,估值实现均值回归是二瓢,基本面持续改善是三瓢。
以上三者,得一者不败,得二可胜,得三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