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2024年08月19日
高定诈骗,骗惨了多少聪明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揭露了信息泄露是精准诈骗泛滥的根本原因,并以多个真实案例说明了骗子如何利用信息精准诈骗,从针对科研人员的“版面费”骗局,到利用航班信息、网购信息实施的诈骗,再到利用AI技术进行的视频会议诈骗,骗子利用信息泄露,精准地针对受害者的特点实施诈骗。文章还揭示了信息倒卖产业链的运作模式,并呼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防止信息泄露带来的风险。

📁 **精准诈骗的根源:信息泄露** 文章指出,精准诈骗的泛滥与信息泄露息息相关。骗子可以通过获取受害者的个人信息,精准地针对其生活轨迹和身份特点实施诈骗。例如,骗子可以利用科研人员发表文章的信息,伪造杂志代理商邮件,以收取“版面费”为名实施诈骗;也可以利用受害者的航班信息,伪装成航空公司客服,以航班延误为由索取赔偿。 信息泄露已经成为精准诈骗的关键环节,骗子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 **网络平台泄露:**一些平台存在信息安全漏洞,导致用户信息被泄露。 * **内部人员泄露:**一些企业员工利用职务之便,将公司内部数据库中的用户信息出售给不法分子。 * **黑客攻击:**黑客通过攻击网站和系统,获取用户数据。 * **社交媒体泄露:**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分享个人信息,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 **信息倒卖产业链:利益驱使的灰色地带** 文章揭示了信息倒卖产业链的存在,并指出信息泄露已经成为一个灰色地带。一些人利用信息泄露牟取暴利,将个人信息作为商品进行交易。 信息倒卖产业链通常包括以下环节: * **信息获取:**信息获取者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个人信息,例如黑客攻击、内部人员泄露等。 * **信息加工:**信息加工者将获取到的原始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使其更具有价值。 * **信息出售:**信息出售者将加工后的信息出售给不同的客户,例如诈骗团伙、营销公司等。 * **信息使用:**信息使用者利用获取到的信息进行诈骗、营销等活动。 信息倒卖产业链的存在,不仅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泛滥,也为精准诈骗提供了土壤。

💬 **信息保护的重要性:人人有责** 文章强调了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并呼吁每个人都应该加强信息安全意识,防止信息泄露。 个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保护个人信息: * **谨慎填写个人信息:**在填写个人信息时,要仔细阅读相关协议,不要随意泄露敏感信息。 * **使用强密码:**设置复杂的密码,并定期更换密码。 * **保护好手机和电脑:**安装安全软件,定期更新系统,防止病毒入侵。 * **谨慎使用公共Wi-Fi:**不要在公共Wi-Fi下进行敏感操作,例如网银交易、密码修改等。 * **关注信息泄露事件:**关注媒体报道的信息泄露事件,及时采取措施保护个人信息。 * **举报信息泄露行为:**发现信息泄露行为,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 **AI技术加持:诈骗手段更加高明** 文章指出,AI技术的发展也为精准诈骗提供了新的手段。例如,骗子可以利用AI技术合成人物视频,伪造身份,实施诈骗。 AI技术在诈骗中的应用,使得诈骗手段更加高明,也更加难以识别。因此,需要加强对AI技术的监管,防止其被用于违法犯罪活动。

📢 **法律法规的完善:打击信息泄露和精准诈骗** 文章呼吁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和执法,严厉打击信息泄露和精准诈骗行为。 政府部门应该: *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更加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 **加强监管力度:**加强对网络平台和企业的信息安全监管,杜绝信息泄露事件的发生。 * **提升公众意识:**加强对公众的个人信息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 **打击信息倒卖产业链:**严厉打击信息倒卖行为,切断信息泄露的源头。

📤 **科技与监管:共同筑牢信息安全防线** 文章认为,科技和监管是打击信息泄露和精准诈骗的关键。 科技方面,需要: * **开发更安全的信息技术:**开发更加安全的信息加密技术和数据保护技术,防止信息泄露。 * **加强AI技术的监管:**加强对AI技术的监管,防止其被用于违法犯罪活动。 监管方面,需要: *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更加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 **加强跨部门合作:**加强公安、网信、工信等部门之间的合作,共同打击信息泄露和精准诈骗行为。 * **建立信息泄露预警机制:**建立信息泄露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信息泄露事件。

📫 **警惕信息泄露,维护个人权益** 文章呼吁每个人都应该提高警惕,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共同维护网络安全。 个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保护个人信息: * **谨慎填写个人信息:**在填写个人信息时,要仔细阅读相关协议,不要随意泄露敏感信息。 * **使用强密码:**设置复杂的密码,并定期更换密码。 * **保护好手机和电脑:**安装安全软件,定期更新系统,防止病毒入侵。 * **谨慎使用公共Wi-Fi:**不要在公共Wi-Fi下进行敏感操作,例如网银交易、密码修改等。 * **关注信息泄露事件:**关注媒体报道的信息泄露事件,及时采取措施保护个人信息。 * **举报信息泄露行为:**发现信息泄露行为,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 **避免过度分享个人信息:**不要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分享个人信息,例如家庭住址、电话号码、银行卡号等。 * **保护好身份证等重要证件:**妥善保管身份证、驾驶证、银行卡等重要证件,防止丢失或被盗。 * **提高防范意识:**提高防范意识,不要轻信陌生人的电话和短信,不要点击不明链接,不要向陌生账户转账。

📧 **信息安全,人人有责** 信息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利益,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安全的网络环境。

📥 **技术与法律:共同守护信息安全** 科技与法律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打击信息泄露和精准诈骗,维护网络安全。

📦 **个人信息保护:刻不容缓** 个人信息保护刻不容缓,需要每个人都提高警惕,共同守护个人信息安全。

你还以为被诈骗,都是因为蠢吗?

前段时间,中国医科大学在读的博主@小小医学研究僧 讲述了自己和导师被诈骗的经历,令无数网友倒吸一口凉气。

在这场针对高学历人群定制的诈骗戏码里,无论你多绞尽脑汁,可能也无法逃脱被骗,因为骗子可能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如果你还没被骗,只是因为还没碰上适合你的骗局。

为科研人员准备的骗术

事情的完整经过是这样的。

去年年底,博主作为一作,导师作为通讯作者,给海外杂志投了一篇英文文章。

今年4月24日,杂志官方通知他们文章已被接收,同时还发来一个925美元的费用账单,注明是稿件处理费,杂志表示在一个月内缴费即可。

当时博主正准备考试,所以这个费用并没有着急去交。

而就在此时,骗子已悄悄趁机而入。5月7号,他们又收到了一封杂志中国代理商发来的邮件,说文章已经在线上刊出,作者可以去网站查看。

这封邮件也附带一张和上一份几乎一模一样的账单。唯一不同的是,本次账单金额为3295美元,费用名称叫做版面费。

与之前一个月的充足时间不同,发件人这次要求当天就需要将费用缴清,并表示如果不按时缴纳,会影响后续在杂志的文章发表。

来不及多想的博主决定前往银行缴费。

事实上,看到中国代理商时,她不是没有怀疑过。但后来转念一想,中国人在这个杂志发表的文章比较多,再加上该杂志一直都很人性化,因此专门雇佣一家中国代理商也在情理之中。

最关键的是,对方发送的邮件里,包含了准确的作者信息和稿件信息,就连文章发出的时间对方都一清二楚。

再者,这种骗局博主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因此也就没放在心上。

然而,在缴费当天,过程极其不顺利。博主到了银行后,忘带身份证无法转账,回家找身份证时,家里的门突然无法打开,等门打开后银行已经下班。因此,这笔3295美元的版面费并没能及时缴上。

出于歉意和礼貌,博主给对方写了一封解释邮件,同时承诺第二天一早就会缴费。

骗子表现得非常冷静,在回复中写道:“请您明天尽快缴费,这样才能及时给您回执账单。”

第二天,博主终于缴费成功,事情也就告一段落。

可怎么也没想到的是,仅仅隔了一天,她就收到反诈中心的电话。

工作人员在电话中称已经确定那个所谓的中国代理商为跨境电信诈骗的账户,要求博主立马去附近的派出所报警。

博主此时终于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

视频发出后,评论区不少网友表示这种手段太可怕。

“好高端的骗法,还真是为你们量身定制的啊。”

“一开始还想嘲讽,看到后面心想这谁能分辨得出来?”

与此同时,也有很多网友分享自己的被骗经历。

伪装期刊钻空子骗钱的手段,不过是冰山一角。

各类骗局,防不胜防

根据目标对象的生活轨迹和身份定制化行骗,是当代骗子的特点。

别人有出行航班,骗子就扮成航空公司客服,以航班延误为由声称提供补偿。受害者一旦上钩,骗子就再用“需要转账验证账户安全”、“刷流水确保理赔通道畅通”为幌子套取交易验证码,转走资金。

要是有人爱网购,骗子就装成快递员添加好友,随后将其拉入兼职刷单群。

女生预约HPV疫苗,就有和疫苗预约平台几乎一模一样的网站发来短信,点进短信里的链接,填写预约信息和支付界面也和官方网站无异,令人难以辨别。

有时候,骗子还会打着正直善良的名义,实行连环骗。

大学生小杨接到自称支付宝客服的电话,对方准确说出了他的姓名和身份信息后,称其有校园贷记录。

小杨否认自己办过校园贷后,客服则称可能有人冒充他贷款,并好心地表示可以帮他注销“校园贷”记录。

担心征信受到影响,小杨同意和客服开启视频会议并共享屏幕。在客服的“指导”下,小杨向多个网贷平台申请了贷款,损失将近4万元。

就这样,小杨为了解决一个子虚乌有的校园贷,反而背上了真正的贷款。

南京方女士也有类似的遭遇。电信公司“客服”打来电话说有人冒充她办理电话卡。通话结束没几分钟,就有“民警”打电话说可以帮忙处理此事,最后向她索要银行账号和密码。

从旁观者角度看,有人可能不解:为什么会如此轻易地相信别人?

但反过来想,当电话里准确说出你的所有信息时,谁又能保证自己心态稳如泰山呢?更何况对方说的还是涉及到钱财的大事。

拿捏住人性的弱点,很多受过高等教育、有社会经验的人也容易掉进圈套。

有的留学生相信“公检法”口中身份被盗用的说法,向其缴纳“取保候审费”。

有高中教师被“民警”告知牵涉到一桩诈骗洗钱案,7个月被骗253万。

进入AI时代,骗子的手段则更多了。

今年年初,香港发生一起涉及2亿港币的AI诈骗案,震惊全港。

起因是一位跨国公司的香港财务收到了“英国总部首席财务官“发来的消息,称有一项秘密交易需要处理,并要求他参加一场线上多人视频会议。

和“总部高管”开会的过程中,这名员工被多次要求向其他的银行账户转账,金额高达2亿港元。

事后等到向总部核实情况时,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骗子的手法其实并不新鲜。他们先在网上下载真实的人物视频,然后通过深度伪造技术改变人物的口型和声音,并让AI参加最终的视频会议。

这类AI在短视频领域很常见,之前火爆互联网的外国美女,很多都是AI合成。

通常情况下,普通人在一对一视频时还会保持一定的警惕性,但在多人视频会议中则容易放松警惕。

骗子正是利用此心理,创造了这起香港史上最大AI诈骗案。

事实上,谈及林林总总的骗局,骗子狡猾和骗术高明当然不容忽视,但无论表面上是哪种原因,但骗子能够对我们实施精准诈骗的最关键的问题,其实还是——信息泄露。

你的个人信息,正在“裸奔”

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精准诈骗都与信息泄露有关。

骗子不仅能准确说出我们的姓名和身份证号,连我们的出行、看病等一切生活轨迹都一清二楚,令人与裸奔无异。

数字时代,信息倒卖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

有的平台只需要9.9元,就能通过手机号码将号主注册过的网站都找出来。

有的商家只需要身份证号和手机号,能查询个人户籍、婚姻情况、开房记录等33项服务。

利欲熏心之下,更有人将“人肉搜索”做成了生意。

根据北青深一度的报道,大学生李雅芳沉迷网络游戏,为了守护自己所在的游戏家族,经常在网上和人对喷互骂。

有一次被人人肉搜索后,她也开始摸索人肉别人的途径。后来通过朋友她被拉进一个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资源群。

意识到有利可图后,便组建了一支分工明确的信息倒卖团队,将人肉搜索彻底生意化。

团队有完整的组织架构,囊括管理者、会计、客服等人员。团队下游是有人肉搜索需求的客户,上游则是能接触到公民个人信息的人。这些人一般是任职于海关、银行等机构的工作人员。

有一位曾在银行催收公司工作的员工就是他们的信息提供者。这名员工在工作期间下载了几亿条公民信息并拷贝到自己的移动硬盘上。离职后,他将这些数据制成数据库,在微信群中出售,总共获利三四万元。

由于客户需求量巨大,李雅芳团队的订单供不应求,最多的时候一个月流水超过20万。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就收集到了37万条个人信息。

为了不被警方盯上,团队里的人随时清空聊天记录,随时将手机格式化。好在警方最终还是破获了案件,李雅芳被判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获刑三年。

然而,虽然警方一直严厉打击信息泄露问题,但它就像角落里的蟑螂一样,始终难以根除。

即使运气好的人没有遭遇过诈骗,但肯定也经历过推销电话的狂轰滥炸。

刚生完孩子,儿童摄影机构就打来电话让你预约;

刚办完信用卡,各种贷款中介就开始联系;

买完房子,装修公司和家具商的推销电话接踵而至……

还有保险、代账等,实在不堪其扰。

而这些海量的真实数据,价格却只有几毛钱一条。前段时间,很多知名企业家的个人信息遭大规模泄露,平均价更是只有两分钱。

本来应该得到重视和保护的个人信息,通通变成了一文不值的符号。

而普通人能做的,也只有时刻保持警惕,不点进来路不明的链接,不随意透露密码和验证码,不轻易给陌生账户转账。

我们期盼技术和监管都能再完善些,毕竟无论什么时代,隐私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是变成牟利和诈骗的工具。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信息泄露 精准诈骗 个人信息保护 网络安全 AI诈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