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欣华社非官方,(https://xueqiu.com/2205321078/301273533)
我在前两周的文章里曾经写过,我没赚到这一波高股息的钱。这周有位在资管公司工作的朋友,特意给我介绍了他们公司的高股息ETF产品。于是,我认真得反思了一下,红利策略都“真香”快两年了,为什么被我生生得miss掉了。
对我熟悉的朋友们都知道我的职业背景。2010年之前在咨询公司,做的项目都是消费品;2010年到2020年在科技行业做一级市场投融资,从消费互联网一直到AI。可以说,跟什么银行、煤炭、电力,没半毛钱关系。我并不是说这些公司不是好公司。可是,一级市场出身的人,天生喜欢新鲜事物,可以说是比成长风格的二级市场基金经理,更加“成长风格”。毕竟,一个行业如果都成熟稳定了,我们这些一级市场从业者们,不都要失业了。这句话说出来,莫名心酸,如今日益凋零的VC行业,与风格轮动中被抛弃的成长风格,以及火爆了两年的代表着避险情绪的高股息策略,成分股排在前面一水央国企的红利指数,意味着什么呢?此处省略一万字。
如果说我过去的职业背景跟红利策略无关,使得我对于这个品种的风险收益构成不敏感,那么持续不敏感了一年多,只能说是个人情绪上头,再加上路径依赖和惰性使然了。
红利(高股息)策略,简单来说,就是专门投资那些能定期向股东发放股息的股票。
股息率=分红率/市盈率
一家公司分红率高(分子大),市盈率低(分母小),自然就符合高股息的标准了。这个简单的公式,又能一句话说明白,红利策略赚的是什么钱,一是分红,二是便宜。这又注定了,高股息策略的公司,具有这样的特点:财务稳定,盈利能力强,现金流充足(否则拿什么分红);But,业务成熟稳定,成长性较差(否则为什么市盈率低)。定期分红,使得红利策略带有一定“债”的属性,而“债”的火爆,又是经济recession的标志。当大家在市场上被各个板块乱锤到茫然没有目标的时候,资金就会纷纷涌入避险标的,国债,高股息,尤其是央国企叠加高股息(还记得大明湖畔的“中特估”吗)。
最具有代表性的中证红利指数,就是选择了沪深A股中现金股息率高、分红比较稳定、具有一定规模及流动性的100只股票作为成分股。我查了一下,截止今天,中证红利的股息率是5.05%,PE是7.09。这个股息率是下降了的,原因是在过去一年多,PE的走势在大方向上是一路攀升的。即使下降,股息率也有5%,很香!
中证红利指数的成分股会定期调整,一旦某支成分股的股息率太低,就会被“吐故纳新”。除了中证红利指数之外,还有一个中证红利全收益,前者只是反应价格,而后者除了价格,还包含了成分股分红再投资的总收益。我们发现中证红利全收益的曲线明显高于中证红利指数的曲线,这中间的差距,就来自于股息收益。
如果仔细想,在A股,一家公司能产生持续的现金流,关键还愿意真金白银得掏钱出来给股东分红,已经是非常优秀的公司了。我为什么到现在才想明白这个道理,过去确实有点too young, too simple了。
快两年了,miss掉了红利策略的我,或者是像我一样的你,现在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作为金融从业者,是需要为自己的惰性而自责的。但是,如果你只是个人投资者,不是机构投资者,不需要向投资人交成绩单,那么,没抓住什么投资机会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认真研究,做足功课之前,就盲目冲了进去,甚至是追高入市。要知道,投资自己不懂的标的,可能带来的亏损,往往远大于miss掉投资机会而少赚的收益。作为个人投资者,在认知的边界之内,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在认知的边界之外,牢牢管住自己的手,基本就能跑赢市场上绝大部分业余选手了。
第二、在我们发现miss掉什么投资机会的时候,太过努力,立马补救,执行力太强,可能更糟糕。比如说,红利策略,不是个会一直涨的策略,它具有很强的周期性,是会均值回归的,所以千万别追高,耐心等着它回归,再去配置。当然很多人在真的回归的时候,又开始害怕,或者早就忘了有这回事。有没有觉得这一年多的红利策略,有点像美股七姐妹。同样的抱团,同样的涨时百样好,跌时各种慌。
中证红利指数,从5月下旬开始,已经跌了2个月了,一是涨多了自然跌,二是持续走高的估值,意味着大家把预期拉得太满,一旦业绩无法超预期,就会被杀一波(有没有感觉跟美股AI大厂们一样,每次发财报都分外惊险,一不小心就闪崩)。就算是最近一枝独秀的中农工建四大行,就真的没问题了吗?坏账问题,是真的不要紧吗?
即使如此,有一说一,我觉得只要经济基本面没有彻底复苏,降息仍然是大趋势,那么具有“债”的属性和“避险”标签的红利策略,短期之内,投资逻辑就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只是调整和波动也是必然的。就算要上车,也别急着冲,从容不迫得观察和研究,让它充分进入我们的认知范围之后再做投资决策,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