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飞书里体验了一天的智能会议纪要功能,AKA职场刚需、摸鱼帮手、效率神器、办公副驾、免费小秘、废话扫地机⋯⋯呃,编不下去了。
讲真确实好用,相当于飞书终于在会议场景的原生应用层接入了大模型,在把会议内容转成文字这个基础上,新增了对整场会议进行精细梳理的能力。
在很多时候,开会其实是工作里最无效的行为,但是出于管理协同的目的,开会又是最主流的对齐手段,几个小时的头昏脑涨下来,很容易丢失关键信息。
使唤AI梳理会议纪要,其实是一个很普遍的呼声,它本质上带有RAG的成分,也就是并不太需要AI去创作什么——创作会带来幻觉风险——而是把冗余信息全都丢过去,让AI推理并满足那个人人都向往的需求:
用最简单的语言,把重点有序罗列出来,组织成为汇报文本。
费曼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寻找简单的规则往往需要建立复杂的系统,大多数时候一件事情无法简化,就是因为系统不够强大,现在的大模型动不动就是万卡集群来做训练,担任复杂系统的角色再适合不过了。
简而言之,就是AI的刚需用途一定是省时省力,再也不用困在从一堆信息里找那一两句有效信息了,每一个用完智能会议纪要的,一定都会离不开它,我把话放在这里,有用完不服的回来找我。
另外还有就是,在我的测试过程里,发现这套智能会议纪要系统也不是先转文本-再做分析的步骤,而是在「听」语音时就让AI介入了,不止是识别发言者说了什么,还会判断情绪和转折,对各执一词的讨论得出准确结论,最后到底拍板按谁的提案来执行。
如果是深度的飞书用户,也就是团队协作都放在飞书上,会议纪要里的指名还能对应上具体的成员,比如总监说了这个项目由谁负责,最后生成的待办事项甚至可以直接at那个人,是不是很方便?
还是那句话,workflow的搭建很容易,在飞书还没上这个能力的时候,我相信已经有很多人串起各种工具来满足类似的总结诉求了,真正的能力差别,在于模型的智能化水平。
既不怕总结差,也不怕总结慢,怕的是总结错了,本来是图省事,反而让人多事。
我的个人使用场景还有去做播客摘要,此时的入口就不是在飞书会议里了,打开飞书妙计,上传音频文件,直接在转成文本的同时也能把精华信息全都整齐列出,而且带有逻辑,不是平铺展示。
据我所知,虽然目前用的模型是豆包,但飞书还是只提供应用层的服务,未来用户可以自己选择接入哪家的模型,不是必须要死绑豆包。
如果再多想一点的话,我觉得给用户开放自定义Prompts的功能也挺好的,比如我对不同播客节目的精要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商业类的可能我会需要AI着重注意有关数据的信息,人文类的则希望AI可以多留意对话里的故事性,不要自顾自的觉得不重要就替我压缩了。
反正就很能get到科技以人为本的精髓,真正演示了什么叫脏活累活都给AI来办,为创造力节省珍贵的脑细胞。(狗头.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