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明达野老,(https://xueqiu.com/2029742712/300845641)

“货币互换”中的秘密
——从“心”认识的简单
经常有人问我:“老师,您为什么看金融问题那么简洁明了又能直指问题核心呢?是智力问题吗?”
我的回答:“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大多数人总希望用别人的框架理解问题。本质上,就是对自己不信任的表现。而实际上,我们要承认,每个人的学习之路都是不尽相同,甚至千差万别的,他用他的方式能理解,你用他的方式就未必了。就好像你用“湖南人”来表达自己能吃辣,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因为他们了解你的经历,所以能懂,但是,对于那些从来没来过中国甚至都没听过“湖南人能吃辣”的特点的外国人来说,他们可就完全无法理解了。”
今天就借“货币互换”这个话题来给大家演示下我的“平民式”理解套路。我的科班身份想必大家都知道,但是我和大家一样“烦”那些怪七怪八的专业术语,想必知道的人不多,哈哈。
对于“货币互换”,我找到了一个大学金融系的教学课件中的内容,先贴给大家看看。
有没有觉得迷糊?咱继续,来个标准版的课件。
是不是还是糊涂,而且还多了个“掉期”的概念,“掉期”又是什么意思?哈哈。越来越迷糊了。
继续,我们再来个网络版,这个要清晰了许多,大概能明白的就是互相交换货币以及对应需要支付的利息,但是,似乎仍然无法究竟。
最后,我们来看看央行领导们的解释。
【3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深化亚洲金融合作”分论坛的致辞中表示,在双边层面继续发挥双边货币互换的积极作用。双边货币互换是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双边货币互换既可以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又是全球金融安全网的有益补充,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和部分国家发生银行业危机期间,通过双边互换提供了紧急流动性的支持,有效缓解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
看到这里,我估计你崩溃的心都有了,货币互换怎么又是提供紧急流动性的,还是金融安全网的组成部分?什么是紧急流动性支持,为什么和金融安全又扯上关系了?
越看,问题越多。科班一般学的还不止这些,还有全英文版的教材,那里头将互换称之为“swap”,哈哈。
好了,不逗大家玩了。言归正传。
那到底怎么理解“货币互换”?
就是放弃所有这些专业框框,回到这个概念本身的产生场景中去理解。自然一目了然。
货币互换,就是交换货币。比如我拿7元人民币换你手里的1美元。这就是互换。非常简单的逻辑。
但是,作为国家,中国总不能和别的国家换货币换着玩吧?毫无目的是不可能让这种事发展壮大的。
作为中国的老大,你看见沙特的石油,同时又知道他们非常需要自家生产的商品,而你们以前都是用美元这种世界通用货币来在买卖各自需要的石油和商品,比如,我花100亿美元买了沙特的石油,沙特又花100亿美元买了中国的商品,美元一来一回又回到了“原地”。但问题是,这100亿美元是重要的发行本国货币的“基底”,少量的挪动还好,一旦国内美元本就不富足的情况下的挪动,就会容易引发大家对美元的挤兑(放弃本国货币),国内的正常交易买卖就会被影响到,进而就会造成潘村长所说的金融危机、流动性危机问题。所以,怎么办呢?怎么可以在不动美元的情况下完成各自需要的“采购”呢?这就好比农村里头,有些人身上暂时没现金,就直接“以物换物”,价值差不多就直接换了,比如我给你多少只鸡,你给我一头羊。但是,国与国之间这不好处理啊,因为货量太大了,而且也不是一口气要的。这个时候,就是“货币互换”出马的时候了。因为买中国商品,除了用美元,还可以用人民币直接购买啊,买沙特石油,除了用美元,也可以用沙特货币购买,那我不换货,我直接兑换各家的“代金券”不就行了。这,就是国家货币互换的来源。大家按照对应的汇率等值换取对方的货币,用来干嘛?就是进行“采购”的需要的,而且可以随时按需购买,既不需要担心美元储备问题,又不会有“以物易物”的麻烦。
这样的方式,自然会得到非常多的美元外汇紧缺的国家的欢迎。所以,中国便借用了这份需要,大力地在发展这样的“货币互换”。如下图所示,中国是2009开始做这个事的,当年的互换规模仅1800亿,而现在,已经超过4万亿人民币,签约国家已达29个!规模和合作国家数量都在快速增长,但是从前面理解的“货币互换”的角度看,只是为了贸易往来和减少对美元外汇的消耗,似乎我们没必要这么费劲地大力发展啊!这里头难道还有什么“弯弯绕”?!
当然了,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缺乏动机”的疯狂发展。大家想想,如果你是中国的掌舵者,当你看到自家的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迟早走到头,而且,人民币的全球化才能确保中国顺利度过人口红利消退、老龄化加速的时代,你会怎么做?
是不是第一要务就是经济上的转向?从粗到细、到精、到尖,赚取“高毛利率”,提高投产效益,对不对?
其次是什么?要借助这个优势,想办法让更多人用我们的人民币来买卖,对吗?
两者缺一不可!
今天重点讲这第二步,第二步的核心是“硬推广”吗?各部长全世界去飞,劝说别国“你要用我们的货币”吗?就算你敢做,老美也放不过你的,因为你这是明目张胆地抢别人饭碗!
那怎么才能隐蔽地实现这个目的呢?货币互换就是其中一种!表面看,我根本不是单方面地给出人民币,因为我也拿到了人家的货币。实际上,你深想一下就会知道,当别人用人民币来消费我们的商品和服务时,他们一定会被我们的“制造业”所吸引,吸引之后就会对人民币有更大的需求,而我们,拿着他们的货币只要做两件事,要么,买他们的重要工业资源,要么,直接投资他们的核心产业,但是一切都只是为了投资,而不是消费。这就会造成,别的国家对人民币的需求总量会持续上升,到最后,就会变成手里的互换来的人民币远远不够花,不够花就会产生大量的“人民币贷款”,援建也好、过剩产能的输送,最终都会以“人民币贷款”的方式形成长期的人民币回款现金流。到最后,就只有一个结果,他们习惯了人民币,而我们,却花完了对方的货币!
这,就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条重要通路。2009年,正好是我们国家经济切档换速(从老的粗放式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元年,而那一年也正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元年。这个可不是巧合!而是深谋远虑的布局。
给大家看一张对比图,人民币互换规模和人民币在全球支付的份额变化的对比图。2009至2015年,算是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但是这个阶段也因为我们的“底盘”不牢而被老美扼杀了,但是,只是延缓了势头,并没有改变趋势,直到疫情开始的2020年,这两项数据都开始迅猛的发展,尤其是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的发展,几年下来直接翻了一倍还多,算是把过去被压抑的需要全部释放了出来。而这一期间,也是美国开始出现问题的几年,通胀高升、银行危机、债务危机等等。“厚积薄发”用在中国身上是毫无不为过的,我们过去积累的就是人民币的真正需要,“发”的就是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权重。
讲到这里,我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我们国家通过“货币互换”下的一盘大棋了。本质上就是用真正的“利他”和“共赢”思维在做事,而且,都是我们主动去让合作方得到他们更需要的东西。我们付出得更多时,自然会被对方更需要,这,就是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根本之所在。
关于货币互换,我再多讲一点里面的小门道供大家了解。在货币互换的过程中,大家觉得,有什么东西是主观的?其实就一样:汇率!举个例子,假设市场汇率是1:10,1人民币=某国10单位货币。但是,对方国家穷,希望我们救济但又不抬高对方的负债率,我们把汇率定为1:8,相当于多给了对方25%的人民币,他们可以用这个多得到的钱去补自家的经济缺口,等到经济发展向好时,再多还给我们一些,包括直接拿股权还。这些事情,不会搬到台面上说的,但是,从各个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其实能看出来,在初始合作期,我们给予对方的一定是更多的。
老美也用过这样的法子,但是他们不是用来“帮助”,而是掠夺。我记得高盛当年帮助债务累累的希腊加入欧元区就用了这个方法,名义上的汇率是1:1.3的欧元兑美元的汇率,也就是100亿美元换77亿欧元,但是高盛在拟定互换汇率时,把汇率降为了1:1.15,也就是100亿美元换了87亿欧元,足足多给了希腊10个亿的欧元,要知道当时的希腊GDP也才1400亿美元左右,10个亿的欧元,就相当于可以降低近1%的赤字!这对于希腊达到加入欧元区的条件,就是决定性影响。不过,和中国不同,老美通过这个方式美化了希腊的财政情况,但是背后却收取了巨额的“佣金”,而且,他们还同时通过放空希腊来对冲自己多借款给希腊的风险,放空的方式包括给自己买保险(CDS信用违约互换,通过缴纳“保费”的方式来预防希腊出事),同时还会做空希腊的资产来对冲风险。最后的结局大家是知道的,希腊“破产”了,但是高盛赚得盆满钵满。
这里头高盛的玩法比我上面说的“货币互换”要稍微复杂一点点,这里头也可以用同样的简化方式理解。
前面的国家货币互换,我讲的是货币的交换,实务操作上不会这么粗暴简单,而是用“借”的方式交换。什么意思呢?比如希腊这里的例子,这里头的货币互换就是高盛把欧元借给希腊政府,希腊政府把美元借给高盛。本质上就是通过“借”来完成互换。有借必有还,因此互换一般牵扯到一个归还期限的问题。国家货币互换也是同理,只是实务操作中大多通过“展期”(续签协议)来避免到期“换回”的这样一个动作。
既然这里涉及到“借”,那么是不是一定有利息支付?比如这里头的高盛借欧元给希腊政府,那么希腊政府是不是要支付对应欧元的利息给到高盛,高盛再把这部分利息还给他借来欧元的“上家”,美元利息归还路径同理。通过“借”的关系,就可以完全捋顺货币互换的过程利息支付的逻辑。
到这里,关于“货币互换”的本质、“借”和利息支付的实务操作就全部讲完了。全都是生活中可以追溯到的常识问题堆叠而成,一点也不复杂。
以上就是从“心”认识专业金融术语的技巧演示,本源不是具体怎么理解,而是首先要放下对“权威”“专业”的惧怕,仅仅是去相信自己,去相信简单的常识,你便能真正摸透金融的门道。
最后,留一道思考题给大家练手(答案留待俱乐部讲解):
2023年,中国进口总额为17.99万亿人民币,美国为3.83万亿美元。为了大力发展进口,中国大范围拓宽免税区、下放免税牌照,甚至直接建立海南自由贸易岛。这一步棋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中国进口总额发展到怎样的水平才是执行这一战略的重要契机,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