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辉:我们为什么不会聊天了?
最近看了新周刊对马家辉的一个专访,说现在很多人为什么“不会”聊天了?
他作为香港文化人中经验丰富的评论家,在众多媒体的印象里,专栏写作也是风格犀利,似乎总是能够穿透社会表征的假象。这篇他对“聊天”的思考我觉得反而看到了温柔的一面
首先,聊天其实是一个不对等的互动
马家辉说,在他的经验里,没有纯粹随意的聊天。如果我们想要通过聊天获得快乐,首先得明白,无论聊天的两个人关系辈分如何、情绪怎样、社会地位是否平等,都不可能随心所欲。因为聊天不仅仅是“说”,还需要“听”。两个人各自“想说的话”和“想听的话”,在聊天过程中一定是不对等的
如果我们为了这种不对等去较劲,那注定不会在聊天中获得愉快,所以我们必须得承认这种不对等
比方说,我们陪长辈聊天。其实根本轮不到我来说,妈妈在回忆以前的事,我们在身份关系里面不对等,她是长辈,我要迁就她。可是她快乐,我也快乐,因为我想让她快乐
还有一种不对等,比如是一些文学界前辈,假设我们聊5个钟头,其中光听前辈讲就听了4个钟头,那我也是很快乐的,因为我从中获得了许多。在那种文学权威、文学经验、文学成就不对等的状态下,越不对等,我越快乐
对马家辉这个观点,我想到一个比较极端的情况,就像有人讲的,如果你感觉和一个人聊天特别愉快,无比投机,有讲不完的话,那往往是因为对方一直在向下兼容你
其次,对于问题“要想把天聊好,你有什么技巧?”
马家辉的回答是要【保护对方】的感受。他说他真的完全不懂技巧,如果一定要给一个答案,他说是两个字:保护。懂得保护的话,你就比较能够理解别人的处境
有句老话叫“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张白纸,摊开来就有无数个选项,不是的。现在的我们,是被过去的10年、20年、50年、60年所构造积累而成的,我们的纸张上面,只有那几个选项。所以千万不要用自己的经验,去轻易地判断一个人
对此,我想起的是,不管聊天还是交朋友,你一定要找有共情能力,同理心的人,想必马家辉能说出上面的话,也是一个有很强同理心的人。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只会不断攫取和伤害你,他们是绝缘体,而有同理心的人之间,才能够交换心理能量,才能让你从聊天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