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扑-热帖 2024年08月07日
对【街薪奋斗史】活动的一些反思和建议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街薪奋斗史活动,指出IT和商科从业者多为活动主角,而基础科学工作者常被忽视,强调机遇对成功的重要性,希望活动能鼓励更多不同行业参与。

🎓生物领域和医学院的中国博士处境艰难,行业竞争大,毕业后不少人转行或继续读博后,压力巨大,待遇不如国内IT工厂。

💉国内医学本科生为出国选生物方向,却陷入困境,他们与其他行业同龄人生活差异大,并非能力问题,而是时代因素。

💻街薪奋斗史活动主角多为IT和商科从业者,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机遇,基础科学工作者的贡献被忽视。

🚀希望民族企业能在科技领域有突破性进展,引导世界潮流,活动应鼓励更多不同行业参与,去掉街薪枷锁。

最近街上正在举办【街薪奋斗史】活动。尽管 “年薪30万” 被 jr 们笑侃为步行街的平均年薪,不过当真正举办这个活动的时候,每篇文章都引起了不少 jr 的关注。大家(当然也包括我啦)都很好奇,到底拥有怎样的经历才能够达到街薪的标准。

之前读了这一个帖子:《25岁那年,我终于拿到了街薪!好好学习才有回报!》。和其他帖子相比,这位贴主其实一路算是走得非常风雨无阻了,谈不上太多的奋斗。不过对这件事情,我心中感触却非常多。我和这位 lz 不一样,我读过博士,岗位偏向于算法研究,不算是纯码农。 因为北美博士圈还是相对较小的,所以我认识许多其他方向的博士,对多个不同领域的博士生活都有一定了解。也许正是这个博士经历让我看到了更多的东西,尤其是高学历人才出路的不对等现象。

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生物领域和医学院的中国博士过得最煎熬,他们很多人都是在本科的时候被施一公的一句“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忽悠过去的。生命科学行业竞争非常大,他们毕业后少部分人会转行做码农或数据科学(这样一般都会延迟毕业),大部分人选择继续读博士后。博士后阶段经常被 PI 当苦力使,好不容易找到教职又不得不拼命做实验、发文章、申请资金,否则就会被淘汰,压力可想而知。他们很多人都很有天赋,工作时间甚至高于国内的各大 996 IT 工厂,然而找到教职之前的待遇甚至还不如国内这些 IT 工厂。最后好不容易找到教职时,很多人都 35 岁以上了,周围转行做程序员的同学房贷都还清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现象在美国存在,在国内却更加严重。国内许多医学本科生为了“曲线出国”,不得不选择生物方向(美国的医学博士 MD 似乎不认国内的医学本科,很难申请),殊不知他们却跳到了令一个坑中。

当身边许多硕士甚至本科出身的码农都在讨论在哪里买房、如何跳槽拿更高的签字费时,他们不会想到这些从事不同行业的同龄人,或者大几届的学长学姐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后者并非技不如人,只是时代弄人罢了。

最近“街薪奋斗史”活动的主人公无一例外圈都是 IT 和商科(例如《毕业12年,百万年薪的血泪搬砖史》是房地产,《30岁街薪,34岁年入百万》是咨询)。他们每个人都确实展示了自己不同寻常的努力和天赋,我对此由衷地敬佩;不过我还是需要强调点:他们的成功其实绝大部分都是靠着机遇。我非常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从事生物医药或者其他基础学科研究的 jr 有资格参成为这个活动的主角,相对于他们,基础科学工作者们默默无闻的贡献被大家远远忽视了。

也许有人会提到国内科技的飞速发展。诚然,以阿里、百度、华为为首的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看似有非常迅速的进展,但不得不说,这些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贡献主要还是落地产品,突破性的进展还是掌握在谷歌(DeepMind,OpenAI,机器翻译的 seq2seq 框架等等)、脸书(GAN、人脸识别框架)、英伟达(自动驾驶框架)、微软(Station Q 的拓扑量子计算)这些公司手里。很希望我们的民族企业能够提出真正引导世界潮流的工作。

其实街薪什么的并不重要,许多人拿到街薪后依然惶惶终日,而许多拿着几千月薪的人们却过得快乐潇洒。最后建议三位活动策划人(?) @卡saber@颜歆陈@欧阳永叔 去掉“街薪”的枷锁鼓励更多不同行业的朋友们参加到这个活动当中来吧。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街薪奋斗史 行业差异 基础科学 机遇 民族企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