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街上正在举办【街薪奋斗史】活动。尽管 “年薪30万” 被 jr 们笑侃为步行街的平均年薪,不过当真正举办这个活动的时候,每篇文章都引起了不少 jr 的关注。大家(当然也包括我啦)都很好奇,到底拥有怎样的经历才能够达到街薪的标准。
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生物领域和医学院的中国博士过得最煎熬,他们很多人都是在本科的时候被施一公的一句“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忽悠过去的。生命科学行业竞争非常大,他们毕业后少部分人会转行做码农或数据科学(这样一般都会延迟毕业),大部分人选择继续读博士后。博士后阶段经常被 PI 当苦力使,好不容易找到教职又不得不拼命做实验、发文章、申请资金,否则就会被淘汰,压力可想而知。他们很多人都很有天赋,工作时间甚至高于国内的各大 996 IT 工厂,然而找到教职之前的待遇甚至还不如国内这些 IT 工厂。最后好不容易找到教职时,很多人都 35 岁以上了,周围转行做程序员的同学房贷都还清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现象在美国存在,在国内却更加严重。国内许多医学本科生为了“曲线出国”,不得不选择生物方向(美国的医学博士 MD 似乎不认国内的医学本科,很难申请),殊不知他们却跳到了令一个坑中。
当身边许多硕士甚至本科出身的码农都在讨论在哪里买房、如何跳槽拿更高的签字费时,他们不会想到这些从事不同行业的同龄人,或者大几届的学长学姐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后者并非技不如人,只是时代弄人罢了。
最近“街薪奋斗史”活动的主人公无一例外圈都是 IT 和商科(例如《毕业12年,百万年薪的血泪搬砖史》是房地产,《30岁街薪,34岁年入百万》是咨询)。他们每个人都确实展示了自己不同寻常的努力和天赋,我对此由衷地敬佩;不过我还是需要强调点:他们的成功其实绝大部分都是靠着机遇。我非常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从事生物医药或者其他基础学科研究的 jr 有资格参成为这个活动的主角,相对于他们,基础科学工作者们默默无闻的贡献被大家远远忽视了。
也许有人会提到国内科技的飞速发展。诚然,以阿里、百度、华为为首的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看似有非常迅速的进展,但不得不说,这些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贡献主要还是落地产品,突破性的进展还是掌握在谷歌(DeepMind,OpenAI,机器翻译的 seq2seq 框架等等)、脸书(GAN、人脸识别框架)、英伟达(自动驾驶框架)、微软(Station Q 的拓扑量子计算)这些公司手里。很希望我们的民族企业能够提出真正引导世界潮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