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酒金岁月,(https://xueqiu.com/7913104177/300198954)
中国白酒企业管理大师级的人物我只佩服两个人,一个是坚守质量本分文化的季克良,一个是功成不必在我的王国春,后者尤其不易,王国春就是五粮液的灵魂人物,没有他的过去就没有五粮液的现在。现在发表的观点是媒体2019年采访王国春的核心观点,现在读来依旧津津有味,受益匪浅。
一、淡泊名利
王国春透露,当年四川省里曾有意让他改制,但他没有接受。同一时期,剑南春则通过管理层曲线MBO实现改制。“我知道要怎么改,但我不会走。他们一般采取的办法就是使国有资产缩水。比如国有资产值2个亿,你没那么多钱,又想占那个便宜,就只有让企业亏嘛,亏成1个亿、5000万,就买得起了。”王国春之所以不走这条路,说到底还是性格使然。“我觉得良心上过不去。把国有资产缩水,做成亏损,也不是我的风格。国有企业的老板是国家,企业家只是打工仔,“你打好工,老板给你多少是老板思考的问题。你觉得少了可以跳槽不干,但不能自己思考去拿。这是底线,是原则,我们必须脑袋要清醒。”
二、白酒的核心
王国春说:“做酒最核心的问题,真的是要把东西弄好。酒的质量是由工艺和工艺技术装备、环境决定的。浓香型酒对工艺要求是很严的,一旦出现偏差,酒质就不好。并且,浓香型还有一个很大特点。工艺贯彻好了,酒好了,是四大香型中最好喝的。工艺一旦没弄好,会是四大香型中最难喝的。”
王国春认为:“原原本本的工艺要一丝不苟地、长年累月地落到实处,人是难以办到的。一旦出现偏差,即便工艺很好,也产不出工艺所对应的好酒。”
三、苏酒的崛起
在王国春来看,以洋河为代表的苏酒崛起,实际是抓住了消费者口感变化的趋势,并扬长避短。浓香型白酒的传统特点是香大于味,其中的主体香成分是己酸乙酯。由于地理环境不同,苏酒中的己酸乙酯含量天生就没有川酒高,浓香程度也就没有川酒好。在上世纪90年代,好酒的标准是要有劲,川酒的浓香特征更符合消费需求,于是大行其道。当时江苏的“三沟一河”,几乎被川酒打得奄奄一息。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消费者的饮食习惯逐渐趋于清淡。洋河提出的绵柔,便是在顺应消费者口感变化的同时,将自身的劣势转化成了优势。
王国春善意提醒,尽管川酒仍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但需警惕以洋河为代表的苏酒崛起现象,警惕在新一轮消费口感变迁中川酒从领导者变为跟随者。王国春认为,当前川酒的破局之道,一是在产品口感上要与市俱进。所谓市,就是消费者,要保持跟消费者一致。二是在技术装备、生产手段上要与时俱进。在他看来,智能化、机械化是川酒当前重要的研究方向。我认为现在川酒在做的白酒低度化和制造智能化就是按照王老建议调整改变的。老兵不死,只是凋零;白酒永在,只是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