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天道人违,(https://xueqiu.com/1105671655/299977844)
一、写在前面的话
本文内容较长,废话较多,全文约七千五百余字,阅读预计需要十分钟。发文日又恰逢全球股市创纪录大跌,大A迭创新低,人心恐慌难抑,在此情此景下读长文会比较考验耐心。
平时在雪球上逛的时间不少,也注意到雪球上关于个股深度研究的内容很多,但关于投资体系介绍,尤其是周期股投资体系决策的帖子少之又少。一方面可能是投资体系这个事比较复杂一般人自己都难以梳理清楚,更多是平日的细碎表达,还有就是有些投资操作上的技巧确实属于个人机密,不宜外传。回想起当年第一次看到管我财总结的十四字投资体系”低估逆向平均赢,排雷排千平常心”,确实觉得十分精妙,后面也经常反复琢磨其要领,同时也一直希望慢慢打造出一套自己的投资决策体系。
如果以个股研究为“术”,那么投资决策体系的构建则为“道”,先有“道”而后有”术“也。尤其是目前在雪球上各个板块已经有这么多擅长跟踪基本面的大佬经常输出优质内容,而且还有这么多的券商研报、电话会议可以阅读学习,实质上再怎么研究也将很难比他们研究更深。那么对于普通散户,尤其是有本职工作的散户而言,将自己打造成类似依托投资决策体系的基金经理而非依托深度研究的研究员,基于大量信息的阅读和加工处理来做决策,可能具有更大的实际意义。
但投资决策体系的构建和打磨非一日之功,前面在2022年的年终总结中也对我自己的投资体系进行了一些简单总结,但没有专门发帖详细描述,且现在时隔一年半多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因此近日抽时间整理了一番,将投资决策体系的内容完整总结了一下,主要是总结、留存文字记录以供自己未来自查和精进,同时也期冀与各位能人进行交流学习、吸收新的经验。但投资体系的阐述相比个股研究、短线预测、宏观分析的文章而言,没有那么多令人激动的文字,读起来难免枯燥,尤其是现在股市低迷之际,能够沉下心来的朋友相信都会是这个市场上的赢家。
二、“六面体”投资体系
投资决策体系这词,说起来很空洞,实际就是指选股、买卖这些决策的方式。而具体来说,我自己又将投资决策体系粗略地分为基本面、估值面、情绪面、技术面、历史面、个股面,我这里简单命名为“六面体”投资体系,意义象征着稳定、坚韧。下面详细讲讲我在这六方面的决策方法,尤其是针对周期股的投资决策方法。
(1)基本面: 关键词——底部
一般而言,我会在基本面上有两个硬性要求,第一个硬性要求是选股对象必须处于周期行业的周期底部,这里的周期可以是十多年的大周期行业,也可以是3-5年的短周期行业。有人会说有的行业没有周期,但我是不信的,即使是消费医药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弱周期行业,这些年的表现也证明了周期的存在。只不过导致各行业产生周期性的因素确实会不一样,常见的比如库存周期、朱格拉周期、货币政策周期、美元潮汐等等,还有的行业因为特殊的政策而产生黑天鹅式的底部。但行业周期底部通常来讲是有一些明确的共性的底部特征的,比如投融资额和行业新增产能大幅减少、行业龙头业绩大幅下降、行业大部分企业出现亏损、供需失衡、商品价格低于成本价、基金低配、券商研报覆盖少等等,就不一一列举。当然,对于这些处于底部的行业具体何时反转一般是难以精确判断的,一般最多只能在1-2年的维度上进行一个模糊的方向性的判断,很难具体精确到季度或者月份。
第二个硬性要求是该行业未来有好转的可能性,而非逐步萎缩、或者直接被替代,说白了就是ROE在未来仍然有较大提升可能性。最好的行业当然是渗透率不断提升、周期螺旋向上的行业,例如新能源这些新兴行业,在需求端是稳定增长的。其次是行业具备稳定周期、但有一些新的有利因素出来,可能是新的需求点或者行业龙头集中化等。比如当年的白酒、家电、地产链等的龙头集中化,新能源对传统铜铝资源的新增需求,也比如航运、造船等行业除本身固有的替换周期外,但也有行业整合龙头集中、中国制造占领世界、以及严格环保要求等有利因素。
当然判断以上两点其实也并不难,难点在于何时介入该行业。介入太早,陷入底部磨底震荡,会很考验心态且拉低收益率,介入太晚,则股价已提前拉升,建仓成本会比较高。通常而言,考虑到大A有股价提前反应的特点,我会优先选择在1年左右有反转可能性的公司,这个时间既不会太长,不会显著拉低收益率,也不会因为来不及布局而错过反转。但是现实情况是并非所有周期股都会提前反应,有的甚至会推迟反应,比如2023-2024的石油股,这种股票对周期股投资者判断能力和耐心上有更高的要求,反而更有利于财报型投资者。同时这也给我新的启示,即周期股的投资也并非一成不变,需要随时接受新的可能性。这里我个人认为,相对长周期的股票,因为底部时间太长,所以大部分人都失去了对这个行业的信心,关注度降低,因此这种行业提前抢跑的可能性会相对较低,很多时候都需要等业绩跑出来、且有业绩持续性之后,人们才会蜂拥而入,但却忘记了行业存在周期;而对于短周期行业,关注度可能会持续地居高不下,散户会留有上一次的记忆,因此这种行业抢跑的可能性会相对比较高。
有一些基本面投资者在行业选择上会要求严格的财务指标,比如较高的ROE、股息、以及现金流、负债率等指标,但对于偏向周期股的投资者而言,这些指标一般在底部都比较难看,如果用这些指标来筛查很容易会错过,所以对这些财务指标而言主要作用是辅助判断,并不是绝对要求,但仍然尽量在同行业可比股票中选择财务指标更好的企业,这一点主要是为了风险考虑,即确保所选的公司在行业内不会死,在行业反转时仍然能够东山再起。
(2)估值面:关键词——低估
对于估值来说,一般分为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对于相对估值而言,我目前选股重点关注的是估值指标在行业历史分位10-20%以下的股票,且之前因为受到E大、理杏仁等影响,将此标准奉为圭臬。但目前在中国增速放缓、A股港股化的背景下,每次估值低点有逐步下移的趋势,因此即使买在历史分位最低点也不代表不会继续跌,因此用相对估值法仍然存在风险,必须结合绝对估值一起判断。对于周期股的绝对估值,我一般习惯用pb来判断,因为周期底部的pe估值很多都为负。同时,由于港股的低点通常深不见底比A股低的多,所以一般在港股我自己要求绝对估值至少1pb以下,A股可以放宽到2pb以下。这个大标准是比较松的,但只是一个基础门槛,门槛以外的可以直接筛掉。然后需要结合各个行业的实际情况和过往估值来判断,消费医药估值低点肯定会高于机械有色,港股有色跌到0.1-0.2pb都有可能。所以从估值面来说,并没有一个标准的估值区间可以反复套用,只能作一个模糊的判断。即使是相对估值+绝对估值双低,也并不一定能够确保不会大幅亏损。但总的来说,低pb+低pb百分位仍然是一个好用的能够一眼定低估的估值指标,能够解决目前80-90%的买入问题。
除pb以外,一般还需要结合ps、股息率、或者行业特殊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如果这些指标都在吸引人的范围,则可以重点关注。有的周期股低点会有低pb、高股息率的特征,比如前几年的煤炭石油,但也有的周期股底部是亏损没有分红的,这些行业并非没有投资价值,所以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情绪面:关键词——理性
情绪的判断和利用是一把利刃,用得好的话事半功倍,但前提是自己足够理性。对于自我情绪有较强的控制,对于人性有逆向理解的能力。情绪面的理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对人性有逆向理解的能力,另一个是对自我情绪有较强的控制能力。
对于人性的逆向理解,重点的表观体现一个是雪球论坛版块内的发言和热度,另一个是基金的发行买入和券商的研报数量。根据我目前的观察,对于买入的逆向而言,很多价值投资者都能做到比较好,这块不再多说,但对于卖出的逆向而言,相对难度较大,这里重点说一下。雪球的特点是股票一跌则看空,一涨就看好,雪球页面的讨论就会增多,进来的大v也会增多,尤其是大v抱团这点相当具有迷惑性,因为人性就是喜欢抱团取暖,有人和自己观念相同心里才会放心。
这里重点讲一下我之前的经历。我之前在19-20年曾自以为是地,将关注的200来位大v所推荐的股票作表格统计,将所推荐的股票从推荐人数从多到少进行排序,重点关注这些推荐人数最多的股票。那时统计出来的,推荐人数最多的股票无非中国平安、融创中国、贵州茅台、金茂、中国建材这些,大v们在这些股票上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每天都有N篇基本面分析帖子,下面N个点赞和互捧,我相信大部分价值投资者都会有印象吧,当然那时候完全没有意识到问题。但最后结果是,这些股票都在20年底、21年初见顶,我观察到的大部分大v都没能抽身。而现在火热的这些高息股有色股,在2020年大底部除少数几个大v重点推荐外,板块里关注者寥寥。因此,自己持有的股票上进来的大v增多,一定不要激动,当然在初期也不要马上排斥,不能一开始就逆向这也是不行的,因为股价的大幅上涨肯定需要大v们的合力促成,但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大v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是好事。
对于基金和研报,这块我相信可能大家的认识会深一点,现在雪球上对基金券商的这种追热点行为都是口诛笔伐了,因此这里我只是重点强调前者,因为基金和券商离我们很遥远,但雪球上的意见领袖却离我们很近,而大众在面对意见领袖时的这种理性控制能力还是相对比较难的,包括我自己也不例外,看到有人不断吹自己所持有的票,也会情不自禁地分泌多巴胺。
上面讲的是观察大众的情绪,但同时情绪面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控制好个人的情绪,以免决策受到影响。一方面不因个人业绩的低谷和高潮而带来明显的情绪波动或者说自我怀疑、骄傲自满等情绪,虽然这点很难。一般人都会在投资业绩不好的时候,一年到头都不想说话,而一旦股票涨势好起来,就想天天出来发帖,想让大家都知道自己的业绩或者买中了一个牛股,而且反复强化、输出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就是尽量不要和自己的股票谈恋爱。很多人觉得自己的股票神圣不可侵犯,一旦有人表达一些不同的意见尤其是看空意见,马上就跳起般来面红耳赤要批判对方、打压对方,进而确保在气势上胜过对方,听不得半点反面意见。以上这些行为都是危险的、非理性的,过于情绪化会导致很难去判断清楚自己的持股所处的阶段,最终很容易导致判断失误,股票的涨跌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4)技术面:关键词——顺势
关注技术面其实是从2021年开始,因为在投资过程中逐渐发现很多股票从估值面、基本面是非常难以判断有风险的,但如果结合技术面的话,可能提示的风险会更多一点。比如中国平安、中国金茂、招商银行等这些当年的白马股,仅能从技术面上察觉出存在风险。而经过几年的研究及对几百个股票的回溯,在技术指标里发现macd月线与macd季线对于选股及买卖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实际应用中也只需要使用这两个指标就完全够用了。
具体来说,对于买点,我会重点关注macd季线走平或接近金叉、macd月线走平或接近金叉这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是我选股及择时的优选条件。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季线macd尚未反转仍在下跌趋势的个股,如果这时候月线macd已调整到位走平或开始走上升趋势,这种股票可以开始留意,但后面仍然会有较大概率经历磨底阶段,不过也有出现直接月线拉升的可能性,尤其是对于短周期股,可能不会等到季线级别调整到形态很好看才开始拉升,因此这种情况下也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如果季线、月线macd形态都在下跌趋势,比如2022-2023的茅台和新能源,这种形态的股票一般意味着调整时间还不够,风险大于机遇,基本可以暂时放弃观察。当然,最好的形态,是季线macd已经走出下跌趋势,同时月线macd也在零轴以下、同时基本走平这样的季、月线“双强”股票,这种一般情况下只有在底部震荡了好几年的股票中才会出现,是值得重点关注的,这时季线和月线的合力会使得后面一段时间的赚钱概率大增。还有两种特殊形态是我最喜欢的,即季线底背离和月线底背离,属于可遇不可求的形态,也意味着强大的做多动能。季线底背离出现得相对较少,一般都是长周期股长期被无视状态下才可能出现(例如2020年的中国黄金国际)、而月线底背离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但赚钱概率是比较大的,平时可以多多留意。
对于卖点而言,其实目前很难有明确的判断指标,但是有一些大的原则,例如对于月线连续高斜率拉升多个月、同时季线也处于历史高位的股票,比如之前的平安、招行、目前的海油、神华等,这种技术形态下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尽量以规避风险为主。有人可能会以月线死叉、季线死叉等作为卖出指标,但一般等死叉出现的时候,股价已经有相当程度的下跌,这个指标已相对滞后。同时对于季线已好转、但位置不高例如处于零轴左右且没有明显拉升的股票,即使月线有阶段性的死叉,也不宜直接判断为大周期顶部,当然出于短线考虑可以卖出,但月线调整几个月后中长期继续上涨的概率仍然较大,这时候宜抓大放小,月线服从季线。总体而言,macd季线和月线的卖出信号是比较难量化确定的,但是可以从一些宏观的角度来提示风险,这时候如结合其他几个面进行分析能够进一步提高胜率。
(5)历史面: 关键词——更替
对于历史面,其实有一个理念我觉得需要根植于心里,即对于上一轮的牛股,在接下来的几年内一定要规避,不要有连续梅开二度的想法。导致这个原因可能有很多,但不管怎样,过去十多年,A股很少有大牛股能够一直涨,并且甚至每一轮的领头羊都不相同,过去的结果就是这样,最好的办法就是去遵循。对于熟悉的行业,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下一轮周期的到来,在这之前管住手;而对于上一轮牛市领涨的暴涨5-10倍的行业我只建议后面3-5年内直接放弃关注,保命要紧,上一轮涨的倍数越多,那么再次建仓的下跌幅度或者调整时间也会越多,千万不要和股票谈恋爱。当然同时,我们需要扩展自己的能力圈到更多的行业,以便在所持股票兑现后,能够有足够多的换仓的选择。需要相信,每一轮牛市都有其对应的社会发展背景,不能宗教教条地或者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持仓能够永远涨,更多时候需要积极主动出击,去寻找挖掘下一个牛市的领涨行业。
(6)个股面: 关键词—龙头
个股面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龙头为主仓,弹性为辅仓。这个可能很多人都认可也是这么执行的,但是这里面难的是对于龙头的判断每个人标准会有所不同。但这些年看下来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相信市场的选择。一般而言行业下行期股价最先企稳的、最先反转的即为龙头,这个在市场上很多次都验证了,不论它提前反转的理由如何,但最好是敬畏市场的选择,作为个人很难去对抗,只能去顺应。很多人喜欢用估值横向对比法,选择一些相对低估的股票,但一般而言龙头即使在底部的估值都会相对稍高,所以低估值投资者容易对其产生心理上的不适感,这需要逐渐克服。这一点上我也是从冯柳的投资体系里学到很多,他的体系十分强调弱者体系里的强者思维,即逆向再正向,具体来说就是行业选择上需要逆向,而个股选择上需要正向。因此尽量不要死守着那个涨得慢的估值低的认为自己的选择肯定是最好的,这个是很多人容易犯的错误。当然,也不能等到龙头涨很多了再去追,最好是在上涨初期10%-20%涨幅以内就能够识别到及时做一个切换,如果没来得及做出这个龙头的判断,比如龙头已经领先上涨50%-100%以上,那就不要再追以免两边打脸。
当然对于龙头的识别,也并非说只有等市场跑出来才能够被动跟随,仍然也有一些提前预判的方法,比如常用的roe、净利率、负债率、现金流等指标,一般财务指标较好的公司,提前企稳的概率相对较大。还有就是能够在周期底部在行业内逆势扩张的企业,比如当年的紫金收购卡莫阿铜矿,中国黄金国际的甲玛矿扩产、招金海域金矿投产等,这些消息在行业底部时会无人重视,但无论这些逆势扩张的产能是否能够马上投产贡献利润,在行业反转时被计价的可能性都会比较大,进而会反应在估值上,这类企业是可以预判为龙头的重点企业。
而对于追求弹性而言,则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一般而言弹性股都是在周期底部巨亏的,估值最低的一些小市值股票,且以港股股票居多。这些股票覆盖的研报少,信息获取难度大,但如果能判断这个公司不会死,且能够跟随行业一起复苏,一般极低的估值会带来较大的弹性,比如中船防务H相对于船舶行业内其他股票目前即表现出更大的弹性。这些股票的选择既需要深刻的研究,也需要对朴素常识和周期轮回的简单道理的认可坚持,比如对港股同股同权的不合理折价所带来的机会的认可。
三、其他
除以上几点外,有些方面我并没有提及,比如仓位配置、杠杆等,因为这个我觉得和每个人的风险接受能力相关,千人千面。我之前最多时同时持有7-8个行业,20余只个股,但目前只持有2-3个行业,6-7个股。因此仓位配置我觉得这和我们对某个行业的把握有关系,并非要去强求一个行业最高仓位控制线。当然如果是资金量大到一定程度,已经财富自由需要保江山了,那肯定是保守一点、分散一点比较好。同时上面关于买点的介绍相对更多,而关于卖点的介绍相对较少,也是我认为确实卖的难度远大于买,而我对卖点的研究主要也集中于技术面和情绪面,之后还需要更多的完善。不同时论仓位配置、杠杆、还是卖点,我觉得与个人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的性格适配不同的体系,尤其是风险控制体系。这里有一个侧面的标准可以用来判断,就是拿着股票能不能睡个好觉,如果拿着手里的股票心里觉得放心、舒适、睡得着觉,那么目前的持仓就是适合自己的。
四、结语
上面六点基本构成了我自己较为完整的投资决策体系,每次做出决策时,对于上面六点必然是采用分—总的思路去分析,而非孤立的单点分析。有的时候我所关注的股票可能只符合其中的一两点要求,这个时候一般需要多多耐心等待,或者扩展股票关注范围,尽可能地去提高买入的获胜概率。如果能侥幸筛选到各个方面都符合要求的“六面体”股票,那就需要有胆魄投入大仓位,做到知行合一。当然以上内容所描述的都是框架性思维,在应对不同的行业和股票时,都需要花时间进行深刻的研究和判断,并没有一劳永逸的投资体系。
基于以上所述的投资决策体系,我从2020年开始陆续布局了兖矿能源、紫金矿业、中国黄金国际、中远海控、云铝股份、海油工程、中海油田服务、中国海洋石油、中远海能、招金矿业、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中国动力、中船防务等股票,且基本都是相对早期时就进入,大体上取得了尚可的业绩,每年的年终总结也都有记录(这4年整体约300%多点)。这里面有很多也是从大师们那里学习而来,比如@润哥 、@人淡若菊 、James大神等,从他们发掘出的机会里偷师到很多,心里是非常感激的,这里不一一列举了。在雪球上,所有人都很难说自己能够完全独立自主地、第一个去发现新的机会,最好的方式就是互相学习、互相进步。所幸地是,这几年虽然也踩过一些坑比如中国信达、中国建材这些,但相比于之前大体只懂得跟买大v、买银保地建四傻、甚至在环保股等股票上有过大幅亏损的青涩表现而言,感觉自己还是取得了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当然,这里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在,即这几年是周期股的大年,我也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但我相信,万物皆周期,即使是消费医药也是存在周期的,因此我也希望在未来更多的行业里面,能够进一步扩展、打磨、完善自己的投资决策体系,未来的路还很长。
$上证指数(SH000001)$ $沪深300(SH000300)$ $恒生指数(HKHSI)$ 恒生科技指数 恒生国企指数 中概互联 中国船舶 中国重工 中国动力 中船防务 中远海控 中远海能 中国海洋石油 紫金矿业 中国黄金国际 招金矿业 中国神华 兖矿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