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2024年08月02日
AI进内娱,群众不答应?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近期,AI创作在专业领域引发争议,从网文平台番茄小说与作者的“AI训练补充协议”事件,到电影《异人之下》使用AI技术辅助制作引发观众吐槽,再到短视频平台推出AI短剧,AI创作在7月集中爆发,却也暴露了技术应用与用户接受度之间的矛盾。文章探讨了AI创作在不同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 **网文创作:AI写作引发的版权与信任危机** 番茄小说平台与作者之间爆发的“AI训练补充协议”事件,引发了关于AI写作版权和作者权益的激烈讨论。平台希望利用AI技术提升创作效率,但作者担心自己的作品会被用于AI模型训练,失去原创性并面临潜在的侵权风险。事件也反映了网文平台与作者之间的信任危机,平台的商业模式和作者的创作自由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 **影视创作:AI技术与观众期望的冲突** 电影《异人之下》使用AI技术辅助制作动画画面,引发了观众的不满。观众认为AI制作的画面缺乏质感和真实感,与电影整体的艺术风格不协调,也无法带来传统电影的观影体验。此外,AI技术在影视领域的应用也引发了关于创作主体和创作价值的思考,如何平衡AI技术与人类创作之间的关系,成为未来影视行业需要面对的挑战。

📺 **短视频创作:AI短剧的机遇与挑战** 短视频平台纷纷推出AI短剧,利用AI技术降低制作成本,探索新的内容创作模式。AI短剧能够以低廉成本呈现超现实画面,但同时面临着人物表情僵硬、剧情单薄等问题。AI短剧的未来发展取决于平台和创作者的共同努力,如何提升AI技术的应用水平,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内容,将是未来短视频领域竞争的关键。

🎭 **剧集宣发:AI角色号的粉丝向应用** 爱奇艺和腾讯视频等平台推出AI角色号,利用AI技术与粉丝互动,延长剧集IP的生命周期。AI角色号能够与粉丝进行互动,提供更个性化的体验,但目前影响力还局限于粉丝圈,如何将AI角色号融入剧集的日常运营,提升其价值和影响力,需要平台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 **AI创作的未来:技术与伦理的博弈** AI创作技术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伦理问题。如何平衡AI技术与人类创作之间的关系,如何保障作者的权益,如何维护内容的原创性,都需要社会各界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AI技术能够为创作带来新的可能性,但最终需要服务于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底线。

相较于AI翻唱、AI换脸、AI智能体等在二创领域的风生水起,随着近期AI明确宣告进入专业创作领域,却引起了一连串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群众反弹。如果AI内部也开组织扩大会议,应该也要说一句:改革进入深水区。

在奥运到来之前,AI创作是整个7月的舆论大热点、群众大雷点。一连串关联名单里既包括大明星成龙、大导演乌尔善,也有从番茄小说到AI助手“豆包”、国产办公软件WPS等一系列互联网大厂产品。同一时间段,抖音、快手也分别推出了自己的AI短剧。‍‍

AI创作在7月集中爆发,各方却明显仍在调试期。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乌尔善。新片《异人之下》与《封神》的命运截然相反,其大众槽点是擦边软色情,比较小众的争议则在于:片中有近20分钟的画面是在AI技术辅助下、由真人实拍素材转化而成的动画。拍时费了老大劲,片方也将其作为卖点之一,观众却并不买账。

原因不难理解。男色变女色尚算一脉相承,但主动引入AI、宣扬AI,任由成片画面流露出AI味儿,与《封神》时期主打的真材实料、匠人精神可谓背道而驰。

从短视频上涌现的花式AI整活儿,到电影中的AI成龙、AI特效,以及面向网文作者的AI协议,AI攻入专业内容生产的速度超出人们的想象。而这些还仅仅是冰山一角,另外还有一些小事件没能分得那么多声量,但绝不代表它们不重要。

文字+AI,萝卜带出泥?

浅做一下事件回顾。今年6月,就有番茄小说作者发帖表示,收到了平台的一份“AI训练补充协议”,其中提到:平台有权将签约作品的“作品全部/部分内容及相关信息”用于包括AI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在内的新开发技术研发/应用领域,并且乙方不得因此主张侵权。

在作者们多平台奔走宣传、乃至停更抗议的努力下,事件在7月份持续发酵,赢得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声援。这个过程还印证了众人最可怕的那条猜想:有人扒出番茄小说站内已经出现一些疑似AI写书的账号,更新的频率与数量有明显异常,或是开篇方式高度雷同。

待到7月中旬,番茄小说官方终于作出回应,表示平台没有发布过任何纯AI写作的作品,不会违背作者个人意愿使用AI写作能力,同时上线了解除相关条款的功能入口。

但仍有作者表示,在解除条款之后,自己的作品疑似遭遇限流。要知道,番茄小说当初正是以免费模式与大数据推送手段吸引了无数读者作者,乱拳打翻付费老师傅。若真存在平台限流,这之于作者是非常实际的制裁。之于平台,这样的指控也意味着彼此的信任一去不返。

同为AI进入创作领域,AI电影引发的是观众的小规模吐槽,番茄小说事件则引发了更激烈的抗议与更广泛的共情,其区别就在于网文的多重属性。

网文的文首先是文学的文,对于单个作者来说,创意与版权都有意义,值得保护。然而,商业模式的成熟又令它不可能只是个体的创意挥洒、为爱发电。

拉到宏观层面,它又是一种强调工业化、规模化的产品,有明确的套路可循,红利期也足够漫长。因此新人可以随时跟着教程入行,就算搞不出大IP,也能靠勤劳赚稿费过活儿。

每个读者都是潜在的作者,这是番茄小说事件的大众共情基础。

AI来袭,最先受冲击的就是这类“副业”作者。而作为免费阅读巨头,番茄小说上聚集着大量这类作者。因此,尽管搞AI的网文平台绝不止番茄一家,矛盾却率先在这里爆发。有媒体将这一事件比作网文圈的“萝卜快跑来袭”,不无道理。

事实上,到现在为止,作者们的疑虑也没能得到真正解决。只不过属于这一热点的“七天”之期已到,后续的一切又回到了小圈子里。

有趣的是,由于官方迟迟不作回应,也由于AIGC技术来得太快太猛、大众普遍对其一知半解,这半个多月中涌现出不少有谱的、没谱的猜测,字节系的AI助手“豆包”、国产办公软件WPS都被卷入其中。

涉及到授权与隐私,影响范围便不限于网文作者。很多不搞创作的普通人突然意识到,就算不去主动学习新技术,也免不了被新技术围猎。契机可能就是常用软件的每一次更新,或每一份“太长不看”的用户协议。

影视+AI,距离产生美?

事实上,国内专业影视领域对AI技术的应用远比AI成龙、《异人之下》要早。但之前主要是用在幕后,从作品看不出来,也并未对公众大肆宣传。

例如,用AI提升长篇网文的评估与改编效率,优化拍摄中的制片管理流程,辅助生成宣传物料等等。为了降本增效、又或者为了讲故事,三大长视频平台在这方面都十分积极。阿里甚至在不久前推出了一个影视妆造大模型。

电影领域,郭帆导演也曾经在行业论坛上分享过自己的经验。不难想象,《流浪地球》这样的科幻大片,后期特效何等烧钱,前期工序又何等繁琐,AI能够在剧本会、概念图这样的环节为他们节省相当多的时间精力。

但此类应用方式通常不会在正片环节留下痕迹,观众也没必要知晓。《传说》的AI成龙与《异人之下》的AI转制动画引发争议的原因很简单:它们首次将AI带到了台前,作为正片的一部分看点来售卖。但拿出来的东西又不比短视频上网友自制的AI换脸、AI绘画好多少,让观众作为消费者深感不值。

毕竟,不管未来如何,电影到目前为止还是对双方都要求最高的一种专业内容——要掏钱买票、要在大银幕观看,还顶着第七艺术的名头,品质与独创性是重要的评价标准。硬糖君建议,下次如果不是真有把握惊艳众人,电影咱还是偷偷用AI降本增效就好。

而在微短剧界,对AI技术的想象与反馈又是另外一番光景。今年初,就有许多媒体报道过某些公司试图用“AI配音+换脸老外”让短剧一键出海。到了年中,随着AI视频技术日新月异,市面上已经开始涌现主打AIGC的短片与短剧:

6月,中央广播电视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在央视频上线了3部AI短剧《英雄》《爱永无终止》《奇幻专卖店》。7月,抖快狭路相逢,“即梦”对战“可灵”,前者拿出了与电影公司博纳合作的《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后者拿出了扶持新人导演的《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

不难发现,这些AI短剧主要分布在幻想类题材。这主要是为了扬长避短,AI长在以低廉成本去呈现超现实画面,短处则是微表情与讲故事。

以硬糖君的实际感受,《三星堆》还带有浓重的动态漫画感。《山海奇镜》更自然一些,但显然团队承担不了更大的素材量,全季5集、其中最长的不过3分钟,剧情推进像电影解说一样匆忙。

可想而知,这两部短剧对于平台来说其实“广而告之”的意味更浓一些,播放表现也不算突出。不过短视频用户一如既往展现出了相当的宽容度,有些会犀利指出人物表情僵硬、长相变来变去,也有些冲着新鲜与免费不吝美言夸奖,顺便拉踩几句内娱鲜肉。

微短剧之所以是公认的影视鄙视链底端,是因为它并不把品质放在第一位。只要能提供充足的情绪价值,用户会对千篇一律的剧情与拙劣浮夸的表演照单全收,因此制作方也没那么多动力去砸钱搞精品化。

未来如若AI短剧真能解决面瘫问题,用户未必不会欢迎。问题反而在于制作方是否愿意付出前期的学习成本,因为就目前来说,还是压榨人类牛马更划算一些。想来短时间内,也就平台有这个动力和财力了。

营业+AI,革新长尾效应?

在这些引发热议的大事件之外,这个暑期档的剧集大战还推出了另一种玩法,也就是AI角色号——可以视为剧宣角色号的AI化、永久化;也可视为长视频拒绝让星野、ChatGPT等中间商赚差价,不必再由粉丝去创建和调教野生智能体,官方直接把一切准备好。

AI角色号目前的主要玩家是爱奇艺和腾讯视频。爱奇艺在主站推出了“桃豆”板块,并与微博合作,双端上线了一批角色号,包括《苍兰诀》的东方青苍、小兰花,《云之羽》的宫尚角、宫远徵等。

在微博,这些已播剧角色号主要是加入@评论罗伯特、@花果山_孙悟空这类“赛博街溜子”的行列中,主动闪现到评论区或者等待用户召唤互动。

在爱奇艺主站则有更多互动方式。网络资料显示,围绕热播剧《唐朝诡事录之西行》,爱奇艺推出了单个角色对话、探案小剧场、推理游戏、加入主角团群聊等四种互动玩法。

腾讯视频的角色AI则是与自家的AI应用“腾讯元宝”合作,用热剧为其引流。这一联动在《庆余年2》时期上线,到《长相思2》全面引爆。

《长相思》身为热剧的同时还主打雄竞,播到第二季,粉丝间的大战已进入白热化,角色AI互动值也就成为新的战场。“相柳”扮演者檀健次在直播中与AI互动,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事件营销。

目前来看,或许因为玩法太新、或者过于粉丝向,AI角色号的影响力还仅限于粉圈的一亩三分地,与成为真正的追剧日常还有一段距离。

但平台在这一业务的投入力度、宣传力度不小。因为它不仅是一种粉丝福利、一种新的剧宣方式,更代表了将剧集IP的长尾红利维持得更久、以及更多沉淀在主站的可能。

通常来说,剧粉的诉求是“只愿长醉不复醒”。但演员不可能为一个角色停留,活人运营的官微与角色号到期也可能会注销,甚至会被新剧顶替。日前,相柳在剧中战死之后角色号又注销,用粉丝的话说,以后连“赛博哭坟”的地方都没了。AI角色号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或者,至少能够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后,角色粉全被演员本人提走。

AI技术对资本的最大诱惑就在于将人工的、一次性的东西转化为可留存的数字资产,以后用来降本增效、反复收割。AI角色号如此,虚拟拍摄如此,“AI成龙”、AKA数字人也是如此。

如此,尽管真人主演一时半会不太会被取代,毕竟AI成龙匍匐在前。但其他工作机会可能会被压缩,例如真人到场可改为肖像授权。

“积极”的一面是,明星之于影视行业的重要性将会下降——来到了许多人喜闻乐见的痛击208w环节。但还有一个更朴素的逻辑,就是我们消费文娱产品,还是希望其中能够蕴含人类的巧思与情感,收获对人类自身的思考、对人类力量的肯定。成龙的高成就来自以血肉之躯玩命拍片、比肩特效,就算有朝一日AI成龙能够完美还原年轻的他,也很难带给观众同等的战栗与震撼。

至于剧集市场,我们口中的“内娱”,在没AI时也已经流水线、抄袭拼贴与空心偶像泛滥成灾,实在不需要更多的科技与狠活儿。其实就像任何领域一样,技术浪潮势不可挡,法律与行业共识也得抓紧跟上,将对AI的应用控制在一个度,对所有人都好。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AI创作 网文 影视 短视频 版权 伦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