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衣公子的剑,(https://xueqiu.com/2267826363/299394688)
参加了小鹏汽车智驾发布会,以及后续何小鹏和李立耘的小范围交流,总结一下我个人信息增量的几个点。
1、小鹏是全球唯二实现端到端大模型量产落地的车企。(很多车企发布会上有,但只是idea,没落地)。何小鹏给到技术团队的要求是,四季度开放,所有小鹏汽车可以“门到门”
2、要实现这个,需要全路跑。目前公开道路,小鹏汽车已经做完了。比如,小鹏做实验,从广州开到乌鲁木齐,从广州开到哈尔滨,不走高速,99%的路能用XNGP
一直在加强内部道路,ETC、停车场、闸门等,才能实现门对门,争取今年跑完,所以计划四季度上线。
3、第2点这个活不容易。中国有多少地县级市,百度/知乎等渠道的数字都不一样,跑了才知道,全中国红绿灯有1000多种,车道中间的隔离带,千奇百怪,不同城市用不同花坛做,环岛也很难,一个简单的掉头,是检验自动驾驶的最高标准
基于以上,小鹏觉得,即使特斯拉FSD进中国,小鹏汽车也是可以应战的。因为中国太复杂了,除了路况那么复杂,还有上亿辆小电驴。$小鹏汽车(XPEV)$
4、智能驾驶要从可用到好用,再到爱用。比如,现在智驾,其实很安全,我放心,但是我嫌弃效率太低了,我自己开“稳准狠”,一把方向盘就过去了。要往这方面提高,才能“爱用”。
这个发布会,有一个智驾功能我很喜欢,循迹倒车——很窄的路,开进去发现死路,又不好掉头,这时候让小鹏汽车自己倒车出来。这个长距离倒车,我这个老司机都不行,但现在让智驾做,很舒服。
5、交流里,很能看得出小鹏汽车全球化愿景。端到端比过去的规则法,更合适全球化。
6、何小鹏一个分享,我也很感触,以后写个长文章展开说吧。中国的成功建立在“勤奋+努力”,但是,现在是“算法+算力+数据+infrastructure”。“勤奋+努力”在新时代不再和以前一样管用。以前靠(人才的)密度,现在靠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