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2024年07月31日
奥运开幕式究竟冒犯了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巴黎奥运开幕式展现出革命性创意,也存在诸多问题。好评如潮后迎来差评,文章对开幕式的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巴黎奥运开幕式具有革命性创意,如破除空间局限、将运动员入场与文艺表演穿插、用蒙太奇补充现场画面等,为转播观众服务提供新思路。

🌟开幕式的现场表演有亮点,如全城跑酷、致敬法国文学艺术、现场歌舞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镜头调度不佳,部分节目拍摄和切换有失水准。

🙅‍♂️开幕式存在一些令人不满的地方,如LV植入广告过界,被指被资本绑架;法式道歉中的节目被认为恶搞,用易装者和变性者演绎故事,以及出现被认为象征毁灭的天启四骑士形象,引发争议。

巴黎奥运开幕式那天,我人在西宁赶场,错过了直播。第二天,就看到好评如潮水般汹涌,“自由”、“浪漫”、“松弛感”,豆瓣评分一度达到8.7之高。但短短不到一天后,另一波一星评论入场,“依托答辩”、“殖人盛宴”、“我是普通人我讨厌XX”,直接把分数拉低到现在的6.4。

其实类似拉扯,已经在简中互联网上演了无数次,不算新鲜。抛开那些真诚的赞美和批评,每次虽迟但到的,总有些人能在和自己八杆子打不着的事情里,感觉被深深冒犯了。这些人的玻璃心显然极其硕大,装下了全世界,但就是脑子里装的事情有点少。

然而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周黎明老师,却在整个开幕式中,发现了它真正冒犯的人。

——锵稿主笔 子戈

革命性的创意

现在聊“LV庆典”好像没赶上早班车……我是说“巴黎奥运开幕式”啦。最初那瞪大眼睛和跌掉下巴的惊讶,已经被各种解读甚至官方反应消磨得所剩无几。不过,纯粹作为个人观感,仍有不吐不快的需求,大概跟开幕式导演的表达欲一样强烈吧。

先说创意:

这个开幕式毫无疑问展现出革命性的创意。

一:破除了单个体育场馆的空间局限,将表演空间扩展到整个城市。

二:把运动员入场跟文艺表演做互相穿插,试图打破以往两个单元各自为阵的格局。

三:用大量提前拍摄的蒙太奇作为现场画面的补充,大大减轻了现场歌舞所需承载的叙事和运镜任务。

所有这一切,都基于人所共知的事实:奥运开幕式的现场观众即便多达十万之众,但跟通过电视及网络转播的全球观众比起来,真可以说是小儿科。因此,放弃现场观看的需求,彻底转向为转播观众服务,为解决这个纠缠了每届总导演的难题,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现场的魅力

贯穿始终的全城跑酷,现场要拍全不是不可能,但镜头就不可能像现在这么花哨。事实上,里面有少数几处似乎是现场live的,辨识的标志就是镜头相对死板。

致敬法国文学艺术那一大段,即被咱们网友戏称为致敬《燃冬》那部分,是彻底的影像作品,因此才塞进了那么多的小说梗和电影梗。如果采用现场歌舞的形式,除了“报菜名”,真想不出还有什么如此高效的方式了。

三人镜头致敬了法国新浪潮电影《祖与占》《法外之徒》,也让人联想到后来的《戏梦巴黎》这类著名的“三人行”电影。

录制环节中,最动人的要数对修复巴黎圣母院的工人的致敬了,从真实工人转到空中舞者,让我们见证了艺术的源泉。

现场表演的节目中,“法国大革命”是我心目中的封神之作——从声音角度,重金属跟歌剧竟然相得益彰;从画面讲,血溅断头台的处理堪称神来之笔。

现场表演中有三首单人独唱,分别是塞纳河上的《Imagine》,屋顶上的法国国歌,以及席琳迪翁在埃菲尔铁塔上的《爱的颂歌》,论创意非常简单、简约,但效果好得惊人,是真正走心的段落。

另外,像Lady Gaga复制法国cabaret鼻祖那个歌舞,不失不过。舞者摔倒虽说是事故,但反而能彰显现场不可控的魅力。

失败的调度

既然铁定了心要为屏幕前观众服务,那么,镜头调度是关键。可惜,除了那些提前拍摄好的段落,现场表演的拍摄和切换总体有失水准。只要镜头切到现场,立马给人凌乱的感觉。一开始,这种杂乱给看惯了整齐划一的人们一种扑面而来的新鲜感,但你若仔细看,就会发现,松弛和找不到北真不是一码事。

随便举几个例子:雨中弹钢琴那段,全程没有一个手触琴键的镜头,都是从前面拍钢琴家的脸,以至于让我想起电影特效不发达的年代,镜头如果不拍弹琴者的手,你几乎可以肯定,这个演员压根不会弹琴。

比正打、反打都懒得拍的这处更遗憾的,是几位独唱歌手竟然没有近景或特写。要知道,歌手的微表情,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真实与生动。

很多貌似“群魔乱舞”的编排,远拍只会削弱动感,让画面乏味无趣。既然不是几千人的团体操,既然是为转播观众服务,为什么不能安排一台机器“混进”舞者群呢?那段提前拍好的《悲惨世界》,就是因为摄像机穿梭在演员当中,才获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吐槽到这儿,我得说明一下:这事未必能怪罪开幕式的总导演,因为,拍摄的权力或许不在他那里,因为那属于导播的职责范围。从2008奥运张艺谋选择美国NBC版作为礼品,可以看出,节目的导演和转播的导播这两个工种未必通力合作。但巴黎这场既然不怎么顾及现场效果,而且单个节目的表演人数又不多,理应拍得更好才对。

然而,我依然觉得导演是有很大责任的,因为有多个节目似乎没怎么考虑拍摄效果。比如现场跳三分钟的舞蹈节目,你不会觉得枯燥,但被镜头放大后,你只会注意到它没有变化,编排太单一。即便我对背景资料一无所知,我能猜出北京奥运和伦敦奥运出自电影导演之手,而巴黎奥运的导演则擅长舞台,他的画面观念时有时无。

冒犯的威力

如果说,上述凌乱属于技术问题,毕竟他们不可能像我们那样排练,而且创新必定增加未知风险,那么,下面我要吐槽的,就不是用三言两语能解释的了。

第一个让我跌掉下巴的地方,是LV的植入广告

首先,我知道LV是巴黎奥运的主要赞助商;其次,我不知道主办方对于开幕式可否植入、怎么植入有什么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从我个人来说,这完全过界了。

没错,我买不起LV,但我对这个或其他奢侈品牌没有任何反感。你可能说:巴黎是时尚之都,宣传LV就跟那段蒙太奇致敬特吕弗的《朱尔和吉姆》一样啊。我说:不一样,用一部影片来代表整个新浪潮,那没问题,但用一个奢侈品牌来代表所有法国品牌,给人的感觉不是巴黎盛产时尚,而是开幕式被一家赞助商垄断了,甚至可以说是被资本绑架了。

我们都看过电影里植入各种品牌,有些让我们莞尔一笑,有些则令人极不舒服。那些让人不舒服的,往往是因为它跟整个作品的氛围格格不入。它令人跳戏。

前面这些夸赞和吐槽都跟电影有点沾边,最后聊的,是奥运主办方发布的那个法式道歉。但我还是尽量用电影的视角。

我有点惊讶,道歉是因为《最后的晚餐》,而不是《天启四骑士》。

用易装者和变性者来演绎耶稣被捕前这段故事,显然是为了恶搞。这故事发生在古代的耶路撒冷,壁画是意大利人的作品,都缺法国元素,从审美来讲,这个节目最接近的应该是费里尼《爱情神话》里描写的古罗马。注意,是1969年的《Fellini - Satyricon》,不是邵艺辉编导、徐峥主演那部上海话影片。费里尼那部当初就极具争议,但描写酒池肉林尽管会令人产生不适,但未必就是宣扬这种价值观。况且,作为节目,它又多了一层嘲讽,所以,这里有一定的解读空间。

其中一种解读,就是通过这些演员,来突出性少数群体。整个开幕式穿插了不少该群体的形象,我甚至恍惚,巴黎是不是要跟我们西部某城市竞争“钙都”的民间称号。说实在,巴黎一直给我一种伪钙的印象,就是直男伪装成钙,以便让女生放松警惕,骗取她们的信任。

音乐剧版的《律政俏佳人》中有一首精彩的歌曲,叫做“gay or European?”,即外人看到那些不够阳刚的欧洲男生,猜不出究竟是文化属性还是其他,我觉得用于法国人是最合适了。即便是这个节目,也给我“伪”的猜疑,比如性少数群体一向以身材管理严苛而著称,若要选一名蓝色裸男来扮演古希腊的酒神,至少得有《晴雅集》里邓伦袒胸露背的美感吧。

假如说,大量启用性少数形象是为了多元和包容,那么,《天启四骑士》只能用亵渎和诅咒来解读了。当然,我们看到的,只有一个骑手,先是从塞纳河上骑着亮晶晶、半透明的机械马,非常震撼的视觉,最后上岸后变成真马,一直把奥运旗帜送到目的地。我没机会看外网,但我看到国内的评价,不喜欢《最后的晚餐》的,基本上没人反感这个骑手。

我一开始也觉得这形象真是酷毙了,直到我看清楚它的脸被处理成无脸。

这不是《启示录》里的四骑士么?即the four horsemen of the apocalypse。对于熟悉圣经故事的人来说,这个梗真的致命一击。我不熟悉圣经故事,但我知道这个形象曾出现在很多电影中。片名带不带“天启”或“启示录”不重要,“四骑士”还是一个骑士也不重要,骑的是马还是摩托车也不重要,身后是否火光冲天也不重要,甚至是否帽子遮脸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不是象征着毁灭一切的力量。放心,没有人会把它跟白马王子或牛仔做混淆。

宗教界对于白马骑手有一些不同解读,比如ta代表着宗教的虚假,或其他。但不管怎样理解,骑士是很不吉利的,因为它象征着铺天盖地的灾难马上降临人间。

天启四骑士出自圣经,分别代表瘟疫、战争、灾荒、死亡。图为丢勒名作《四骑士》。‍‍‍‍‍‍‍‍‍‍

你或许会说:奥运开幕式的编导也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啊,他可以抨击宗教的虚伪,或许他小时候曾遭到过神父的性虐待呢。

言论自由当然重要,但要分场合。某届奥运开幕式,美国播音员在中国运动员入场时,批评该国政治,就被广泛认为是搞混了场合。这就好比,你去参加同事的婚礼,赞叹新娘貌美如花尚可能是言不由衷,但若直说新娘太丑了,那绝对是没有礼貌。

换言之,奥运开幕式可以花式自夸,说自己多么多么牛逼,但骂别人傻逼,那就过分了。本届有专门夸女性的环节,但至少没骂“直男去死吧”,所以没有制造性别冲突。

我不是信徒,不知道法国的天主教徒怎样看这个节目,也不知道教会做出的谴责是否代表多数信徒。我只是觉得,这样的做法跟“包容”是背道而驰的。我敢说,即便是一个反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国家,恐怕也不会用这样的形象来咒骂对方。

当然,这个比三体人更恶毒的形象,也许不是为了诅咒教徒,而是为了诅咒奥运。毕竟,它的工作是运送五环旗。一想到这儿,我对节目中的烟花和热气球就有了全新的认识。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巴黎奥运开幕式 创意 争议 镜头调度 植入广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