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将军投研,(https://xueqiu.com/6942800452/299388615)
前言:
我们散户做股票投资,通常有个最大的痛点。就是投资知识点太碎,不成体系。
我自2016年开户到2024年,时间跨度9年。我同大多数散户投资者一样,刚入市的时候从百度搜索以及各个论坛上的言论碎片来学习各种投资知识。经常看的云里雾里,但乐此不疲。
论坛上、搜索引擎上的投资名词、投资知识非常庞杂,而且不知真假对错。
一下子是技术面上的名词,布林线、K线、macd、kdj、量能、换手率、筹码、波浪等等,指标多如牛毛。
一下又是PE、PB、ROE、PEG、负债率、净利率等等这种基本面名词指标。更遑论各种交易所的创业板、主板交易规则,什么集合竞价、停牌复牌、解禁质押,更是搞不灵清。
我自己的生活经历,是极度不适在无所知的情况下要做一件事情。我是一个连玩贪吃蛇前,都要查一查攻略,要怎么玩才能吃的分高的人。极度的厌烦且焦虑自己在一个不确定的状态,随着账面日益亏损,我感觉自己完全两眼一抹黑,随时碰壁。
我开始意识到,这样碎片化的了解这些基础知识不行,是不成体系的。
所以我开始去图书馆阅读书籍,尽量去学习系统总结过的技术分析和价值投资理念书籍。一开始一年的阅读量在50本,之后每年在20—30本之间。
这期间投资依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缺少实际理论结合、有知行不一、有技术基本面价投理念冲突紊乱,有各种坑和因素。蹉跎了4年的宝贵光阴,总归让自己在2019年确立了价投系统逻辑,学习并构建自己的投资体系。
我根据身边人的反馈,发现很多在股市鏖战了10几年的老股民们,也没有将自身多年知识碎片整合成投资体系,他们模模糊糊在股市数十年也没有稳定盈利,这让我觉得非常可惜。
所以今天我斗胆,做一个投资体系的思考分享。
希望能帮助没有建立“投资体系”的投资者解决痛点。
我尝试把这些年学过的知识点和想到过的思考碎片拼起来,按我的实战投资体系去分为四个板块,理念、选股、分析、交易。
正文
一:碎片拼图(理念 )
理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投资行为的先导,理念是赢得这场投资“游戏”的先驱根本,是采取运用各种道、势、术的起点。如何通晓机制原理,怎么运用峰谷趋势,然后通过实战去改进优化方法论,量化技术。
明道,取势,优术。这不是朝三暮四,见异思迁,见招拆招的恋爱游戏,强调的不是变化与情绪。投资是事前周密的计划和理念的坚守,是黑暗森林的猎枪,没开枪的时候的无声等待,只是为了猎物出现,一举成功。
所以能否取得优异的投资成果,这既取决于你在投资方面付出的努力和拥有的知识,也取决于在你的投资生涯中股市的愚蠢程度有多大。股市的行为越愚蠢,有条不紊的投资者面临的机会就越大。
有条不紊,但所谓的有原理(规律)而不慌乱,也是需要先决条件的。
我大致把现在坚守在二级市场投资者层次分为两个阶段:
1是看到、了解原理的。
2是运用原理的。
第一阶段的投资者差不多可以叫“有条”,知行不一是他们经常会做出的操作。对于极端的特殊行情,他们极其容易怀疑理念,导致操作变形。他们中也有一些人有朝能到第二阶段,也就是“不紊”。从看到原理(规律),尝试了解原理(规律)到真正运用原理(规律),才有可能去做到知行合一。
大多数人都在第一阶段,看到原理(规律),尝试了解原理(规律)。技术派也好,基本面派也好,消息情绪派也好,他们会琢磨这些术到底是什么东西,什么变量引起涨跌。
他们就像一开始的我,孜孜不倦的从百度,从各大论坛搜索杂糅的碎片化信息,有对的,有错的,有真的,有假的。会一股脑全都吸收,慢慢通过市场实战来消磨消化,尝试通过交易频次和交易时间来甄别真假对错,来排毒。
三年、五年、十年,他们对于什么原理(规律)情况并不真的了解,就像是随机漫步的傻瓜也有幸存者偏差,错的理念(伪原理)也不一定马上就能亏钱验证。
我觉得这不是件好事,错的理念没有及时得到正确的反馈,这类投资者往往后期就越难转变固有认知。因为他可能早的时候运用过他吸收的原理(规律)“成功”打到过猎物。
这类人从没有真正了解原理(规律),自然也无从来谈运用。
所以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会在第一个阶段。
他们在树下逮到过一只撞死的肥兔子,就开始放下农具,天天在树下坚守着,直到田荒了,遭遇挫折,蹉跎时光才认识到自己原来没那么幸运。
他们从坚守的投资者,变成退出放弃的投资者,他们永远也到不了第二个阶段。因为没有人可以直接无视,跨过第一阶段就到第二阶段。记住,我说的是没有人可以办到,永远不可能。
第二阶段是运用原理(规律),什么是股票市场的原理(规律)?又如何判断真伪对错?
其实有很简单的一个思路,就是查阅证据。我一直宣扬的是证据主义投资,我们给一个国家朝代的断代,必须发现找到辅助文字历史记录,直接的文字材料、间接的文字材料,或者一些文化物质佐证。
之所以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那是因为“证据”只能追溯到五千年。而在国外学者看来,我们历史只有三千年。而我们的历史概念里,上古三代夏商周,也就是先秦时期,这段历史是无可置疑存在的。但理性来说,文王演周易,酒池肉林,女娲补天,姜太公钓鱼等等,这些哪个是历史事实?哪个是编造传说?是不是分不清了?
回到投资上来说,大到国家历史断代的摆事实讲证据,小到健身房的健身理论,谁也无法说服谁的时候,默认事实上肌肉谁大谁说的对。
同理,如果一个人博主大神说他十几年了,能常态做到一年三五倍收益,又拿不出事实证据的时候。你最好直接认定他是吹牛逼的骗子。
如何判断股票市场的原理(规律)真伪对错,结果就显而易见了。别管吹牛逼的骗子,找证据看事实战绩。那么长达60多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20%,就是目前人类投资史上有据可查最牛逼的投资战绩,这个战绩的主要贡献者就是沃伦巴菲特。
或许真理并不全都掌握在他的手上,但我肯定他一定掌握了部分正确原理(规律)并成功运用在实战,而且做到人类投资史上的第一。
高屋建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远方总是能看到原本自己看不到的地方。总结巴菲特的正确原理(规律),古为今用,西为中用,完善自己的投资体系建立,这样基本就能大胜率通关这场游戏,毕竟我们不是为了和大神争打竞速副本第一排行榜,只是为了通关这个大多数人都还玩不明白的游戏副本。
言归正传,我想大家进入二级市场的游戏目的很明确,一言以蔽之:赚钱。
那我们到底怎么赚钱,怎么才算赚钱。
用我的话本质上两点可以概括:
1、你投资的企业赚钱,你就能赚钱
2、你股票买的便宜,你就能赚钱
用段永平的话来说就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真传一页纸,假传万卷书,原理(规律)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到很多人根本不信。
因为很多人没有开店做过生意,更别提合伙占股并经营公司。
大多数人无法切身感受那种开公司入不敷出,合伙人黑钱做假账,内部贪腐贪污,作为老板或者股东投资人的焦虑。其实这和你买入一只垃圾公司股票,做他的股东投资人,道理是一模一样的。
买入一家上市公司的股权,也就是股票。如果你觉得时间越长你越担心,那么这种情况时间是你的敌人,你天天幻想着股票买入就大涨暴涨,只盯着股价升跌的结果,其实本质上你就只盯着花果看。
要知道,往花果浇水施肥那是没有用的,重点是植物的根部,要浇水施肥就往植物的根部浇水施肥。看重根基,抓住本质。朝着基本处努力,发现事物运行之本质,才会有益结局,得益善果。
只看、只关注结果成果,这是对结局没有一点用处的。因为投资即是投势,而势是需要发展的。这个“势”又分为“优势(顺势)”、“劣势(逆势)”,大家通常以为投势,就是投优势。其实不然。
正向的科技变更引发的产业革命以及投资,比如马车到自行车摩托车汽车,蒸汽机到内燃机发电机等属于经典的优势趋向投资,这种优势反应可能在政策预期上(补贴,优惠,减税等),行业增速上,企业个体营收增长上,甚至日线股价K线上。逆向的劣势投资,比较经典的就是周期行业,以及一些个股利空修复的困境公司反转投资,一些ST股摘帽,重组题材等等类型,这种“投势”投资,包括所谓“牛市熊市”都属于运用原理的范畴,具体逻辑看看有没有机会留到交易篇能写一写。
很多时候短期的行情不好,大家很喜欢去花时间猜测牛熊。其实,大多数花不了太多时间在投资上的人,还不如见便宜了便分段、分批买入,并以年为单位坚定持有。
“资产价格高估的迟早跌下来,资产价格低估的迟早涨上去。”这一投资真理(规律)依然会闪耀在投资史上。
所以投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量要放在优秀、低估或合理的企业身上,不要只寄托于牛市大潮的全部上涨。短期的波动并不是风险,哪怕巨大的波动,就算是调整百分之三、五十,也不是风险。
投资股票的真正的风险来自于:
(1)本金的永久损失;
(2)回报不足,如跑输无风险利率(债券、定期存款收益)、上证指数(沪深300)、长期通胀。
买入一只股票,时间你觉得越长你越安心,那么这种情况时间是你的朋友。短期你也不知道股票价格的涨跌。长期来看你相信企业的价值,买入一只股票,时间你觉得越长你越担心,那么这种情况时间是你的敌人。
这也就是“时间的玫瑰”哈哈。
所以一般来说,会让我们产生永久性本金亏损的股票不能碰。
那什么是本金的永久损失?
首先股票的亏损有两种状态。
1、短期浮动亏损
2、永久性亏损
第一种,随之企业基本面变换,或者大盘行情上涨,都能回本。
第二种,企业基本面越发恶化,甚至企业经营困难或者违法犯罪到企业造假最后退市。这种投资就会造成股票的永久性亏损。
投资中最怕的是大幅度的永久性亏损,有时候头脑一热,投机一个股票,如果逻辑走坏,亏损20-30%,因为没有长期逻辑,所以这个亏损可能就是永久性亏损。这还算理性果断的,大部分人,就算是投机买入基本面很差的热点概念股,套牢后是不愿意卖掉的,那就有可能亏掉50%甚至80%,跟风买在高点也是常犯的愚蠢错误。
对于好行业好公司,也是如此。
比如2021年有相当多在半年前还是赛道核心资产的各种行业茅,都出现了非常大的跌幅,连茅台都从2600跌到1500,其它的如中炬高新、海天味业、涪陵榨菜、海底捞、顺丰控股、爱尔眼科、通策医疗、长春高新、小熊电器、新宝股份、中国平安、美的集团等,有的接近腰斩,有的腰斩有余。
如果因为愚蠢,盲目乐观,在估值高点被公募大佬们关于好生意的演讲或者文章感染,从而无脑买入好生意的“核心资产”,是会很难受的。而且,因为这些是核心资产,所以仓位一般比较重,短期损失反而比轻仓参与投机买入更大。
所以决定买入一家公司一定是需要审慎的,尽可能要去量化数据。只有买的便宜,才能卖的相对便宜。但买的贵了,只有卖的更贵才行。
有选择的买入,可以更从容的卖出。无选择的买入,只能有选择卖出。
所以我们要有区分一家公司现价是便宜还是贵的能力,要明白一件事,便宜并不等于低估值。低估值和低估不是一个概念,低估值不等于低估,只有低估值的公司相对于本身成长性区间倒挂,才叫低估。
选股和估值分析这个真都是技术活,及其容易犯错。所以要特别遵守巴菲特的“安全边际”原理,这就给了我们一定的容错率。
股市赚的是公司内在价值与市场定价之间的差值,这里面短期看,预期差取决于市场的定价偏离。但长期看,关键因素是公司内在价值的增长。
市场错误定价有两种:第一是系统性风险,比如股灾,泥沙俱下,错杀一大片。第二是公司出现了阶段性困境或者目前业务处于未爆发的迷雾状态,但其业务的大前景大概率会走好并不断创新高,这时候你要和市场比谁看得更远、更准。
所以可以这样说,中长期预期差来自我们的商业判断力超越市场,短期的预期差来自公司阶段性困境或者系统性风险带来的低价格。我们投资的最佳标的是未来优势型公司,因为它能不断创造价值。我们投资的最佳时机是短期出现高预期差的时刻,因为有更好的安全边际和未来弹性。
预期差举例:一个经营稳健传统业务占80%经营景气但是很快到天花板,但公司有培育一个新产品,相对老产品壁垒高,利润率高,收入占比只有10%但增速可以翻翻,如果发现市场用老产品来定价就出现了明显的预期差。又如,一个EPC环保公司转型PPP模式,虽然短期看收入增速加快,但是这个模式下利润率低现金流差估值应该下降。再如一个软件公司从一次性销售变成云端模式,改为细水长流的服务费模式,则其可持续性更高,客户粘性更大,应该拔高估值。
我们经常会听到在A股活下来的“老韭菜”们经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叫作“看长做短”。我认为这句话也可以看作是巴菲特“安全边际”思想的另类中国表达。
看五到十年,是不是时间的朋友,然后抓短期的预期差。但是对于当下看不清未来的公司就不要刻意追求逆向,追求预期差。如果一家公司长期逻辑面临巨大不确定性,当下出现预期差,就不应该买入。
关于估值。估值确实是非常艺术化的,从某种程度说,估值不是算出来的,而是基于商业判断力、概率与赔率思维的综合。越符合DCF三要素的公司越好估值,难的是成长性公司,参数变化带来估值的极大变化。
但如果能找到成长和空间很大的公司,估值反而简单了,因为成长会赋予估值极大的冗余度,比如刚上市的苏宁百度腾讯等,那个时候买贵了还是便宜。估值本质上用来定性的,找到估值中的主要矛盾,也就是公司经营的主要变量,理解市场对于这个变量的实现程度以及这个变量乐观和悲观情况下的各种推演。
投资就是内在价值、能力圈、安全边际、市场先生和自控力等几个要素的综合运用。
你很想得到一个标准化、量化的估值指标,这几乎是每个投资人都曾有过的阶段。可喜可贺的是,你已经进阶到这个阶段了。不过遗憾的是,你最终会明白这个阶段的探索是浪费时间,估值没有量化指标,没有万能指标,没有标准化体系,你若越早明白这个道理,就能越快进入下一个阶段。
张大佬说:做时间的朋友,而不是去做时间的敌人。
这句话,我深以为然。
下篇聊聊怎么选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