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2024年07月29日
《抓娃娃》:让孩子输在终点线的3种教育方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电影《抓娃娃》以喜剧的形式探讨了家庭教育的深层问题,讲述了父亲马成钢将自己的未完成梦想强加于儿子马继业身上,并通过“扮穷人,穷养娃”的方式,对儿子进行全方位监控和控制,最终导致儿子精神压抑,无法真正成长。影片借此讽刺了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引发了观众对“为孩子好”的反思。

👨‍🏫 将自己的梦想强加于孩子:影片中,马成钢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儿子马继业身上,希望儿子能考上清华北大,弥补自己的遗憾。他不断给孩子灌输要考清北的信念,甚至不惜以欺骗的方式控制孩子的成长轨迹,最终导致儿子精神压抑,无法真正成长。

💰 把育儿教育当成投资:马成钢将育儿教育视为一项投资,将儿子视为实现梦想的工具,并用“练号”和“试验品”的方式对待孩子。他认为只要孩子有价值,就值得投资;一旦孩子没有价值,就及时止损。这种有条件的爱无法培养出真正健康快乐的孩子。

😔 对挫折教育的错误理解:马成钢将挫折教育等同于“打压教育”和“控制孩子”,认为只有经历过苦难才能成长。他通过“扮穷人”的方式给儿子制造人为的挫折,并进行全方位监控,最终导致儿子经历了许多痛苦,却无法真正成长。

💪 真正的成长不一定要吃苦:影片揭示了“成长不一定要吃苦”的道理。真正的成长在于帮助孩子克服挫折,学会面对困难,而不是人为地制造苦难。

😥 父母的“为孩子好”可能带来伤害:影片中,马成钢的“为孩子好”建立在自己的价值观和期待之上,忽视了孩子的真实感受和需求。这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最终会导致孩子精神压抑,无法真正快乐地成长。

🌟 总结:电影《抓娃娃》以喜剧的形式探讨了家庭教育的深层问题,提醒我们,真正的爱不是强加,而是尊重和理解。

💡 启示:在教育孩子时,我们应该关注孩子的真实需求,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本心去成长,而不是将自己的梦想强加于他们。

👨‍👩‍👧‍👦 家庭教育的本质:家庭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帮助孩子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人,而不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梦想或满足父母的期待。

👨‍🏫 父母的责任:父母的责任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充满爱的环境,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而不是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期待强加于他们。

🙏 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理解孩子的想法,倾听孩子的心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和教育。

🌟 思考:你如何看待电影中父母的教育方式?你认为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真正好的教育?

最近,沈腾和马丽主演的家庭喜剧电影《抓娃娃》上映。

“沈马”黄金搭档一出马,果然不同凡响。

影片上映4天,票房突破10亿,俨然有冲击年度国产电影票房的架势。

借着这股快乐的势头,小编也加入了付费观影的队伍中。

有人觉得,电影笑点拉满。但也有人说,这是一部“中式恐怖片”,观感严重不适,令人作呕。

在我看来,作为一部喜剧,电影确实笑点不断。毕竟“沈马”组合多年,默契的合作和讨喜的观众缘,光是往那里一站你也会觉得他们自带笑点。

但,依然改变不了评论两极分化。

原因离不开电影触及的争议性话题:家庭教育

笑点有,但笑着笑着觉得有负罪感。

因为后半部的许多笑点都是建立在了一个人的真实痛苦之上。

这个人就是影片中的儿子马继业,一个被父母欺骗,全方位监视的孩子。

我们会感同身受,代入到他的处境中,笑料里掺进残忍,嘴角扬起时便有了负担。

我们常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确实如此。

该片借着喜剧性来讽刺父亲马成钢的教育方式,透过影片,小编也看到了不恰当的家庭教育而带来的悲剧。

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

作为父母前,他们也曾是孩子,有过绚丽的梦想。

随着慢慢长大,如果够努力、够幸运的话,有些梦想能够完成,但是有些梦想却没办法完成,成为遗憾堵在心头。

现在,孩子出生了,你那颗实现梦想的心死灰复燃了。

你觉得孩子因你而到来,本该也属于自己,那孩子完成自己未圆的梦是天经地义。

于是,孩子便成了父母完成人生梦想的工具了。

影片中的马继业就是这样的工具。

马成钢是个富一代。白手起家,吃了许多苦头。

岂料如今创下的大好家业,却后继无人。

与前妻生下的大儿子大俊,生活优渥却不思进取。别说继承家业了,连看小学课本都费劲。

与现任妻子春兰生下的儿子马继业,倒是还有机会。但害怕小儿子继续过优渥的生活,也像大儿子一样毁了。

马成钢便决心启动继承人计划:扮穷人,穷养娃。打造全景式的真实贫困成长环境,并对孩子成长全方位进行监控。

于是,破屋之下是严整的接班人计划分析中心。

有一支专业教育团队,把马继业的生活安排得明明白白。

无数个摄像头悄悄记录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一条上学路上,也有十来个便衣保镖护卫着少爷的安全。

为了马继业能顺利继承家业,一路考上清北大学,弥补自己年轻时没能上学的遗憾,马成钢为此下了许多功夫。

不断给孩子灌输要考清北大学的信念。

身边有了女同学,别管是不是早恋,就让人转学。

有了田径梦,也在孩子腿上涂麻药,找假医生宣判梦想破灭。

马成钢就是将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忽视孩子对田径的兴趣和乐趣。

你可能会说:孩子真傻,不会反抗吗?

因为孩子的生命来源于父母。因此,孩子在潜意识里对父母都是绝对忠诚的。

只要父母有需要,孩子就会来帮助甚至会用牺牲自己的方式去实现父母的心愿。

但,这显然不恰当,当孩子成为实现父母人生梦想的工具的时候,他们就没办法活出自己,人生的幸福,他们也很难感受到。

在成为他人的理想人之前,孩子得先成为他们自己。

如果孩子内在填充的尽是他人的东西,这和任人操纵的提线木偶有什么区别呢?

只有他们按照本心,真实活出自我,他们才能去体验、去经历、去感受。

如此,才能活出热气腾腾、朝气蓬勃的人生。

把育儿教育当成一种投资

作为一个摸爬滚打的老生意人,马成钢很懂得投资之道。

他把投资的经验也用在了孩子的教育上,大儿子不行了就马上及时止损,培养二儿子。

就好像是我们常说的把养孩子当“练号”,大号练废了,可以再生一个接着练,把孩子当成“试验品”一样。

对大儿子的及时止损以及对二儿子加大投资的爱都是一样的。

你可能有些疑惑,马成钢不是更爱继业多一点吗?全世界都围着继业转。

如果我们从物质层面来看,确实给到继业的爱多一些。

但如果我们从马成钢内心对价值的追求来看,他对待两个孩子的态度是:没价值就止损,有价值就投资。

也就是说对待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

当大俊表现得糟糕,不如父母意的时候,马成钢便会把爱收回,甚至否定他,任由他自生自灭。

所以,影片中大俊也一直希望能得到父亲的肯定,与其说是追求肯定,更贴合地说是渴望失去的父爱。

但得到宠幸的继业就很好吗?不见得。

因为他内心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这份有条件的爱。

他会恐慌,因为这份爱是需要附带价值的,他会觉得父母爱的只是自己的利用价值,而非自己这个人本身。

一旦自己没有价值了,父母会不会也像抛弃大哥一样抛弃自己?

他会想方设法去验证这些信念,在验证中难免造成父母有条件的爱的反噬。

因为父母在他们表现不好的时候会惩罚、批评、指责、否定或虐待甚至带来伤害,而这些行为会给孩子带来创伤。

那么,他们对父母就会有不满或怨气,甚至会有怨恨或敌意。

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孩子通过做父母最不同意的事情来解恨、疗愈。

影片中,继业果然通过高考交白卷,而后又通过复读考出了705分后,明明可上父母期待的清北,可毅然决然选择了体育大学来对抗父母。

在马成钢看来,这个号又练废了。

因此,这种投资是一种有条件的爱,而这种爱无法培养出父母期待的好孩子。

可即使这样,马成钢也依然没醒悟,而是与妻子商量再生一个,似乎新一轮的悲剧又开始悄悄酝酿。

对挫折教育的错误理解

你是如何理解挫折教育呢?

很多家长可能对挫折教育的概念存在误解,容易将挫折教育与“打压教育”或“控制孩子”等教育方式混为一谈。

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在孩子遇到挫折时,给予足够的鼓励和支持,引导他们学会面对和解决困难,而不是人为地制造挫折或过度批评孩子。

马成钢就对挫折教育产生了误解。他认为儿子只有经历过与他一样的苦难,儿子才能向他靠拢,成为他的继承人。

为此,他开始给继业制造人为的挫折,打造了全景式的真实贫困成长环境。同时,还实施24小时布控监视,对他进行最大程度地控制。

在父母的弥天大谎下,继业经历了许多的挫折:因贫困凑钱捡垃圾而被同学羞辱的伤心;以为是自己没有买药,而导致疼爱自己的奶奶病情加重的恐惧;又或是确认自己的人生是一场天大谎言时的绝望。

电影的后半段,主角长大了。但,他的世界似乎没有快乐,只有痛苦。

他已经因对真实世界的恍惚感到迷茫与困惑,但仍然要继续面对周遭手忙脚乱的搪塞与无尽的谎言。

电影看到后半段,笑着笑着就悲伤起来了,令人不禁思考,继业的成长里,伤害和磨砺到底哪个更多?

你可能会问看着自己的孩子这么难受,父母是怎么忍心继续欺骗下去的?

因为马继业的父母打着爱孩子,为你好的心态,将自己所有的行为进行合理化了:这对孩子来说是成长、爱、磨砺,我是为孩子好,所以即使孩子很痛苦我也不能停止。

马成钢是从苦难中过来,他认同苦难越多,对一个人的磨砺就越好。

但,苦难终究是苦难,它一定会带来创伤,因此许多经历过苦难的老一辈都希望下一辈能经历自己所经历的苦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借助孩子疗愈自己的创伤。马成钢也是如此。

你有没有想过,成长一定要吃苦吗?为什么我们把苦的价值捧得这么高?

其实,成长不一定要吃苦。

例如小明是个研究生,在做实验中,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结果操作失误了,导致失败。

导师一看,就给他示范了正确的操作方法,小张记住了。

小张长本事了吗?长了。

吃苦了吗?没有。

“苦”只是某些事情的副产物,它本身并没有价值。

马成钢把成长归结于吃苦是一种归因谬误。

比如“良药苦口利于病”真正利于病的是药物的有效成分,而非苦感。

的确,马成钢经历过苦难后取得了成功。但有没有可能不是苦难的作用?

换而言之,他不是因为苦难而成长,是尽管有苦难,仍然成长了。没有苦难他可能成就更大。

苦难会带来长期的或慢性的压力——不但对人没好处,而且严重危害健康。

有研究表明,贫困或者受虐待的童年对人的成长毫无好处,逆境的压力只会让孩子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偏高、多巴胺系统混乱。

造成的结果是:他们长大之后更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会更容易参与暴力,会更容易对一些事物上瘾。

其实,正常生活中已经有足够多的苦了,我们没必要帮助孩子自讨苦吃,而是在孩子面对挫折时,给予足够的鼓励和支持,引导他们学会面对和解决困难,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挫折教育。

写在最后

今天分享了家庭中容易带来悲剧3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这三种方式分别是:

    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

    把育儿教育当成一种投资

    对挫折教育的错误理解

希望今天的文章对你有所获益。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家庭教育 电影 抓娃娃 沈腾 马丽 成长 挫折教育 梦想 父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