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VC/PE 与项目方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而“回购”似乎成了主要的触发因素。在退出困难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GP开始采取强硬手段,对被投企业发起诉讼。
据媒体报道,国内“VC一哥”也开启了诉讼之路。
回购诉讼批量来袭
最近,有多家媒体报道:“近一年,深创投密集增加诉讼法律服务采购招标公告”。这一消息引起了行业的广泛关注。
据澎湃不完全统计,2023年5月9日至7月23日,深创投共新增了34起诉讼法律服务采购招标,其中,2023年5月9日至2023年底新增16起,2024年初至 7月23日,新增了18起。据报道,34起诉讼法律服务采购招标中,有30起涉及深创投与被投企业回购诉讼。
退出难,回购似乎成了GP的救命稻草。
据了解,深创投对这些项目的投资金额在500万-2亿元不等,而要求企业进行回购的两大主要关键问题分别是创始人在集团公司经营相关事项上出现重大违法违规且给集团公司和各投资方造成重大损害,以及被投公司上市后业绩长期不达预期,并且触发业绩承诺和回购后回购义务人一直未能给出确切的补偿或回购方案。
去年以来,GP与被投企业对簿公堂的事件就时有发生,而今年,募资难、退出难进一步加剧,“回购”争议频发,甚至过往一些明星创始人也成为了被告。
回购诉讼如今在行业中已不再是新鲜事,部分机构对此现象的看法颇为冷静,认为这已成为行业的一种常态。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退出渠道的收窄,GP通过诉讼要求被投企业回购股份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业内人士认为,即使GP进入诉讼阶段,最终能否拿回应有的补偿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往往只能为GP提供一个阶段性的交代,不过也确有机构通过回购实现退出。
财联社报道称:“2023年,深创投从18个项目实现了回购退出”。
近两年,受多方因素影响,一级市场整体遇冷,进入2024年,市场仍然没有好转,甚至变得更加严峻。
今年二季度,FOFWEEKLY 股权投资市场综合活跃指数断崖式下跌 55%,降至近三年以来指数的最低点。随着市场整体出清的持续,今年或将成众多 GP 的生死之年。
一边是募资难,一边是退出难,叠加监管及 LP 端持续给出的压力,GP 们的日子愈发难熬,为了生存,GP们开始奇招百出,甚至把“回购协议”当成救命稻草。
而实际上,这种对簿公堂的做法,不论是项目、GP还是LP,都不好受。
GP也很无奈
开年至今,市场温度依然寒冷,在基金备案方面,基金备案数量持续走低。根据中基协公布数据,截至今年5月,新备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624 只,新备案规模 644.45 亿元,同比下降43.5%。
当GP募、投、退三端全线冰冻,LP的追责声浪高涨,市场信心屡遭打击。
IPO的难度增加、LP的追责压力等迫使退出成为GP的当务之急。
一边是 IPO 难度增加,另一边是 LP 追责和募资不畅的压力,方方面面都需要钱,退出成为机构“事关生死”的大事。为了应对挑战,GP 开始积极寻求多元化的退出机制,以缓解投资周期末端的资金回收压力,回购就被不少 GP 视为“救命稻草”。
有机构 IR 曾向我们透露:“他们近两年投资的项目普遍签订了回购协议,如今看来,也正是回购协议的签署,减轻了他们退出时的资金回收压力,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灵活和安全性”。他的言谈中,似乎还带有一丝庆幸之意。
尽管逼迫项目方签回购条款这种行为有违合理性,但在当下,却是机构的常态化操作,甚至被视为“明智”之举。
在资本市场整体面临资金紧缺的背景下,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变得紧张且脆弱,甚至连基本的体面都不在。为了能够拿回钱,机构甚至专门下场催收,一言不合就起诉。
如今,“机构与项目间的‘回购条款’已经成为常态,‘不签回购协议’反而成为一件罕见的事情了”,一位投资人向我们坦言。
但对于成长中的企业来讲,一旦触发条款,带来的伤害绝对是致命的,然而在GP端来看,如今的自己也处于生态位底部,为了生存,有失体面又何妨。
当前,一级市场面临多方压力,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LP 端的压力也激增。近期就有不少国资 LP 透露:今年面临的业绩压力不小,为了 DPI 考核,主动向 GP 提出要适时调整策略”。
压力传导至GP端,作为管理人,GP必须对LP的预期回报负责,回购不仅是GP维护权益的工具,也更像是给LP一个交代。
事实上,不仅仅是GP起诉项目,这两年,LP起诉GP的案例也时有发生,而大部分问题都指向了收益问题。
基金到期退不出,DPI不乐观等问题,也牵动着LP的情绪,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募资难现状。
据FOFWEEKLY发布的《2024LP晴雨表》中指出:机构LP对于2024年募资市场的看法整体上偏悲观,超过64%的机构LP认为募资难度将进一步加剧。超过66%的LP认为经济预期将影响LP的出资节奏,63%的LP认为一级市场估值调整将影响LP的出资节奏;约57%的LP认为二级市场行情、前序投资的退出情况也是影响LP出资节奏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资产的优劣以及管理人综合能力的变化也是LP相对看重的考量因素。
而LP筛选GP时所考量的因素可以大致分为3个区间,最为普遍的区间中包括基金退出能力、历史业绩表现、机构投资策略等,约有80%或以上LP会重点考量这些因素。
有机构坦言:“投资的最终目标是赚取企业增长带来的收益,而非依赖于股份回购。但在市场环境不佳、退出渠道受限的情况下,要求企业回购,机构在现实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结语
市场环境低迷,机构的首要任务变成了生存,而对于为生计奔波的人来说,“体面”已不再是首要考虑。
不论是项目方还是GP,都不得不面对资金端的压力,为资金的交代而奔波。这种局面迫使行业参与者重新审视自身的策略和运营模式,以适应日益困难的市场环境。
面对上个周期股权投资市场的狂飙突进,当前市场环境的也露出了一系列问题,这也要求行业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调整。不破不立,通过创新和调整,行业才能迎来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未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FOFWEEKLY”,作者:FOFWEEKLY,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