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2024年07月26日
打破认知局限,我国科学家在高性能有机热电材料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宣布,我国科学家在高性能有机热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研究团队构建了聚合物多周期异质结热电材料,其热电优值达到商品化材料水平,为塑料基热电材料领域发展开辟新路径。

🔍 研究背景:自上世纪70年代起,聚合物热电材料研究因掺杂聚乙炔的发现而兴起,但长期面临热电优值低的挑战,限制了其应用发展。

🚀 项目简介:朱道本/狄重安研究团队联合其他课题组,提出并构建了聚合物多周期异质结(PMHJ)热电材料,具有周期有序的纳米结构,显著降低热导率。

💡 创新成果:PMHJ薄膜在降低热导率的同时,展现出优异的电输运性质,热电优值达到1.28,实现高性能塑料基热电材料的突破。

🔋 应用前景:新型PMHJ热电材料有望满足物联网与可穿戴电子对贴附式能源的需求,推动塑料基热电材料步入ZT>1.0时代。

🌟 研究意义:该研究打破了高性能聚合物热电材料不依赖热输运调控的认知局限,为塑料基热电材料领域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IT之家 7 月 26 日消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于 7 月 24 日发布新闻稿,宣布我国科学家在高性能有机热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项目背景

上世纪 70 年代,掺杂聚乙炔的科学发现颠覆了“塑料不能导电”的传统认知,掀起了光电分子材料的研究热潮,孕育了有机发光二极管电子产业,催生了有机光伏和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等前沿研究方向,同时带动了有机热电领域的起步。

其中,聚合物体系的热电研究不但可以深化甚至改变人们对软物质体系热电转换机制的认知,还有望满足物联网与可穿戴电子对贴附式能源的迫切需求,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但是,相对于已有的热电材料体系,聚合物热电材料长期面临热电优值(ZT)低的瓶颈,无法满足温差发电与固态制冷应用的核心指标需求,直接制约了领域的快速发展。

项目简介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朱道本 / 狄重安研究团队与张德清课题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立东课题组及国内外其他六个研究团队合作,提出并构建了聚合物多周期异质结(PMHJ)热电材料。

该类型分子组装体具有周期有序的纳米结构,其中两种聚合物厚度均小于 10 纳米,相邻界面约为 2 个分子层且具有体相异质特征。

研究团队利用 PDPPSe-12 和 PBTTT 两种聚合物,结合分子交联方法,构筑了具有不同结构特征的 PMHJ 薄膜,揭示了其热导率的尺寸效应和界面漫反射效应。

PMHJ 结构的设计思想与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表征结果

研究发现,当每种聚合物的厚度接近共轭骨架的“声子”平均自由程时,界面散射明显增强,薄膜的晶格热导率降低 70% 以上,达到 0.1 W m-1 K-1。

溶液涂层大面积 PMHJ 薄膜和柔性发电

PMHJ 薄膜的重建界面

此外,掺杂态(6,4,4)PMHJ 薄膜展现出优异的电输运性质,功率因子高达 628 μW m-1 K-2,368 K 下的热电优值为 1.28,达到商品化材料的室温区热电性能水平,带动塑料基热电材料步入 ZT>1.0 时代。

项目意义

上述研究打破了现有高性能聚合物热电材料不依赖热输运调控的认知局限,为塑料基热电材料领域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IT之家附上参考地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有机热电材料 聚合物多周期异质结 热电优值 科技创新 新路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