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2024年07月23日
一战成“王”,青山控股转身鏖战新能源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青山控股,这家总部位于浙江温州的世界500强企业,因两年前的“妖镍”事件而声名大噪。作为全球最大的不锈钢制造商和金属镍生产商,青山控股在“妖镍”事件中成功化解危机,并开始布局新能源领域。其旗下子公司瑞浦兰钧于去年12月登陆港交所,成为港股市值最高的锂电池厂商。然而,瑞浦兰钧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青山控股正在为其输血。未来,青山控股能否在新能源领域取得成功,将是一场新的考验。

🎯 **“妖镍”事件:青山控股的成名之战** 青山控股因其在金属镍市场的空头仓位,在2022年3月的“妖镍”事件中成为焦点。伦敦金属交易所取消了当天的交易,避免了青山控股巨额亏损。这场事件让青山控股一战成名,也展现了其在金属镍市场的影响力。 青山控股之所以做空金属镍,是为了避免镍价贬值,进行套期保值。然而,俄乌局势的动荡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导致镍价大幅上涨,给青山控股带来了巨大压力。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拉闸”操作,让青山控股得以喘息,并最终化解了危机。 这场事件也引发了人们对伦敦金属交易所操作的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青山控股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和灵活的应对策略,成功地度过了这场危机。

🚀 **进军新能源:青山控股的第三个阶段** 青山控股进军新能源领域,是其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其成立了瑞浦兰钧,布局从矿产资源开采到电池应用的全产业链。瑞浦兰钧发展迅速,于去年12月登陆港交所,成为港股市值最高的锂电池厂商。 瑞浦兰钧采用低价换市场策略,以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销售电池产品,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然而,低价竞争也导致了瑞浦兰钧毛利率极低,甚至连年亏损。 青山控股为瑞浦兰钧输血,帮助其快速发展。但长期依赖输血并非长久之计,瑞浦兰钧需要提高盈利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 **新能源战役:青山控股的下一个挑战** 青山控股在新能源领域面临着巨大挑战。其子公司瑞浦兰钧在营收和利润方面都落后于竞争对手,需要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 瑞浦兰钧的低价策略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优势将逐渐减弱。随着电池原材料价格下跌,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降价出货,瑞浦兰钧的优势将被削弱。 青山控股需要找到新的增长点,才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成功。其强大的实力和丰富的经验,将成为其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优势。

🌟 **青山控股的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青山控股从“妖镍”事件中脱颖而出,并成功进军新能源领域。然而,其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才刚刚开始,未来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青山控股需要不断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才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功。其在金属镍领域的优势,以及其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实力,将成为其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优势。 青山控股的未来充满机遇和挑战,其能否在新能源领域取得成功,值得期待。

日前,美国对冲基金埃利奥特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再次“开战”,要求法院重新判决,两年前交易所取消交易的行为是非法的。

华尔街资本明确要求,要推翻这一判决,并且称交易所的做法,为该基金造成了超过4.5亿美元的损失。

这也意味着,两年前爆发的“妖镍”事件,至今仍未彻底结束。

而作为整场事件的主角——青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青山控股”),也正是由于这场逼空大战,正式走到了聚光灯下。

让外界惊讶的是,这家总部坐落于浙江温州的世界500强企业,一直游离于资本市场之外,相当低调,以至于很多人都没听说过。

去年12月中旬,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瑞浦兰钧”)登陆港交所,上市首日报收18.78港元/股,总市值达427亿港元,一跃成为当时港股市值最高的锂电池厂商。

有意思的是,瑞浦兰钧正是青山控股布局的第二曲线,开辟新能源业务的核心“载体”

在大宗商品世界里,青山控股被誉为“世界镍王”,是全球最大的不锈钢制造商和金属镍生产商。

虽然实力非凡,但在过去多年,青山控股却并未上市,相当低调,如果没有震动全球市场的“妖镍”事件,青山控股可能并不会走到媒体的聚光灯下。

瑞浦兰钧是“青山系”的第一个IPO,虽然看似已成功上市,但事实上,大多数时间都处于亏损状态,是青山控股一直在为其输血。

对于这家世界级企业来说,两年前的多空大战的确打赢了,但下一场战事的大幕,才刚刚开启。

“隐形”王者浮出水面

观察青山控股,绕不开两年前的“妖镍”事件,因此有必要先回顾下这场多空大战。在2022年3月以前,或许很多人并未听说过青山控股。

当年3月7日,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金属镍价格突然异动,从大约3万美元的价格开始猛涨,在一天之内价格突破5万美元/吨,暴涨超过70%,刷新历史高点。

就在资本市场尚未明白缘由之际,第二天,暴涨行情再次上演,金属镍价格持续上攻。

要知道,期货交易配有杠杆,一旦亏损将会放大数倍。价格上扬的背后,“空头”们的情绪逐渐降至冰点。

而纵观整个金属镍市场,青山控股就是响当当的“空头”,作为“全球镍王”,彼时青山控股持有约20万吨的金属镍仓位

价格突然暴涨,青山控股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应对。恰在此时,众多资金一拥而入,试图联合绞杀青山控股。

在短短两天时间内,金属镍价格一路狂飙至10万美元/吨,涨幅超过240%,这明显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存在人为逼仓的可能。

众所周知,脱离基本面的价格疯涨,就是纯粹的资金量的厮杀。换句话说,“拼的就是谁的钱多。”

当金属镍价格站上10万美元的关口时,对于青山控股来说,无异于走到了悬崖边上,面临着自成立以来的最大危机

按伦敦金属交易所12.5%的保证金计算,持有20万吨仓位,如果价格是在8万美元,青山控股需要160亿美元,缴纳20亿美元保证金。如果被强制平仓,那么亏损20亿美元出局。而如果选择延期,最终一旦被强制平仓,如果做空成本是2万美元/吨,那么最多将亏损120亿美元

以2022年3月的汇率计算,折合人民币接近1000亿元,这个金额足以震撼全球资本市场。

如今回头看,事件脉络已经非常清晰,在这一场“多空大战”中,多头赌的就是青山控股没有足够的镍现货。

更凶险的是,青山控股生产的金属镍产品与伦敦金属交易所规定的交割物,并非完全一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当然,如果是以前,青山控股也能选择从俄罗斯购买,来填上这个“窟窿”,但问题是,当年2月24日,俄乌局势急剧恶化,随后俄罗斯的电解镍就被取消了交割资格。

按照期货市场规律,一般都不会持仓到最后交割环节,基本都会在交割月前找对手盘平仓。此时的青山控股,如果不出意外,仿佛是一场注定会失败的战争

但现实在此刻却拐了一个弯,“如果不出意外,还是出意外了!”

取消交易,埋下争端伏笔

一家企业的文化和风格,往往会受创始人的极大影响。

青山控股的低调风格,一如它的创始人项光达一样,这位温州籍商人,常年稳坐温州首富宝座,但并不被外界熟知,一直游离于媒体之外,被外界视为中国最神秘的顶级富豪之一

回头看这场惊心动魄的多空厮杀和博弈,才能看懂青山控股的真正实力。

先来看一个问题,青山控股为何要做空金属镍?底层逻辑是什么?

青山控股的主营业务是不锈钢和金属镍,已形成超1000万吨不锈钢粗钢产能,以及30万吨镍当量镍铁产能,占全球金属镍产能超过20%。

为避免金属镍贬值,青山控股需要在期货市场上卖出镍货,进行套期保值。这是一箭双雕的事,既能避免卖不掉,又能确定出售价格。只要价格不上涨,青山控股的操作几乎稳赚不赔。

但现实是“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

俄乌局势动荡后,西方开始制裁俄罗斯,关键是俄罗斯又是全球重要的镍供应产地,这导致俄镍无法正常进入市场,在供给减少情况下,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再者,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日益火爆,金属镍成为疯抢的对象,要知道,金属镍是三元锂电池的主要材料之一,可有效提高材料的整体活性。

综合因素叠加,金属镍市场供不应求,为涨价制造了良机,也让国际资本捕捉到了时机。但涨价对于青山控股来说,却是相当大的打击。

面对国际资本的阻击,青山控股也进行了反击。结果便是当年3月8日晚间,伦敦金属交易所紧急修改规则,取消当天凌晨0点后的交易,上涨是无效的,并且,还把原定于次日的现货镍合约都推迟了交割。

这便是前文开头看到的,美国华尔街资本要求法院重新判决的由来。

正是由于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操作,青山控股得以避免巨亏上百亿美元。而就在短暂的停止交易之际,青山控股却换到了镍货。至此,“妖镍”事件才得以结束。

在这件事之后,外界也在猜测伦敦金属交易所为何能“拉闸”取消交易。当然,我们关注的重点是,从此时开始,青山控股的确是一战成名了。

新“战争”已打响

在三十多年时间里,青山控股走过了三个阶段,在成立初期,项光达等创立浙江丰实集团,开始走上钢铁创业之路,成为中国第一家民营钢铁企业。并于1998年成立了浙江青山特钢,在国家基建热潮下飞速发展。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青山控股送来了泼天财富,青山控股豪掷重金,抄底世界最大的镍矿出口国印尼4.7万公顷红土镍矿,随后,在印度、津巴布韦等疯狂买矿,逐渐坐上“镍王”宝座。

2023年,全球矿山镍产量为270万吨,而青山控股金属镍产量高达60万吨,占全球镍产量约22%。

对于青山控股来说,进入金属镍领域似乎是必然结果。中国是钢铁大国,而不锈钢有50%以上是金属镍。

但尴尬的是,中国近八成的金属镍需要进口,国外矿主掌握着定价权,国内企业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中国第一家民营钢铁企业,青山控股不得不进入金属镍领域。

当然,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外资对青山控股的阻扰一直如影随形,前文所述的“妖镍”事件只是其一。但整体来看,过去三十多年,青山控股的发展比较成功

不过,如今却又面临着一场新的战争。这也是青山控股的第三个阶段——进军新能源领域,要做储能锂电池。

2017年10月,青山控股成立瑞浦兰钧的前身瑞普能源,其大股东永青科技集团的实控人为项光达,此举意图很明显,青山控股要建立从矿产资源开采,再到电池应用的全产业链。

值得一提的是,青山控股不仅为瑞浦兰钧供应电解液等产品,同时,瑞浦兰钧也向青山控股出售电池产品,青山控股又是其第一大客户。

瑞浦兰钧成立后,主营锂离子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两大业务。在青山控股支持下,瑞浦兰钧发展迅速,2019年4月,已实现锂离子电池产品的批量交付。

就经营业绩来看,2019年至2021年间营业收入,复合年增长率超过200%,远超锂电池行业平均增速。2023年,营收达到137.49亿元。从增速上看的确发展迅速。

去年12月中旬,瑞浦兰钧登陆港交所,上市后一跃成为当时港股市值最高的锂电池厂商。

想打赢并不容易

如果把上市看成企业发展的阶段性成功,那么瑞浦兰钧从成立到上市仅用了六年多时间,这无疑是成功的。

但与此同时,并不意味着没有危机。事实上,瑞浦兰钧亦或青山控股要想打赢这场新能源的战争,却并不容易。

从数据上看,与对手们相比,瑞浦兰钧在营业收入上处于垫底,在利润上仅高于国轩高科,但均低于其他友商,相对缺乏竞争力

对比并不难发现,其实,瑞浦兰钧打法更像是以低价换市场

来看一组对比,2022年,锂电龙头“宁王”生产的动力电池和储能产品,售价分别为0.98元/Wh、0.96元/Wh。

而在同时期,瑞浦兰钧的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产品,售价分别为0.76元/Wh、0.80元/Wh。

也就是说,动力电池价格下降了22.45%,储能电池产品价格下降了16.67%。

降价的确可以提高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2019年,瑞浦兰钧电池产品销量为0.22GWh,随后几年,都保持了近三倍的复合增长率。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数据,按锂离子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各项指标装机量对比来看,瑞浦兰钧都名列中国市场前五名。

然而,这并非是一件好事。要知道,低价竞争往往意味着要压缩自身利润空间,会造成极低的毛利率,甚至会连年亏损。

根据2023年业绩报告,去年瑞浦兰钧的销售成本高达97.9%,毛利收入仅为2.93亿元,毛利率仅为2.1%。其中,储能电池产品毛利率为4.7%,动力电池产品的毛利率更低,仅为3.1%。远低于竞争对手们。

就经营数据来看,过去三年间,瑞浦兰钧都处于烧钱扩张状态,据媒体公开报道,三年多时间累计亏损超过15亿元,背后是青山控股在为其输血。

但依靠输血烧钱又能烧多久呢?如果没有自我造血的能力,无法实现盈利,迟早会被市场淘汰,这是毫无疑问的结局。

更何况,电池原材料下跌,越来越的厂商开始降价出货,当低价成为常态后,瑞浦兰钧的优势也会被抹平。

过往打法失灵,等待瑞浦兰钧的将是真正的市场考验,对于青山控股来说,未来在新能源领域竞争只会更加激烈,这场中场战事才刚刚开打。

当然,我们也期待,凭借在不锈钢和金属镍领域的霸主地位,以及过去三十多年形成的经营智慧和核心竞争力,青山控股有能力打赢这场新的战争,为市场带来更优质的产品!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亿欧网”,作者:王圆磊,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青山控股 新能源 锂电池 瑞浦兰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