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商圈忙碌一角,遍地是打包好的服饰。南方周末记者高伊琛摄
《又一家网红店跑路,流量“金字塔”正在压垮批发市场》这篇报道在采访时,我最先接触的是网红店的供货商们。他们大多是90后,拿着几万元开了批发档口,入行时间在2021年前后,有着强烈的维权意愿。更早入局的供货商,有些在内卷中退场,有些则变得麻木。
稿件发出后,供货商读者们在评论区留言,有人手里唯一的大客户倒闭,双方协商八折结款,不过自己也干不下去了;有人遇到过大大小小的跑路问题,虽然知道不签合同延期结款风险大,但不这样做就没生意,每天都在矛盾、焦虑。
有读者提到,供货商难,“控制”他们的网店同样难做,美工工资、研发工资、运营工资、仓库发货成本、流量费用、软件费用等,都是很重的成本,“自插一刀,别人就自插两刀,你要跟进就要再加一刀,你要是不跟进就是等死,跟进了还可能赢”。
很多网店在竞争中倒下了。我关注已久的网店近期也选择离场,没有细说原因,只感叹了一句:原创女装真的是一条辛苦的道路。选题结束后,我还不时会刷到网店的闭店通知,有店主在声明中说,他们近期遭受大量不公平订单处理,例如订单签收超1个月自动退货退款、衣物穿破洞退货秒退款、仅退款0元购等,给品牌经营造成了阻碍,故而选择关店。
看到这些闭店通知的时候,我心情很复杂。作为报道者,我能够明显感受到,这条赛道每个环节都在激烈争夺流量,供货商在内卷,网店在比拼,电商平台之间也在竞争,制定对消费者更有利的规则,“七天无理由退货”“仅退款”“比价系统”都是如此。在网店与供货商视角中,这些是“不公平”“不平等”的政策,挤压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作为消费者,这段时间,我买衣服的频率和件数都大大增加。一部分是在操作选题时买的,在类似“少女凯拉”这样的店铺,它们性价比高,选择也多,看起来很划算。还有一部分,是在网店闭店通知发布后买的,它们都是原创款式,清仓打折,价格低廉,这时候下单,有点“囤货”的意思。
但这绝非一端让利,一端受益。有供货商受访者就提到,他们的利润被压缩,就只能在一些环节减少成本投入。也有读者在评论区提醒:电商平台拼价格抢流量,还有任意退货,这样无底线的内卷最后都变成“回旋镖”,伤到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