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自由石头,(https://xueqiu.com/1303180295/297774244)

这次中国平安计划发行的35亿美元于2029年到期的可转换债券,票面利率是0.875%,远远低于美元国债利率,转股价为43.71港元,比H股2024年7月15日在港股收盘价每股36.05港元溢价约21.25%。
昨日午盘,中国平安还发了公告,拟注销在2021年8月27日至2022年8月26日回购的A股股份1.03亿股,可见中国平安十分重视股东和投资者权益。
可转债兼具债和股双重特性。在现在美元债利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发行可转债是一种廉价划算的融资选择。不只是中国平安,很多上市公司也选择发行可转债进行融资。5月21日,京东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公司宣布拟发售本金总额15亿美元的2029年到期可换股优先票据。5月23日,阿里巴巴就发行可转换优先票据发布定价公告,将发行45亿美元、于2031年到期的可转换优先票据......
瑞银的报告显示对平安发可转债并不意外:鉴于美国利率高企和股市波动,中国企业今年发行可转换债券热潮并不完全令人意外,中国企业加快了可转换债券的销售步伐,中国平安发行可转换债券不应让市场感到完全意外。
从上市公司角度来说,发行可转债比发行普通债权承担的利息和还债压力更小。短期看,公司只需要支付较少的利息,股东权益也不会稀释;拉长时间看,公司融资的钱也有利于推动公司战略落地。尽管存在转股的可能,但换来了公司更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总体来说,发债这件事是中性的,底层逻辑还是要回到公司业务上,那么中国平安融资用来做什么?
如果按照目前常规发展速度,中国平安及其主要金融子公司是不缺钱的。首先中国平安的核心偿付率和综合偿付率都高于监管要求,平安人寿今年一季度末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率是119%,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是206%,其他金融子公司各项偿付能力和流动性指标也都高于监管要求。
$中国平安(SH601318)$ 公告称,发行债券所得款项净额用于满足未来以金融为核心的业务发展需求,用于补充集团的资本需求;支持集团医疗、养老新战略发展的业务需求;同时用作一般公司用途。
自2018年以来,中国平安主动发起寿险改革,渠道和产品两手抓,打造一支高质量、高产出、高学历的代理人队伍,提升代理人产出,同时推进“保险+服务”差异化产品策略,开发了保险+健康管理、保险+养老、保险+医疗等产品。经过数年改革,去年中国平安的新业务价值恢复强劲增长,2023年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310.8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36.2%,标志着中国平安已完成寿险改革。
2024年上半年,平安人寿、平安养老和平安健康分别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007.84亿元、106.53亿元和94.34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4.1%、5.1%、-4.2%和13.0%,人寿和健康险保持良好增长,增速在上市可比同行中位居前列。二季度,上市险企主动压降银保趸缴业务,个险渠道转型将继续支撑新单结构改善,预计中国平安的人均产能延续提升趋势。同时,由于结算预定利率下调、报行合一、险企主动调整期限结构下,平安寿险新业务价值率也有望继续提升,推动新业务价值保持增长。
华泰非银报告指出,即便考虑到今年第二季度的NBV高基数压力,平安集团仍有可能在今年上半年取得NBV正增长,预计2024年NBV增长11%。
如今,$中国平安(02318)$ 不仅完成了寿险改革,还验证了“保险+服务”模式可行性。现在腾出更多精力,通过低成本融资,聚焦发力“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凡是大战略、大行动,必然需要广积粮,高筑墙。只有提前准备好与发展速度匹配的资金,才能加速推动战略落地,打破常规发展模式,突破常规发展速度。
现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深,医疗养老产业将迎来发展关键窗口期。养老医疗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根据预测,2035年前后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到本世纪中叶将达到约5亿。医疗、养老都是典型的慢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只有储备足够低成本的资金,加码投入,才能加快构建起护城河,尽快建立医疗养老核心竞争力,及时把握发展机遇。
国泰君安发布研究报告称,可转债发行有利于深化中国平安“综合金融+医疗养老”的服务体系,从而推动核心指标的可持续增长。如本次融资顺利实施,将有利于公司持续推进服务体系的搭建,更好服务于客户的医疗养老和综合金融的需求。当前客户保险认知大幅提升,平安坚持通过差异化的“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客户体验,推动核心指标的可持续增长。尽管短期可能将受可转债转股预期的影响,股价可能面临波动,但业务增长的韧性将有助于长期估值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