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2024年07月17日
跨省通勤的人,变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五年来,高铁网络日益完善,跨省通勤规模不断扩大。上海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吸引了大量周边城市人群跨省通勤,尤其是昆山等地居民。跨省通勤者主要集中在上海郊区,虹桥商务区等商务中心也成为热门选择。长三角一体化促进了区域协同发展,也为跨省通勤提供了便利条件,如异地就医结算、职业资格互认等。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将进一步深化,跨省通勤将更加便捷,长三角将逐步融合成一座城市。

🏘️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五年来,高铁网络日益完善,跨省通勤规模不断扩大。上海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吸引了大量周边城市人群跨省通勤,尤其是昆山等地居民。2018年-2023年,上海与周边近沪城市之间的通勤规模总量由10.3万人上升至15.5万人以上,增长超过60%。

🏢 跨省通勤者主要集中在上海郊区。自2018年开始,近六成流入上海跨省通勤的人,都选在上海郊区。其中2019年、2022年流入上海郊区的人基本是去到中心城区上班的1.7倍。

🚄 长三角一体化促进了区域协同发展,也为跨省通勤提供了便利条件。如异地就医结算、职业资格互认等。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2024年二季度发布3项创新成果,包含异地就医结算免备案、社会保障卡和医保电子凭证一卡通等方面的综合业务、公共数据资源共享机制、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互认机制。

🚀 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将进一步深化,跨省通勤将更加便捷,长三角将逐步融合成一座城市。随着高铁网络的完善,通勤时间将进一步缩短,企业与企业之间发展越来越紧密,更多人、更多企业将加入到跨省通勤的行列中。

🚇 上海与周边城市之间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如上海11号线与苏州地铁连通,昆山城市航站楼升级,为跨省通勤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出行方式。

🏙️ 虹桥商务区、松江的G60科创走廊等商务中心,吸引了大量跨省通勤者。

📈 跨省通勤人数的增长,反映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也预示着未来长三角将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 跨省通勤人群的增加,也促进了长三角区域的人才流动,为长三角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 跨省通勤的便捷化,也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生活方式的融合,促进了长三角居民的交流互动。

🏙️ 长三角一体化,将为跨省通勤者带来更多便利和机遇,也为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每次我从南京、杭州来上海,从虹桥站坐地铁2号线直接就到陆家嘴公司门口了。”

其实这些年来上海跨省通勤的情况一直都有,尤其是伴随长三角一体化,前段时间我们就写过关于长三角又开始悄悄布局的文章。

从14个城市负责人涌入上海考察制定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规划,到最近讨论度空间高涨的。

从上海出发跨越三省一市,8小时串联起江浙沪皖的长三角高铁“四号线”,这不,6月15日才开通,首日车票提前半月前就被抢光了。

那么各位知道么,自2018年提出将长三角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至此已经历5年时间。

我们见证了从回家两个小时汽车到如今高铁的半小时。

截至2023年底,长三角铁路拥有25条高铁,铁路营业里程超14000公里,成为全国高铁网络最发达完善的区域之一。

也看到了大量长三角合作项目的崛起。

在上海,“全长三角造”的机器人每12分钟下线一台;

在江苏,2023年牵头实施8个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项目;

在浙江,2023年与沪苏皖技术交易16928项、金额941.56亿元……

据《2023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显示,2018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幅达11.17%。

而除了这些宏观数据让我们感到欣喜之外,另一个更细微更日常的角度,就是在如此高铁的链接下,在如此长三角重度合作的企业中,关于上海跨省通勤人群的情况。

我们参照了历年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该报告主要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智慧足迹数据负责编制,而从这些报告中,数字背后,其实这些年来上海跨省通勤的人,也开始变了。

01

首先让我们简单明确下,什么才算严格意义上的“跨省通勤”。

你说我从苏州到上海玩几天,然后再从上海回家算么,朋友这叫旅游当然不是通勤。

来源:上海规划资源

而今天我们所说的跨省通勤,也就是指每个工作日当天跨越地级市行政边界往返居住地与工作地的行为,必须包含“居住地”与“工作地”两个概念。

于是我们再来看,整体的跨省通勤趋势就非常清晰了。

整理自:上海规划资源

整个2018年-2023年,5年来上海与周边近沪城市之间的通勤规模总量由10.3万人上升至15.5万人以上,增长超过60%。

各位可别觉得这个人数少。

有过跨省经历的朋友或许知道,抛去动辄1、2个小时的高铁动车暂且不提,但更多时候真实的情况是,有时候高铁也就半小时。

来源:小红书

结果算上往返公司、家庭两头的距离,直接干到1个多小时了。

由此可见,这15.5万人的跨省规模,以及60%的增长率确实已经来之不易。

甚至仔细来看这几年流入上海通勤与流出上海的情况。

这里我们以南通、苏州、嘉兴、无锡等地级市到上海市域跨城通勤统计为流入人数,反之为流出。

还有惊喜,那就是虽然二者都有所增加,但对比来看就会发现,这些年周边城市流入上海通勤的人数约1万人,而从上海流出的人数仅在5000人左右。

整理自:历年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报

流入大概是流出人数的2倍。

即使从增长趋势来看,在2023年,据统计流入上海市域的通勤规模增长也约为50%,而流出上海市域的通勤规模增长大概仅30%。

甚至这样的趋势还在逐年增加。

整理自:历年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报

尤其是2022年,从原来每年仅1%-2%的增长率,狂飙到45.9%。

换句话说,虽然都是都市圈都是同城化,但上海对于近沪城市朋友们的通勤吸引力还是更大。

那么都是哪些人更喜欢来上海跨省通勤呢?

原本我以为会是安徽,有一次公司聚餐一桌上十个人里能有5个都来自安徽。

但是今天我们说的可是跨省通勤,从上海站到合肥南站高铁动车就得3个小时,如果这是通勤时间也太极致了。

于是天生就与上海接壤的苏州、嘉兴,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不过也有明显差距。

无论是2018年还是2023年,苏州人来上海跨省通勤的比例均在80%以上。最夸张的2019年占比93.2%,而排第二名的嘉兴仅有少得可怜的6.6%,妥妥的碾压级别。

整理自:上海规划资源

而这里面近七成的人都是昆山贡献的。

2023年昆山市、太仓市和苏州城区通勤规模分别占苏州市与上海市域跨城通勤总量的69.0%、23.2%和4.3%。

实在也是因为在来上海跨省通勤这件事上,昆山太过得天独厚。

毕竟通勤距离上,昆山到上海高铁最近也就约20分钟,更别提还有11号线的加持。

此外,在出行方式上,最近我就有位苏州朋友来上海上班,他告诉我“在上海,我不用买票就能坐高铁回苏州”。

直接刷手机二维码上车就行,宛如地铁般丝滑。

甚至还有一列车厢专门预留一排空位给跨城市民乘坐,这不比陆家嘴上班回松江都近。

02

那么这些涌入上海跨省办公的人,他们又在相中上海哪里呢?

是被嘉里中心、苹果静安店大量商业包裹的静安寺商圈,还是坐拥三件套纵享一线滨江的陆家嘴国际金融中心。

恰恰相反,其实自2018年开始,近六成流入上海跨省通勤的人,都选在上海郊区。

整理自:历年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报,仅供参考

其中2019年、2022年流入上海郊区的人基本是去到中心城区上班的1.7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些年来郊区跨省通勤的人多,但是离开郊区,去周边城市上班的人比例也在增加。

整理自:2023年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报

甚至相比中心城区,占比基本能在80%以上。

由此可见,无论是上海郊区对周边城市的吸引,还是反过来周边城市也在进一步吸纳上海人群。

都足以说明,上海与周边环沪城市的联动正在越发紧密,尤其是处于上海交界处的嘉定新城、青浦新城、松江新城。

从2018年-2023年,上海五大新城流入流出通勤总量从1.3万人上升至3万余人,而临界的嘉定、青浦、松江这三个新城,占五大新城通勤总量的99%。

其中嘉定新城、青浦新城稍微领先,与近沪地区间的通勤总量均超过1.4万人,而松江新城则超过3000人。

来源:上海规划资源

但要说最猛的还是青浦新城,不仅通勤者总量在2022年首次超过了嘉定新城,对比2018年,2023年与近沪地区间的通勤总量也增长170%。

而除此之外,我们说对于跨省打工人,其实还有一个更关键更精细化的维度——与产业相关的核心商务区。

先来看看上海已经比较成熟的几个商务区。

来源:上海规划资源,单位人

这些年来作为上海集航空、客运、铁路、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超级枢纽。

虹桥商务区,成为众多跨省通勤人眼里的香饽饽。

整个虹桥枢纽总客流量累计近9亿人次,其中2023年客流规模大幅上升,为4.07亿人次,同比增长1.6倍。

如此庞大的客流再叠加商务区的势能,如今已累计引进总部类企业和机构超500家。

来源:上海虹桥

其中“中欧班列-上海号”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始发,直接间接服务长三角地区进出口企业2000余家。

也难怪能得到跨省打工人的青睐。

而除了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型商务区外,还有一些科创中心同样不容小觑。

就好比松江的G60科创走廊。

来源:央视新闻

G60本就是上海到昆明的一条国家级高速公路,如今伴随长三角一体化已带动沪江浙皖沿线9个城市的16个产业联盟、12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

而对于这些城市间跨省通勤的人,早在2020年就在松江区和合肥、宁波等地联合推出了“跨省通办”服务,针对企业和市民。

如办理提取公积金归还贷款本息、跨省就医的门诊费直接刷医保卡、提供证照代发等120项通办服务。

让真正愿意来上海跨省通勤的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如同在自己家乡的方便与便捷。

03

甚至,这样的人性化还在不断加码。

比如我最近才刷到的,就在6月29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2024年二季度又发布3项创新成果。

包含以下3个方面:

第一,以就医方面实现异地就医结算免备案、社会保障卡和医保电子凭证一卡通等方面的综合业务。

第二,以信用、交通、环保等领域公共数据资源的共享机制。

这里我们可以重点说下第三点,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互认机制。

要知道以前无论是企业老板想要申请营业执照,还是对于打工人来说,类似二级建造师、初级注册安全工程师这样的证书资质。

大都需要先回到老家办理申请或者换证,一来二去路途遥远不说,入职时间也很可能被耽搁。

而现在,同样只需通过长三角“一网通办”综合受理窗口,就能快速实现跨省办理。

截至目前,两区一县共400余名二级建造师实现了跨省域职业资格互认,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跨省域异地执业和工作限制,被快速打通。

不仅如此,各位还记得我们之前聊过的机场航站楼么。

每次说到新建机场苏州都是被最先吐槽的那个,但没想到它却另辟蹊径为自己在本地打造了一个上海机场苏州城市航站楼。

该航站楼2023年5月才正式运营,而现在过去也就才1年。

好家伙,已经投用了13年的上海机场昆山城市航站楼,自2024年7月10日起不仅恢复了值机及行李托运业务,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全面升级。

各位可以想象下,当你在昆山买了到上海虹桥或者浦东机场的票,在昆山完成行值机、行李托运后,乘坐接驳车到达机场,无需去柜台再次确认,通过专属快速通道登机即可。

这哪里是来上海跨省通勤,未来来上海跨国通勤也一切皆有可能。

04

写到这里我的手机收到了一张照片:

这是在去年5月上海开通11号线与苏州地铁连通时拍的

而开通之后约两个月,花桥站日均进出站客流较开通前上涨约6成,其中工作日客流增长43%,升至日均3.86万人次。

包括今年3月,11号线也曾以105.6万人次,再次创下客流纪录新高。

“我住花桥看起来距离是远,但想想我还有个同事住宝山,每天到公司也要1个小时20分钟,自己也不差么。”

这是来自每天从花桥通勤到市区强哥的一句话。

我们说跨省通勤本身一定是劳累,但是当高铁将通勤时间越发缩短,当企业与企业之间发展越来越紧密。

就会有更多人,更多企业,主动加入到这场跨省通勤中去。

而那个时候,长三角变成一座城,真就不是简单说说而已。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长三角一体化 跨省通勤 高铁 上海 昆山 虹桥商务区 G60科创走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