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满仓冲冲冲冲,(https://xueqiu.com/6928702984/297527907)
趁着$云顶新耀-B(01952)$ 今天发布伊曲莫德的顶线数据,想和大家聊一聊我对云顶下半年的几个期待。
首先就是半年报,能不能超预期。这基本取决于耐赋康卖的怎么样。
关于商业化我想说的第一点是,任何一款新药商业化初期的数字既重要又不重要。重要是因为大家都有预期,一旦不及预期很可能造成短时间的大跌;不重要是因为,药物放量需要时间,是一个爬坡过程,这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没有预期不行,预期太高也不现实。。
虽然上半年云顶新耀的发声很少,除了一些核心的药物临床进展、数据展示,基本没有什么增量信息给到外界,罗总好像也很少露面。但有时候没有消息,也是好消息,说明大家都在埋头苦干。
结合药效及我所收集到的市场信息来看,对于耐赋康的商业化不必担心,甚至极有可能超出我的预期,原因大概是以下这么几点:
1、首先是一个佐证,月初我看到球友说销售团队在稳步招募中。假设说销售不及预期,公司大概率会加速这个过程,用“人海”术推广,但云顶没有这么做,说明公司是有底气的。
这种不激进、老成的做法,在现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是一个明智之选。对比隔壁荣昌,两个药上市建立了600人的团队,投入太大,收入暂时没跟上,结果现在被骂惨了、跌惨了。。
2、云顶的市场推广还可以,口碑在积累。从小红书上看,虽然没那么完美但真实有效,而且一些关键医生,应该是也挺认可耐赋康的。这里,贴一段云顶销售总监的采访文字:
“一个科会,你讲了30分钟,医生讨论5分钟就结束了,说明他对你的内容不感兴趣,他可能没听。我们的科会医生讨论时间都很长,经常能提十来个问题,讨论二三十分钟。”他提到,本周一他在一家国内顶级医院,和代表一起去讲科会,代表讲了20分钟,医生讨论了40分钟,这是对耐赋康临床价值以及云顶新耀代表专业性的肯定。
3、还有就是大家都知道,耐赋康在国内正式上市之前,已经有2万多名患者预约,只要好好做转化,哪怕只拿下1/4,那也是5000多名患者。按现在补贴后的价格,一人一疗程按8万算,这就达到之前的指引4个亿了。更何况,云顶的市场推广也在同步进行。所以我对上半年的表现还是挺有信心的,希望财报数据能印证我的逻辑。4、在加上依嘉,已经被验证过的产品,整体上我觉得云顶上半年稳得一批,下半年就期待顺利进入医保,年底售团队整建制到位,然后加速耐赋康爬坡的速度!
其次就是伊曲莫德这一催化剂,做不能尽早释放。这取决于云顶的市场节奏。就像前几天我说的,很多人觉得搞BD不如自研的,但谁也不能否认这是门纯纯的技术活。该说不说,云顶的眼光确实独到,不管是耐赋康还是伊曲莫德,都是在大厂涌入之前就引进了(7月8日礼来溢价收购Morphic,它的核心管线就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小分子α4β7整合素抑制剂;还有今年近两年大热的IGA)UC在国内同样是一个很大的适应症,国内2019年大约是50万人;然后现有疗法都有明显的局限性。蓝海,急迫性,基本跟耐赋康的市场路线一样。
伊曲莫德是口服药,不仅使用方便、疗效佳,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特征。去年10月和今年2月先后在美国和欧盟获得新药上市批准;今年5月也在澳门地区获批,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港澳药械通”等利好政策,接下来能在广东大湾区部分医院可及。
现在,公布了亚洲Ⅲ期临床研究维持期取得积极顶线结果,等于吹响了国内上市的号角。按照云顶的规划和执行力,大概在今年申报上市,那么预计明年可以在大陆真正获批。
也就是说,伊曲莫德明年开始的商业化预期将会逐步兑现。届时多款新药上市,虽然涉及不同科室,但有了前面的商业化铺垫和历练,我认为也不构成什么太大的挑战。
最后就是,mRNA今年能不能申报临床。这其实是相对不确定最高的一点。
云顶买断了技术平台,之前预计今年mrna疫苗会申报临床。其实近几年只要重磅药品的商业化顺利,就足够了。因为新技术总是需要资金投入和时间沉淀的。不过,我还是对云顶抱有一点期待,毕竟现在国内整个mrna产业太久没有好消息了。。
以上这三点,其实只要能达到一、二,我就很满足了。
不好的情况可能也存在,但对应现在这个价格,我其实也并不担心,现在的云顶难道比两年前还差吗?不要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