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南海发现了一种与幽灵蛸相近的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拟幽灵蛸”。该物种与幽灵蛸在形态学和基因上存在明显差异,是幽灵蛸目已知的第二个现存物种。拟幽灵蛸生活在水深800至1000米之间,其尾部形态、下角质颚形状、发光器位置等与幽灵蛸均存在明显差异。
🐫 **形态学差异**: 拟幽灵蛸与幽灵蛸在尾部形态、下角质颚形状、发光器位置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例如,拟幽灵蛸的尾部更长,下角质颚的形状也不同,发光器的位置也与幽灵蛸有所区别。
🐧 **基因分析**: 通过基因分析发现,拟幽灵蛸与幽灵蛸在进化树上是两个遗传距离较大的分支,证实了拟幽灵蛸是一个独立的新物种。
🐦 **生活环境**: 拟幽灵蛸生活在水深800至1000米之间,与幽灵蛸的栖息深度相似,都属于深海生物。
🐨 **研究意义**: 拟幽灵蛸的发现为研究幽灵蛸目生物的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深海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 **新物种命名**: 研究人员将该新物种命名为“拟幽灵蛸”,以反映其与幽灵蛸的相似之处和区别。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近期在英文学术期刊《动物分类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对2016年在南海发现的一个与幽灵蛸相近的物种进行了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基因的比较分析明确其与幽灵蛸存在明显差异,确定其为新物种,并将之定名为“拟幽灵蛸”。 在生物分类上,幽灵蛸是幽灵蛸目幽灵蛸科幽灵蛸属动物,也是此前唯一被广泛认可的幽灵蛸目现存物种。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邱大俊介绍,1903年德国海洋生物学家卡尔·楚恩最早在深海发现了幽灵蛸,其常生活在水深600至900米之间,这个深度光线几乎无法到达,水体中氧气含量很低。 2016年9月,中国科学家在海南岛东南海区800至1000米水深采集到一个标本。研究团队将它与幽灵蛸进行形态比对,发现其尾部形态、下角质颚形状、发光器位置等与幽灵蛸均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基因分析,发现它与幽灵蛸在进化树上是两个遗传距离较大的分支,证实采集到的标本是一个新物种,成为幽灵蛸目已知的第二个现存物种。中国科学家在南海发现“吸血鬼乌贼”相近新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