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2024年07月15日
AI加速年代,谁会是降临派?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从2015年的“波黎多各会议”开始,资本涌入、技术突破、大模型兴起,AI进入了加速时代。文章分析了马斯克、佩奇等科技大佬对AI的态度,以及不同阵营对AI发展前景的看法,并指出了行动者象限和普通人象限在AI发展中的角色和影响。

🤔 **AI加速时代的标志性事件**:从2015年“波黎多各会议”开始,资本大量涌入AI领域,技术突破不断,大模型参数量急剧增长,标志着AI进入了加速时代。

🚀 **科技大佬的AI态度**:马斯克、佩奇等科技大佬对AI的态度截然不同,马斯克担忧AI威胁,创立OpenAI进行监控,而佩奇则积极投资AI公司。

👥 **行动者象限与普通人象限**:文章将AI领域的人分为行动者象限和普通人象限,行动者象限掌握着技术和资本,对AI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普通人则处于被动地位。

🤝 **不同阵营的观点**:文章分析了不同阵营对AI发展的看法,包括有益论、数字乌托邦、怀疑论等,并指出这些观点背后的逻辑和代表人物。

🧭 **AI时代的未来**:文章最后提出,AI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行动者们正在加速AI的发展,而普通人只能被动地接受AI带来的变化。

💡 **AI时代的关键人物**:文章重点介绍了马斯克、佩奇、奥特曼、辛顿等AI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对AI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AI伦理与安全**:文章探讨了AI伦理与安全问题,指出AI发展需要兼顾技术进步与人类安全,需要警惕AI可能带来的风险。

🌐 **AI的全球影响**:文章还提到了AI对全球的影响,包括对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带来的改变。

💡 **AI时代的思考**:文章最后呼吁读者思考AI时代的未来,并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如何应对AI带来的挑战,如何确保AI的良性发展等。

2015年1月,某个星期天的下午。未来生命研究所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举行了一场神秘的会议。

当时的天气不算太好,厚厚的云层快要压到头顶。由于会议高度保密,媒体记者被禁止参加,参会者也不许私下公开看法,这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会议结束前,风头正盛的马斯克压轴登场,大手一挥,宣布捐赠1000万美元。

后来,这场会议被称为“波黎多各会议”。参会者都是AI领域的研究者和企业家。他们在讨论“智力爆炸”问题,以及这事对人类的威胁。马斯克捐款,就是为了对抗“邪恶的AI”。

乍一听,有些吓人。

AI加速年代

“波黎多各会议”那一年,没有阿尔法狗,更没有ChatGPT,人工智能还处在寒冬期的末尾。这时候讨论人工智能暴走失控,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不过,事情很快就要出现转机。

这年底,马斯克拉着自己的小伙伴彼得·泰尔,以及还在硅谷YC当总裁的奥特曼,一起创立了OpenAI。

马斯克承诺拿出十亿美元,监控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避免人类浩劫。

可能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我们频繁听到、看到AI,是因为ChatGPT的出现。可以看看谷歌搜索指数:过去1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对AI的关注度都极其平缓。直到ChatGPT的出现,才掀起了新一波讨论。

但和普通人感知不同的是,这波AI浪潮来临,其实要稍早几年。

2015年的会议结束后,开始有大量的资本疯狂涌入人工智能领域。短短5年内,发生在AI公司身上的投资量,几乎翻了6倍多。这其中,风险投资和合并收购激增。

2021年,这个数字达到了顶峰,3374亿美元——这几乎是8年前的20倍。如我们所知的那样,钱来自也流向少数玩家。

在这段时间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迎来了几个里程碑。AlphaGo战胜人类、Transformer诞生、ChatGPT出世……这些事情,都发生在过去10年里。同时,AI领域的专利数量也出现激增。

2012年,辛顿团队的新神经算法AlexNet,夺得了ImageNet图像识别的冠军。

参与这个项目的辛顿学生,一个去了OpenAI,成为ChatGPT背后的那个男人;一个加入谷歌,后来选择隐退。

AlexNet震惊了业界,促使了深度学习的爆发,为这波AI浪潮积蓄了力量。AlexNet仅仅用了4颗英伟达GPU,就实现了84%的准确率。而谷歌达成类似的效果,用了16000颗CPU。

英伟达和它的GPU,自此隆重登上历史舞台。

过去10年,人工智能进入了加速年代,还有一个表现是:各种大模型你追我赶,并实现了极其夸张的参数量。现在的AI大模型,动辄万亿参数已经不稀奇了。

2022年,用于训练Minerva的计算能力,几乎是10年前AlexNet的600万倍。若和1950年香农的“忒修斯”相比,这个数字大概是:600000000000000000000000倍。

下面这张图显示了过去80年里,人工智能训练量的惊人增长。其中,1petaFLOP等于每秒进行1千万亿次的数学运算。如果一台计算机每秒执行1次计算,那么1petaFLOP需要这台计算机不停计算3170万年。‍‍‍‍‍‍‍‍‍‍

普通人象限和行动者象限

2015年,除了“波黎多各会议”,还有两个中年男人吵了一架。

想象一下:两个中年男人,在酒足饭饱后,借着醉意谈天说地。偶然间,他们聊到了AI。一个人说,AI最终会取代人类,另一个人摇头说:坚决不会!

如果你在旁边,可能会觉得无聊——当时蹩脚的Siri比现在还蹩脚,取代人类岂不是天方夜谭?

但这两个无聊的中年男人,一个是马斯克,一个是拉里·佩奇。这两人有一个共同点:手里有亿点钱,而且都比较自负。

那场酒局后,马斯克和佩奇几乎反目成仇,并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马斯克和奥特曼等人创立了OpenAI,并发誓不能让AI掌握在佩奇这样的人手中;佩奇手握谷歌,开启了扫货模式,大举并购大量AI公司。

两个中年人赌气,却共同推高了AI浪潮。这恰如阿西莫夫在《神们自己》中所说:“历史往往就是由这些讨厌而且毫无目的冲突推动的。”

在这波人工智能浪潮中,还随处可见当年“波黎多各会议”参会者的身影。

Skype联合创始人贾安·塔林投资了Anthropic等一众AI公司。哈萨比斯领导的Deepmind团队,被谷歌收购后,搞出来的AlphaGo让人类颜面扫地。后来,又帮助谷歌推出了大模型Gemini……

人工智能发展飞快,讨论人工智能的风险也变得时髦。《名利场》曾报道,一名投资人曾在见完哈萨比斯后说,他应该当场击毙后者,因为这可能是拯救人类的最后机会。

然而,说这话时他刚刚投资了DeepMind。这种危险的诱惑,几乎是这个时代AI发展的一个注脚。

发现没有?号召保卫人类和加速AI发展的,其实是同一批人。虽然马斯克和佩奇反目,但他们做的事情却没有太大差异。

如果像马斯克所说,危险真的在路上,那么谁是降临派,谁是拯救派,真的很难分清。

是的,你会发现,这些人几乎都混杂在一起。尽管有着相互冲突的观点,却着手做着相似的事情。

未来生命研究所的创始人麦克斯·泰格马克,根据每个人对AI的信念,画了一个坐标系。在这张图里,你也可以看看自己属于哪个阵营:

(阴影部分是行动者象限,其余为普通人象限)

早在2017年泰格马克写书时,相信AGI很快到来的人,还几乎没有。但如今,这个阵营里的人越来越多。正是他们的存在,加速了AI的发展。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AGI的到来,人们说还有几百年,或者永远不会到来。但现在,他们说就这几年了。短短两年时间,普通人的认知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这是一项来自metaculus网站的民众投票。数据显示,2022年时人们预测AGI会在2042年实现,而2024年时这个数据提前至2027年)

推动事情变化的人,位于“行动者象限”。这个象限里的人,要么掌握技术,要么掌握资本。他们是AI时代里的关键少数。

从下面这个十分简略的图还可以发现:行动者象限中,掌握资本的人,更倾向于宣扬AGI是好事;而掌握技术的人,往往更多谈论威胁,对技术具有更多的敬畏。

这些分布在对角线上的人,有些曾经在同一阵营。例如技术大佬辛顿,在谷歌待了10年;又如他的学生伊利亚·苏茨克维,曾经是OpenAI的技术负责人。

但后来他们都离开,原因基本一样:在AI安全问题上,和老板冲突了。

这个象限中,还有一些隐藏起来的人。比如重金投资AI的微软和亚马逊,他们的CEO们,都不曾公开表达对AI威胁的看法。苹果则更加低调,既不炫技,也不张扬。

中国的创业者不怎么谈理想、拯救,也不习惯谈论自己的观点,他们更热衷于应用落地和商业变现。

但不管观点如何,他们都成为了颠覆者,都在亲手创造AI加速时代。尽管未来如此不确定,但不妨碍他们的行动。就像我们回过头来看,“波黎多各会议”反而成了先兆。

这符合每一个成功人士的特征——在高度不确定性中追求卓越。而普通人,只能是“颠覆”这个词的被动形式。

方向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注:下文附上行动者象限和普通人象限的简要阐释。当然,这只是一个粗略的划分,例如在普通人象限中,也存在很多科学家和研究者。

行动者:抑或技术狂人

他们不知道未来是好是坏,却迫切地加速世界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许多AI的弄潮儿们,都有投机的成分。因为研究者们发明了聪明的AI,却不知道他们的智慧从何而来。资本家们更管不着这些,迫不及待地推向市场。

2016年,马斯克曾赢了卢德分子奖,他一度以小心谨慎闻名。但去年,他再也按捺不住,加入了这场AGI的竞赛之中。

代表人物:马斯克、奥特曼。

卢德分子:怪物真会吃人

从工业革命以来,卢德分子被精英们认为是愚昧的象征。在这个狂飙的年代里,反抗AI更是不合时宜。不过,当代卢德分子手中的大锤,砸不动计算机,更砸不动AI。

许多人,只是用自己微弱的力量抵抗。他们不是先知先觉者,只是守护自己手中的饭碗。

代表人物:暂无

AI有益论:工具可好可坏

这是一种最主流的观点,也最符合人性——许久以来,人类始终认为技术就是工具,关键在于为我所用。因此,这种观点最受普通人的欢迎。在这群人看来,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建造对人类有益的人工智能,而非耸人听闻或只顾埋头向前。

不过,这种居中的观点,几乎为所有人的观点提供了支撑。尤其是在资本市场,这个故事最讨人欢喜。所以,你会发现一个AI有益论者,可以和除卢德份子以外的任何人,站在一起。

代表人物:麦克斯·泰格马克等一众科学家,他们往往离业界较远。

数字乌托邦:未来新世界

AGI到来,那会是智力丰富且廉价的时代。恰如奥特曼所言,数字乌托邦将人工智能描述为新世界的引擎。如果我们让数字智能自由地发展,不是试着阻止或奴役它们,那么,结果一定会是好的。

但这多少有些浪费主义的色彩。最近有个新闻说,当奥特曼要用AI均贫富时,亲妹妹却无家可归,靠卖身度日。你品,你细品。

代表人物:奥特曼、佩奇。

怀疑论者:着眼当下

这些人认为,担心杀手机器人崛起,不如担心下火星出现人口过剩。现在的技术路径,AI毁灭人类的概率为零,末世论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对人工智能风险的担忧,只会引导人们对人工智能充满恶意,从而制约人工智能的发展。

代表人物:李飞飞、吴恩达等一众科学家,他们往往离业界较近。

当然,除了知道他们相信什么,还要看他们做了什么。这群“AI新人”,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大脑,究竟在想什么,又在做什么?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人工智能 AI加速 科技大佬 行动者象限 AI伦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