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2024年07月15日
太“好”的人,容易抑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探讨了“做好人”的代价,指出过度压抑愤怒会带来三种痛苦:自我保护功能缺失、反向形成的自我扭曲和自我攻击。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和案例分析,阐述了愤怒是自我保护的本能,并建议通过宣泄愤怒、保护感受和识别不健康的心理模式等方式,来释放攻击性,获得完整人格和生命力。

🤔 **压抑愤怒的痛苦:** 作者以自身经历和案例分析,揭示了过度压抑愤怒带来的三种痛苦: 1. **自我保护功能缺失:** 当个人被冒犯时,无法表达愤怒,会导致自我保护功能失效,陷入纠结和不安。 2. **反向形成的自我扭曲:** 为了压抑愤怒,人们会采取反向行为,例如认同冒犯者,最终导致自我扭曲和内心冲突。 3. **自我攻击:** 当个人无法区分“我”和“你”时,会将攻击性转向自身,导致自我贬低和痛苦。 这些案例表明,压抑愤怒会造成心理上的痛苦和自我伤害,而非真正的“做好人”。

💪 **释放攻击性的途径:** 作者提出了三种释放攻击性的方法,帮助读者摆脱“做好人”的痛苦: 1. **宣泄愤怒:** 承认愤怒的正当性,允许愤怒的存在,并通过自由书写等方式宣泄情绪。 2. **保护感受:** 当感到被冒犯时,要勇敢表达不满,维护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压抑。 3. **识别不健康的心理模式:** 识别反向形成等不健康心理模式,并尝试打破这种模式,建立健康的边界。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释放压抑的攻击性,获得内心平静和自我认同。

💡 **做好人的代价:** 作者最终指出,过度压抑愤怒会造成人格萎缩,失去生命力,并以“完美妈妈”的隐喻,说明压抑真实的自我,只会导致虚假的幸福。作者强调,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接受自己的全部,即使是“坏”的一面,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自由。

👌 **接受自己的全部:** 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每个人都应该接受自己的全部,包括那些看起来“坏”或者“不完美”的部分。只有允许“坏”的存在,才能释放出生命力,获得真正的快乐和自由。

💖 **不要为了“好人”而压抑自己,做真实的自己,才是最棒的!**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是一个宣扬吃苦的世界里,但世界上,却有一种苦,被过分的宣扬。

实际上,这种苦不仅无益,甚至有害。

这种苦就是,做好人的苦。

做“好人”,是一种自虐

初二的时候,我坐在公交车后排座位上。

手里拿着学校的档案,这时候上来一个男的,一屁股坐在我旁边。

坐下以后,他便开始肆意打量我,甚至歪着头读着档案上的个人信息。

我难受极了,但又不知该不该收起档案。

我既不想个人信息被看见,又觉得收起档案显得太不礼貌。

在这种纠结中,我度过了煎熬的20分钟,竟一动也不动。

好不容易下了车,我内心好像有一万只蚂蚁乱爬,我既担心个人信息泄露,又感觉到了一种被侵犯的感觉,浑身不适。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武志红的一句话:

“人没有愤怒,犹如一个国家没有武装。”

我突然意识到,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只有做个好人,而没有学会愤怒。

在传统教育中,愤怒是一种不体面的情绪,一个人当众发火,是不大得体的。

但愤怒的核心功能,也一样被人忽视了。

即,自我保护功能。

心理研究表明,情绪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能够激发个体的行为。

而愤怒则可以激发自我保护,他就像一座城池的瞭望员,一有敌人入侵,马上让我方士兵准备作战。

若是这位瞭望员不被允许履行他的职能,那么城池被攻击时,会处在一种茫然的,慌乱的,不知该不该反击的状态。

而我在公车上的纠结,茫然,正是这个原因。

但不会愤怒,还只是好人的初级状态。

我的同学永芳,有一次去商场买衣服,她试穿了一件短袖。

但她发现,那个短袖领口太大,只要一弯腰,胸部就会暴露出来。

她有些担心地问店员:“这个衣服,弯腰会不会走光呀?”

没想到,店员打量了下永芳的胸部,不屑一顾的说:“你这个平胸,谁看呀!”

永芳怒火中烧,但她觉得不能发火。

甚至为了粉饰太平,反而点了点头,说了句:“那倒也是”。

最后,永芳竟然买下了那件衣服。

但回到家,永芳一整周都闷闷不乐,胸口郁结了一口气。

她试图忽视这种感受,但发现没有用,这种感觉依然存在。

其实,在这件事里,她遭受了三次伤害。

第一次是店员的人身攻击。

第二次是压抑愤怒带来的憋屈感。

第三次是认同店员,买下衣服的自我扭曲感。

第三次看似难以理解,实则是一种反向形成的防御机制。

永芳用认同买衣服,来掩盖愤怒。

精神分析表示,当“本我”产生强烈的愤怒,不被“超我”肯定时,往往会把这种冲动转化为强烈的反向作用,以获得“超我”的允许。

但这种压抑,会带来一种自我扭曲感,这是行为背叛了感受,是一种强烈的内在冲突。

虽然说,防御机制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保护,它的存在是合理的。

但强烈的内心冲突必然带来巨大的痛苦。

如果说,压抑攻击性是好人之苦的初级状态,那么反向形成就是好人之苦的进阶状态。

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

朋友意意,闺蜜在背后说她情商太低,她知道后,第一反应不是生气,而是反思自己哪里做错了。

用最难听的话,把自己数落了一顿。

然后,发给闺蜜了一个长长的道歉短信,希望对方能原谅自己。

这是最痛苦的一种好人。

好人的上一种状态,人在被冒犯后,第一反应还是愤怒。

而在这种状态中,遭受伤害时,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自我攻击。

这种痛苦,源自于无法分清“我”和“你”。

当敌人来攻打“我”,“我”第一反应是加入敌人的阵营,攻击自己。

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一个妈妈轻轻打了一下女儿,但3岁的女儿不仅不生气,竟然把最心爱的积木递给妈妈。

这让妈妈十分震惊,原来小孩子无法区分“我”与“你”的概念时,会用迎合对方来求生存。

而意意也是如此,没能形成一个健康的边界。

对于意意而言,世界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任何人的攻击,对她来说都是无可避免的伤害。

而这种模式,不仅会让意意痛苦不堪,长此以往,更是有可能形成神经症。

以上三种好人模式,虽然形式不同,但都给人痛苦。

更让人遗憾的是,这种痛苦毫无意义。

做“好人”,让人失去生命力

同事娟姐,出了名的好脾气,遇到再糟心的事,从没见过她和谁急眼。

有一次,她的方案得到了客户的夸奖。

同事们都在恭喜她。

没想到,她诚惶诚恐的感谢了所有人,而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只是随口给了娟姐一个建议,辛苦付出的是娟姐。

被她这么感谢,我一边诧异,觉得完全没必要。

另一边, 我又从娟姐诚惶诚恐的,冒着汗的表情中,看到了一丝恐惧。

仿佛娟姐在对自己说:你不感谢同事,你就是自私,像个小偷!

压抑攻击性的人,会把对外的攻击性转为对自身。

而且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自己,用这种恶意胁迫自己做个好人。

而此刻的娟姐,在我眼里,像一个牵线木偶。

坚持着虚弱的正确,却毫无生命力。

电影《鬼妈妈》中,有这么一段情节,小女孩不喜欢她的妈妈。

因为妈妈忙于工作,无法照顾自己,有一天,女孩儿意外发现了家中的另一个世界。

那个世界里,有一个完美妈妈,她温柔耐心。

为女孩儿做好吃的饭菜,漂亮的衣服,这让女孩儿内心得到了巨大的满足。

于是,女孩儿每天来找完美妈妈,有一天,完美妈妈送女孩儿一副纽扣,要求女孩儿缝合双眼,变成一个玩偶。

原来,完美妈妈不是人,她是一个靠孩子续命的鬼魂。

这个电影是一个有趣的隐喻,完美妈妈,活得像一个“正确答案”,但却没有真实的生命。

武志红说:“人格萎缩,必然造成真诚流失,让人只能活在虚假的世界中。”

而攻击性,正是完整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允许“坏”,允许“攻击性”,能让一个人释放出巨大的生命力,那种快乐是无与伦比的。

回顾我从小到大的友情,现在想起来:

最让我快乐的友情,居然是在关系中,我可以肆意“坏”的友情。

有一次,我对闺蜜说:“我发现我同桌喜欢你!”

闺蜜听了第一反应是不信,我一本正经的说:“我还能骗你啊!”

“他现在上课,课都听不进去,不信你看这个。”

我拿出同桌的数学课本,翻出最后一页,上面写了满满一整页闺蜜的名字。

闺蜜看了有些诧异,又有些忍不住的开心。

我差点崩不住笑出来,两天后我告诉闺蜜,那名字是我写的。

然后被闺蜜追着满操场的跑,现在想想那种纯粹的快乐,正是允许“坏”,允许“攻击性”存在。

如何允许“坏”?

1. 宣泄你的愤怒

第一步就是意识到:愤怒它是一种情绪,没有好坏之分。

首先,承认愤怒的正当性,允许愤怒的存在。

其次,当你感到愤怒的时候,不要压抑它,而是把这种情绪宣泄出来。

自由书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把愤怒情绪,一股脑的写在纸上,写完后,你会发现,愤怒的情绪,被疏通了,被宣泄了。

2. 做一件事,保护感受

前面我们说,要学会释放自己的攻击性。

可能有人会问了,愤怒情绪被宣泄了,还怎么释放攻击性?

其实愤怒不等于攻击性,它只是一个信号,一个边界被入侵的信号。

它说明,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做一件事,保护自我的感受。

例如,开头我在公交车上的案例,我就可以收起档案,换个座位,来保护我的感受。

在与陌生人之间,比起保护对方的感受,自己的感受才是第一位的。

例如,当朋友讲话让你不适,找她聊聊你的不适。

在朋友之间,在宣泄过愤怒后,找朋友表达你的不满。

重点是,你的感受是正当的,合理的,值得被呵护的。

比起外界,你的感受永远是第一顺位。

3. 识别不健康的心理模式

若你被人冒犯后,却更加热情的对待对方。

很可能是反向形成的防御机制。

这种防御机制内在的冲突,会给人巨大的痛苦。学会识别它,觉察它。

下一次试着表达愤怒,建立边界。

例如,当意意被店员冒犯的时候,意意可以直接说:

“你这样说话,我很不舒服。”

如果店员依然我行我素,那么意意可以夺门而出。

当你的行为忠于你的感受时,你会感到一种快感。

那是一种一扫愤懑的快乐,同时还有一种自我统一的舒畅感。

写在最后

某位心理学教授提到过这样一个现象:

许多人虽然出于不同的原因选择接受心理治疗,最后往往发现,原因在于他们的宜人性太高了。

宜人性高的人会习惯性地让别人感到舒适,从而为了避免冲突,压抑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绪。

教授提出,这种策略从短期来看是有效的,但从长远角度来看,事情并不会因为「不说」而消失。

反而会埋在心里,成为情绪、健康、关系的定时炸弹。

这就是做好人的代价。

但其实,我们最应该照顾的,是自己。

接受自己的全部样子,哪怕是那些看起来丑陋、锋利、不完美的部分。

因为,你永远可以不那么好。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愤怒 好人 自我保护 攻击性 心理模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