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2024年07月15日
民以油为半边天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从食用油的起源开始,讲述了植物油从燃料到食用油的演变过程,以及动物油在古代王公贵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文章还探讨了食用油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体现的社会价值,并以“民脂民膏”一词为例,揭示了油与民生的密切关系。最后,文章展望了现代人对食用油的追求,以及如何面对油品安全问题。

💡 **从燃料到食用油:** 早期的植物油主要用作燃料,黄帝时代力牧采集树木果实制造油灯,用来夜间读书。植物油制备复杂,产量低,长期以来都是稀缺品,而动物油则承担了煎炒烹炸的重任。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胡麻,为植物油的普及奠定了基础。魏晋时期,植物油开始普遍用于炒菜,宋代更是成为食用油使用量飙升的时代,各种煎炒烹炸的菜肴层出不穷。

💡 **“民脂民膏”:** 古代的油被称为“膏”,是王公贵族享用的珍贵食材,也代表着百姓的生存状况。百姓生活富裕时能享用“膏”,而遇到战乱或横征暴敛时,百姓就成了“渣”。“民脂民膏”一词体现了油与百姓命运的紧密联系,也警示着统治者要关心民生。

💡 **现代人的油之烦恼:** 如今我们不缺油,追求的是健康饮食,但对油的需求是写在基因里的。我们开始关注油的品牌、产地、制作工艺等,但面对复杂的信息和可能的风险,我们也感到困惑。文章最后提出,学习古人榨油并非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要做的,是保障油品安全,并始终保持对食物的敬畏之心。

💡 **油的象征意义:** 食用油在古代是珍贵的资源,象征着生活富裕和社会安定。如今,食用油的种类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升,但我们也要警惕油品安全问题,保持对食物的敬畏之心。

💡 **历史与现实的呼应:** 文章通过回顾食用油的历史,展现了其在不同时代所扮演的角色,也引发了我们对现代社会食物安全问题的思考。我们应该学习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同时也要警惕各种风险,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健康。

民以食为天,以食用油为半边天。

现在看似稀松平常的食用油,能走入寻常百姓家,其实并不容易。最早的植物油,不是用来吃的,而是一种燃料。

《黄帝内经》里写:黄帝得河图书,昼夜观之。乃令力牧采木实制造为油,以绵为心,夜则燃之读书,油自此始。

力牧是黄帝手下的一员大将,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在黄帝的亲自指挥下,力牧采集树木果实造出了油,并做了个油灯。

从此,黄帝可以夜以继日地钻研宇宙奥秘,不知他有没有推算出,在五千多年以后,植物油又会和燃油合二为一。

1

植物油制备复杂,产量很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用来照明的稀缺品,用它来炒菜是不可能的,担负起煎炒烹炸重任的,是动物油。

关于动物油,最早的文字记载在周朝,虽然动物油较易炼制,但对百姓来说,粮食都经常不够吃,哪有多余的肉来炼油,只有位高权重的王公贵族,才能经常享用动物油烹制的美食。

如果站在王公贵族的角度,动物油的使用场景可就太丰富了。《礼记》里就介绍过如何针对不同食材合理使用动物油。比如,春天吃羔羊乳猪,要用牛油烹调;夏天吃鸡干鱼干,用狗油烹调;秋天吃小牛幼鹿,用猪油烹调;冬天吃鲜鱼大雁,用羊油烹调。

这段话的原文就不写了,很多都是生僻字。爱狗人士也不要伤心。

除了说明具体用什么油,油的用量也建议,比如制作王室“八珍”之一的乳猪,“煎诸膏,膏必灭之”。翻译一下就是油量要盖过小乳猪,想象一下,在能放一只乳猪的大锅里,倒多半锅牛油,这是何等的豪横。

你看,在封建等级社会,生活的差距就是这么大,无论百姓肚子里有没有油水,都不耽误王公贵族们酒池肉林。

那时的油,被称为“膏”。动物的脂肪炼制成油,冷却之后就是“膏”,而剩下的,就是油渣。汉字博大精深,后来出现的“民脂民膏”这个词,将百姓的生存状况描绘得入木三分。

“膏”不仅是烹饪美食的动物油,也是历朝历代百姓命运的参照物。百姓过得苦不苦,取决于统治阶层对民脂民膏的搜刮程度。遇到休养生息的时代,百姓能在“盛世”里吃上几天饱饭;遇到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百姓就成了“渣”。

“民脂民膏”这个词,版权所有者并非被压榨的庶民,而是五代十国后蜀的末代皇帝孟昶,出自他写给大臣的《颁令箴》,其中最有名的四句是“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孟昶算是一位励精图治的明君,他即位后目睹有些老臣权力过大,鱼肉起百姓来肆无忌惮,于是写下《颁令箴》,让他们看着办。

后来,这四句被宋太宗赵炅大力推广,刻在石头上,被称为“戒石铭”,立在各州县衙署大堂前,鞭策各级官吏要心中时时牢记从政为民。

虽然这四句直白得有些扎心,但真相自古以来都是赤裸裸的。

2

历史的进步,需要开创性的人物,而百姓的饭菜里能有油香,也得靠张骞这样划时代的实干家。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虽然未能达成联合西域各国夹击匈奴的战略目标,却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国际交流,并且一路引进了大量水果、蔬菜等农作物,丰富了中国人的餐桌,可谓功德无量。其中,胡麻由于清香、味美、出油率高,逐渐成为植物油原料,获得大面积种植。再后来,植物油的种类也逐渐多了起来。

历史发展到魏晋,百姓们终于可以经常用植物油炒菜了。

《齐民要术》里记载了一则菜谱:炒鸡子法,打破,著铜铛中,搅令黄白相杂。细擘葱白,下盐米,浑豉,麻油炒之,甚香美。

这可能是历史文献中最早关于炒菜的记载,一道朴实无华的家常麻油炒鸡蛋,步骤跟今天几乎一样。

可喜可贺,植物油终于从油灯里的燃料变成了百姓家中的食用油。

到了宋代,百姓的生活质量达到了一个顶峰,标志之一便是植物油使用量飙升。当时大城市里油坊众多,即使在乡村中,榨油也是很方便的。

油多了,匮乏许久的百姓们难免“报复性用油”,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形容过当时的场景:今之北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这让人联想起如今北方一些地区,无论什么食材,都喜欢先过油炸一炸,否则吃着不香。不知道这个习惯,最早是不是来自于宋代。

有了食用油的普及,宋代成为中国饮食文化大爆发的时代。

在百姓手中,食用油充分释放了潜力,万物皆可煎炒烹炸,就连秦桧夫妇也不例外。一副“葱包烩”饱含着百姓对奸臣的痛恨,一口下去,带来的不仅是油炸碳水的快乐,更是对善良正义的歌颂与渴求。

3

自古以来,食用油都是百姓生活质量的标尺之一。油是珍贵的,有油水的日子,就是好日子。

但遇到光景不好的时候,也得想办法捱过去。

有一种节约用油的方法,在荒年被百姓广泛采纳:拿一根筷子,用菜刀把筷子一头劈开条缝,将一小块白棉布塞进缝里,然后将筷子伸入油瓶,让棉布吸满油脂,再用棉布在锅底来回涂抹几圈。

没错,就是借用棉布蘸来的那么一点点油脂炒菜。

这种方法,优点是省油,缺点是过于省油。似乎放了油,似乎又没放,起到的作用却是巨大的。对于百姓来说,涂抹在锅底的,不仅是油,还是一口心气。这日子虽然难过,但自己还是竭尽全力地认真过着呢。

越是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信念来支撑。‍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不缺油了,大家追求的是少油少盐、健康饮食。但对油的需求,是写在基因里的。

大家最近谈论最多的,是哪个品牌的食用油可以吃。这是古人不曾有过的烦恼。古代的食用油不需要长途运输,古人只需要关心,附近哪家油坊榨油最用心,榨出的油炒菜最香。如果某家油坊不规矩,榨出的油有异味,生意肯定是做不下去的。除非当地只有他一家。

如果想让古人与我们共情,则需要让他们面临一种状况:知道油坊有问题,但不知道具体哪家有问题。

这么一想,现代人面对的挑战果然很现代。

据说有些行动力强的朋友,已经开始在家里学习如何炼制动物油,还有人在网上挑选家庭用小型榨油机。但我跟朋友们谈论过后,一致的决定是,“别多想了,闭眼吃吧”。

向古人学习榨油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愿今后长途跋涉的每一吨食用油,都能拥有专用罐车,最好上面还印着“戒石铭”,以便提醒与此相关的每个人,你们看着办。

民以食为天,“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我们如今不缺油,缺的是信念。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食用油 历史 民生 文化 安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