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12小时前
烧掉140亿打外卖战,京东究竟值不值?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京东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尽管核心零售业务表现稳健,营收同比增长22.4%,但新业务(包括外卖、达达等)亏损高达148亿元,导致整体净利润同比大跌49%。外卖业务的高投入,包括用户补贴、骑手福利和商家招募,推高了营销费用,是导致亏损的主要原因。京东面临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平衡高投入与盈利,并实现与其他业务的协同效应的挑战。尽管面临压力,京东仍表示将聚焦战略,有节奏地投入,并寻求通过供应链优势打造可持续的品质外卖模式。

📈 **核心业务稳健增长,新业务拖累整体盈利**:京东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京东零售板块收入同比增长20.6%,经营利润率提升,显示出其核心电商业务的强劲生命力。然而,以京东外卖为代表的新业务板块在本季度亏损高达148亿元,导致公司整体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49%,凸显了新业务高投入带来的盈利压力。

💸 **外卖业务高成本模式推高营销费用**:京东外卖自上线以来采取了“零佣金”吸引商家、为骑手缴纳五险一金、以及大规模的用户补贴等策略,旨在快速抢占市场份额。这导致京东第二季度营销费用同比暴增127.6%,费用率大幅攀升。粗略估算,每单外卖平均亏损五六块,高昂的获客和运营成本是新业务亏损的主要驱动因素。

🎯 **京东外卖战略调整,寻求可持续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高昂的成本,京东表示将不再跟进价格战,而是采取“高效且有节奏地投入”的策略,专注于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京东希望通过其供应链优势,整合酒旅、硬折扣店等业务,并推出“七鲜小厨”等模式,实现“低价不低质”的品质外卖,并期望通过外卖业务带动核心电商的用户增长和购买频次提升。

❓ **未来挑战与发展方向**:尽管京东表示将继续推进外卖业务,但仍面临多重挑战,包括重资产模式下的投资回报率、国补退出后的增量空间、与阿里和美团等竞争对手的超级APP生态整合,以及AI技术创新在优化供应链和服务方面的应用。京东需要将现有的试点业务转化为可盈利、可规模化的成熟模式,并有效提升用户的留存和转化,才能真正实现长期盈利增长。

近日,京东发布了一份喜忧参半的2025年Q2财报。

喜的是,京东基本盘终于又好起来了。今年二季度,京东实现营收3567亿元,同比增长22.4%。具体来看,京东零售(包括京东健康及京东工业)、京东物流(内部及外部物流业务)均取得双位数增长。

忧的是,基本盘“造血”能力再强,也抵不住新业务烧钱。

财报显示,京东今年二季度经调整净利润仅74亿元,同比大跌49%;新业务(包括外卖、达达、京东产发、京喜、海外业务)当季亏损高达148亿元。

外卖大战已经进入到下一个阶段,行业开始从疯狂的补贴竞争中逐渐回归理性。作为外卖大战的发起方,京东面对庞大的成本,也无法持续一开始的投入,未来,京东还能怎么继续抢外卖市场的蛋糕?

1、外卖业务的吸血程度,超乎想象

外卖大战向来是残暴的。哪怕是从“千团大战”杀出重围的美团,也曾多年处于财务压力中才跑出盈利模型,如今轮到京东,同样面临巨大压力。

京东2025Q2财报,再次让大家真正认识到商战“烧钱一面”。

在京东业绩版图中,核心零售始终是最坚实的“压舱石”。从财报数据看,2025年第二季度,京东零售板块收入3101亿元,同比增长20.6%,经营利润率较去年同期提高了0.6个百分点至4.5%,创下京东历史上所有大促季度的最高纪录。而这0.6百分点就是180亿的利润增加。

京东2025Q2经营利润构成,图/京东2025Q2财报截图

其中,京东最为核心的收入和利润来源是其电商板块之中的3C类产品和日百,财报显示二季度京东商品收入同比增长20.7%,其中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收入同比增幅超过23%,日百收入同比增幅达到16.4%。

这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国补政策及京东在家电品类建立的优势。京东集团CEO许冉在回答分析师提问时表示,国补政策落地期间,第一,供应链能力,保证稳定、充足的货源和履约交付;第二,系统能力和线下运营能力,能够快速与政府对接,助力“以旧换新”政策落地。同时,消费者在京东平台需求旺盛,即倾向于在这里购买。

换而言之,在国补的红利窗口期中,京东利用供应链效率、平台生态和用户忠诚度,主动寻求更加可持续的自我增长动力。

真正让利润腰斩的,是被寄予厚望的外卖业务。

自2月上线以来,京东外卖一路高举高打,覆盖350个城市,引入超150万家品质商家,618期间外卖业务日单量更是突破2500万单,截至二季度末全职骑手规模已突破15万人。

爆发式生长的背后,少不了一些必然的“成长代价”。财报显示新业务整体亏损额达到148亿元,运营利润率低至-107%。值得注意的是,京东新业务不只是外卖,还包括了海外业务、京喜、达达等板块,但外卖投入无疑是本季度亏损额骤增的关键因素。

事实上,这轮“高投入、高消耗”的亏损早就埋下伏笔。

即时零售/外卖难做几乎是行业共识。一方面这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存量市场,市场份额早已被美团和饿了么分割;另一方面,原因在于外卖是一个精细且利薄的业务,需要平台平衡供给方的商家、基础设施的骑手、消费者以及自身四方的利益关系。飞轮转起来,平台才有可能跑通商业模式,实现盈利。

京东作为破局者和进攻方,开局就将以往“两头赚”变成了“两头补”:拿出了“零佣金“政策吸引商家,又组建给外卖骑手交五险一金,再加上“百亿补贴”最高减20元,PLUS用户额外享“满25减20”券等等满减优惠和外卖迟到二十分钟免单政策。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快速拉动订单,但也必然推高了营销费用。粗略估算下,按照2500万的日订单量,百来亿的亏损,平均一单就要亏五六块。

细究成本变动来看,财报显示,京东当季营销费用达270亿元,同比暴增127.6%,营销费用率由4.1%升至7.6%,这其中,大部分都砸进了外卖业务的用户补贴、骑手招聘和商家招募。

再加上大增了25.7%的研发开支(53亿元)、增长了53.2%的一般及行政开支(33亿元),第二季度京东整体运营亏损了9亿元,经营利润率更是从去年同期的3.6%转负至-0.2%。

新业务亏损额超过了投资者的普遍预期,业绩发布前后京东集团美港股(JD.US;09618.HK)股价还是出现明显的负反馈。8月15日开盘,京东集团港股跳空低开,跌超3%。

资本市场的焦虑在于,外卖大战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事,如果要跟进市场竞争就需要有足够的“子弹”。但问题在于,一旦国补退出,京东以电器品类为核心利润模式,将迎来更大的挑战。

因此,京东对外卖业务,很难是这种高投入的状态,后期必定在成本方面有所收敛。事实上,上半年京东外卖烧这么多钱,也是为了从红海红撕下一块蛋糕来。想要让股东和外界继续相信京东,京东必须证明,这些钱是有必要花的。

2、京东的外卖之战,究竟打得值不值?

值不值得,要回到京东为什么要入局外卖的初衷上谈。

京东,作为这轮外卖大战发起者,本质上在竞争中属于更被动的那个。原因有二,一方面传统电商渗透率见顶,京东亟需即时零售这一增量;其二要整合达达业务板块;其三,美团闪购已然攻入京东腹地。

京东布局外卖的核心是即时零售,即可用高频的外卖带动低频的电商,从而打通供应链,形成生态优势。刘强东曾明确表示,“我们(外卖)亏的钱,相比去抖音、腾讯买流量的钱还是要划算的。”

京东外卖自上线之初,还是坚持“良心企业”路线,锁定“品质外卖”这一赛道,还定下了“在 618 大促后将日单量稳定在 1500 万单,并计划 2025 年底市场份额达到 23%”的目标。

从Q2的结果上来看,外卖完成了阶段性的目标。据京东官方数据显示,京东外卖业务日单量突破2,500万单,近200个餐饮品牌销量破百万,京东与超15万名全职骑手直签劳动合同、为其缴纳五险一金。

但在市场份额这一块,京东就不够看了。据高盛在外卖行业专家会纪要中预测,外卖市场份额将趋于阿里4.5:美团4.5:京东1。

今年的外卖大战,本质上是又一次围绕新消费习惯的利益再分配。京东一开始冲劲十足,但目前看起来不再那么凶猛。

最明显的是,7月份外卖大战补贴再度升级,淘宝闪购、美团外卖两家外卖平台都拿出了大力度的补贴政策,发力点已经从餐饮扩大到了即时零售。

据官方信息,7月12日,淘宝闪购的日订单冲过了8000万,两周之后,日订单冲过了9000万;美团同期也创下1.5亿的日订单历史纪录。此时,京东没有跟进,还举起了反对内卷的大旗,收缩了补贴力度,7月11日京东外卖将超时赔付服务调整为“准时宝”。

而据晚点LatePost消息,在8月8日和9日这两天,淘宝闪购订单量一路狂飙,连续三天突破1亿单大关。正当外卖格局发生震荡时,京东已经逐渐退场,将重心转向线下。

淘宝闪购户外大屏广告,图/淘宝闪购官方微博

任何商业生态都有这样一个共性逻辑,想要打破僵局,让业态焕发创新活力,一定需要鲶鱼入场。但几场外卖大战下来,京东成了那条刺激对手奋发图强的鲶鱼。

烧钱补贴确实有助于抢占市场,但副作用也很明显。美团、饿了么合计占据一大半市场份额,双方在配送网络、商家资源、用户习惯上已形成深度壁垒,京东选择不再跟进价格战不失为一种聪明的选择。

从结果上看,京东看外卖大战的效果,不仅要看外卖业绩本身,更要看生态协同优势。面对美团、阿里的高投入,京东能用于“外卖补贴投入”的资源相对有限,这意味着它必须尽快搭建好这个转化体系,并提高自己的拉新效率。

最关键的挑战正是“交叉转化”与“交叉购物”的能力。换句话说,京东希望用户能点外卖的同时,能够在京东买点其他的东西,并养成购物习惯。

财报会上,许冉透露称,经过一个多季度的运营,外卖业务正在与核心电商业务产生协同价值,这也符合京东最初的预期。京东外卖对主站零售在平台的用户流量、季度活跃用户数以及用户购买频次都形成了加成。

首先,外卖为京东带来了明显的流量和用户增长。二季度财报显示,京东集团的活跃用户数和购物频次均实现超过40%的同比增长,季度活跃用户数实现了连续7个季度的同比双位数增长。

其次,外卖用户的核心电商品类购买转化率也在持续提升。其中,日百品类收入同比加速增长了16.4%,其中商超品类连续6个季度保持收入同比双位数增长。服务收入同比加速增长了29.1%。

不过从“京东零售”业务经营费用(包括履约开支、营销开支、研发开支、一般及行政开支)占收入比重来看,零售板块的经营费用率是12.77%,与去年同期的12.23%相比不仅没有下降,还高出0.5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零售业务的营销费用并未因外卖引流带来明显变化,京东外卖的“交叉转化”能力还有待时间验证,还得让子弹飞一会儿。

3、京东的外卖战役,还能打下去吗?

如果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看京东入局外卖这件事,更能看出京东长线战略意图。

刘强东在2025年“618”关键日讲话中,明确表示京东商业模式的关键是供应链生态:“我们只围绕着‘供应链’展开,跟供应链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碰。”在京东发展历程中,供应链始终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回顾京东这大半年的业务逻辑,从高调宣布入局外卖,到发展酒旅,再到加码传统零售硬折扣店,本质上都是基于供应链整合与重塑上的业务创新。只是京东的版图越来越大,代价也越来越大。

以这场烧钱外卖大战为例,8月14日晚,京东财报会议上,针对外卖提问的关键词是“投入与产出”、“用户增长”、“利润率”。

京东高层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许冉在电话会议上明确表示“将在动态变化的外卖市场中保持战略聚焦,高效且有节奏地投入。”

高效即意味着放弃“价格战”,有节奏即透露出向“持久战”的转变。

补贴政策上,京东官方立场数次强调,“坚决抵制‘0元购’制造市场泡沫,绝不为体现市场地位恶意冲单量。

外卖战场上,京东回避了正面交锋。比如立秋及随后的周六、周日,阿里美团两家对手围绕“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做文章,而京东选择了推出“秋天的第一口炸鸡”。

京东秋天第一口炸鸡活动现场,图/京东外卖微博

许冉明确表示,价格战是不可持续的。“外卖和即时零售是公司的重要战略方向,目标是建立一个可持续5年、10年甚至20年的商业模式,并非追求短期成绩。”

不难看出,外卖这条赛道,京东还是想闯下去。只不过京东想通过供应链,讲的一个“低价不低质”的品质外卖故事。

如京东于2025年7月正式推出七鲜小厨,通过“菜品合伙人模式”,与合伙人共同开发招牌菜。

其模式核心在于基于京东原有的供应链体系,一边从源头保障优质供给,一边将价格更低外卖送给消费者,通过供应链共生,建立“商家-平台-用户”信任生态,实现三方共赢。这样平台同样可以实现增长,并构建起更高维度、也更坚固的城池壁垒。

不过,但这势必是一个更复杂、更需要更长时间精细运营的生意。

站在投资的角度,顾虑是难免的。京东想要长远发展,必须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其一,京东七鲜——这一中央厨房业务属于重资产模式,京东若想要继续抢外卖盘子,下半年的利润或许还要受影响,首先要解决股东在意的投资回报率问题。

其二,要持续给外卖等新业务输血,就基于自营形成的供应链找到更多增量,而国补之后增量空间又在哪里?

其三,从外卖战场到即时零售战场,背后是阿里、美团与京东之间超级APP之战。如今阿里和美团纷纷整合自身大会员体系,打通生态系统,集中作战。京东又该如何应对?

其四,AI技术浪潮之下,京东技术短板逐渐凸显。京东亟需深度布局AI领域,通过技术创新优化供应链和服务质量,在零售之外构建新的叙事框架。

仗打到这份上,没有撤退可言,没有捷径可走。京东下一步,首先要做的是将今年铺开的摊子,从试点转化为可盈利、可规模化的成熟模式,做好留存与转化,才能真正的、长期地做大利润池。

(题图来源于京东外卖官方微博。)

作者 | 大椿

编辑 | 以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刻商业”(ID:yikecaijing),作者:大椿,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京东 外卖 财报 新业务 供应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