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举办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再一次将机器人的热度推向高潮。
200多家国内外机器人公司参会,展出了1500多台机器人产品,规模为展会历史之最。而200多家企业中有50家都是做人形机器人,也昭示着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产业规模初具雏形。
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火爆,直接拉动了相关板块企业的业绩表现。据同花顺iFinD数据,在目前已经发布半年度业绩预告的44家人形机器人板企业中,25 家业绩 “大幅上升”,7 家 “预增”,12 家“扭亏”,没有公司明确显示亏损,板块整体表现非常积极。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行情见涨是宏观层面的表现。而具体到微观层面,新能源汽车加速渗透、消费电子市场回暖以及智能制造设备升级等因素,直接推高了主营业务收入,这才是多数人形机器人板块企业大量表现亮眼的主因。
人形机器人板块全员预喜?各有各的喜及忧
人形机器人产业能够迎来爆发,和新能源车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必然关系。从产业结构上来说,智能汽车和智能机器人的底层结构基本相同,都是硬件与软件的集合体。可以说,目前的新能源车可以看成是人形机器人披着新能源车的外壳在运行,许多当前从事人形机器人零部件生产的公司原本是汽车零部件制造商。
图源:涛涛车业官微
比如,主营业务为智能电动低速车和特种车的涛涛车业(301345)在6月30日公告称,预计2025年半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1亿元-3.6亿元,同比增长70.34%-97.81%。其在6月27日通过官微宣布,由涛涛车业制造的首台人形机器人样机(K-Scale人形机器人K-Bot)成功下线,标志着其进入人形机器人这一前沿领域取得了关键进展。
聚焦智能装备和锂电池循环业务的天奇股份(002009)也于7月15日发布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实现扣非净利润为1200万-1600万元,与去年同期亏损8130.86万元的业绩相比,预计实现扭亏。
早在2月份,天奇股份与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签署《合资公司投资协议》,拟出资设立合资公司天奇银河机器人有限公司,该司业务方向为在汽车制造相关产业等领域开发应用具身智能机器人,预计自2025年实现批量交付。
另一方面,消费电子市场的回暖,市场对各类电子产品的需求增加,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一些零部件或技术的需求如传感器、芯片、传动组件、精密工件等也随之上升。这些零部件的成本降低,为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更好的基础,也降低了人形机器人的生产成本。
光学光电企业联创电子(002036)的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800万元至2600万元,上年同期亏损6499.14万元;扣非净利润亏损2600万元至4500万元,上年同期亏损9996.37万元,成功实现扭亏。
联创电子表示,报告期内核心光学业务发展顺利,车载光学持续增长,触控显示产业完成客户与产品结构调整,生产效率提升。此外,在2025年年初时的路演活动时,联创电子称,其镜头即模组产品可以应用于人形机器人,此外,联创电子认为2025年触控显示业务,手机光学业务整体规模会继续收缩。
智能制造设备升级对人形机器人板块企业业绩的推动同样显而易见,尽管这些升级不一定会直接作用于人形机器人生态链本身,但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却不容忽视。
深耕PCB业务的鹏鼎股份(002938)预计,2025年1月-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98亿元–12.6亿元,同比增长52.79% -60.6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1.05亿元–11.61亿元,同比增长46.12% -53.61%。
鹏鼎股份除了“持续进行成本管控、制程改善”外,重点提到了“强化自动化生产”带来的降低生产成本和利润增加的影响。
尽管上述因素无法涵盖所有人形机器人板块企业,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由于有了人形机器人板块的标签,的确改变了相关企业的市场预期和成长逻辑,更是其业绩改善的一大助力。
比照新能源车,人形机器人迟早面对潜藏隐患
人形机器人板块企业的业绩变化固然值得期待,但毕竟2025年只是人形机器人行业进入爆发期后的上升阶段,在经过不断投融资培育产业链逐渐进入成熟后,人形机器人产业也会进入洗牌期,那时产业链中的问题也将会一一暴露,而这些被发展大环境掩盖的问题,才是人形机器人产业所要面临的真正大考。
之前提到过,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机器人在产业层面上并无太大区别,都是硬件与软件的结合,只是实现了不同功能。而近几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产业也逐渐进入了洗牌期,通过参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周期,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标之后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而对其中潜藏问题进行合理预判,是能够看到之后几年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发展路径。
先来看新能源车赛道,巅峰时期的新能源车企数量超过了三位数,但如今还在活跃的则不超过一手之数。爱驰、威马、天际、众泰、高合、哪吒、极越……等多个曾经备受市场青睐的汽车品牌纷纷折戟沉沙。即便是已上市的新势力车企中,2024年仅理想汽车实现盈利,蔚来汽车、小鹏汽车、零跑汽车、极氪汽车仍未摆脱亏损困境。
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快,技术迭代周期短,使得车企不得不长期维持高昂的研发费用,为了争夺市场占有率,卷研发同时又要卷营销,销售费用同样不低,如果加上海外市场的各种支出,车企的财务状况长期不尽人意。
如今,人形机器人行业似乎正在走新能源车企的老路。不过作为技术更为密集型的行业,当前人形机器人较新能源车同时期表现更甚,首先在诸如操作系统、机器视觉等部分领域的技术仍存在不确定性,或者有技术瓶颈,仍然需要企业投入资源持续攻关。
另外,机器人生产涉及的零部件和原材料供应亦更为庞杂,传感器、传动装置、平衡装置……任何一种零部件的良品率,所需原材料的价格波动,都会迅速传导到人形机器人赛道上,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供应链不稳定的情况进一步加大,整个行业还是单体企业,都无法置身事外。
同时,当前人形机器人企业发展迅速,参照新能源车企的周期,预计三年左右或将迎来人形机器人的“ChatGPT”时刻,进入残酷洗牌期,此时入局的企业届时还能留下多少,仍是不可知之事。
当然,这其中并不排除产业链企业之间早早开始加强协同发展而引起洗牌,零部件供应商、机器人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和应用企业之间将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尤其是人形机器人可依托新能源车企业,形成“汽车+机器人”的行业发展的范式,4S店或可能一边销售汽车,一边销售机器人。
当前,A股机器人板块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只反映了当前行业的发展现状,尽管现阶段产业链企业业绩均为预喜,但市场竞争加剧、技术研发压力、供应链风险等挑战始终如影随形,且会不断加快到来。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产业协同发展的加强,或许是人形机器人企业维持持续增势的少数出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GPLP”,作者:马赫环,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