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tlantic Daily Brief 13小时前
The Atlantic 每日综述 - 2025年8月18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周的The Atlantic每日综述涵盖了多项重要议题。在国际方面,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外交努力未能带来实质性和平进展,反而为俄罗斯总统普京争取了更多时间,其提出的“土地换和平”方案引发盟友警惕。泽连斯基总统在新策略下避免了与特朗普的冲突,但和平谈判依然艰难。国内方面,特朗普总统对华盛顿特区的“联邦接管”行动升级,引发对军事占领的担忧,并可能在其他城市复制。此外,文章还探讨了AI的“群体性错觉”、新一代残障作家对文学的重塑、美国社会对辛辣食物的狂热、导演科波拉为新片造势的尴尬尝试、中美“工程师”与“律师”社会模式的竞争,以及纽约市长候选人马姆达尼的政治策略。

🇺🇦 特朗普政府在乌克兰和平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外交行动,但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反而为普京争取了更多时间。尽管欧洲盟友介入阻止了可能导致乌克兰被分割的协议,但特朗普提议的双边会谈和三方会谈并未带来突破,俄罗斯反应谨慎,战争仍在继续。文章认为,普京并不急于达成协议,拖延谈判有利于其军事行动。

🇺🇸 特朗普总统对华盛顿特区的“联邦接管”行动正在升级,国民警卫队进驻,武装人员随处可见,气氛紧张。该行动缺乏明确目标和结束节点,引发了对永久性军事占领的担忧。文章指出,此举可能是一个危险的“实验”,旨在试探并常态化权力,并可能在其他民主党执政城市复制。

🤖 生成式人工智能(AI)的兴起带来了“群体性错觉”,科技领袖的夸大宣传与AI实际表现的怪异、平庸形成巨大反差。AI的“恰好够用”状态足以污染信息环境、侵蚀认知能力、扭曲经济,却无法兑现宏大承诺。文章担忧社会为无法实现的技术付出巨大代价。

⚖️ 文章对比了中美两种社会模式:美国的“律师型社会”擅长规则制定和程序正义,而中国的“工程师治国”则专注于大规模建设和技术攻坚。作者认为,美国在面对中国时处于被动,其政治精英多为律师出身,导致大型项目进展缓慢且成本超支。美国应找回“工程师精神”,恢复建设能力,而非复制中国的威权模式。

The Atlantic 每日综述 - 2025年8月18日

Trump Buys More Time for Putin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8日, 晚上9:17

唐纳德·特朗普总统近期在乌克兰问题上的一系列外交活动,未能取得实质性和平进展,反而为俄罗斯总统普京争取了更多时间。上周,特朗普在阿拉斯加与普京举行了一次仓促的峰会,会后他暗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应接受俄方提出的冻结前线的协议。此举引发了欧洲盟友的警惕。

作为回应,泽连斯基与五个北约国家领导人、北约秘书长及欧盟委员会主席组成的代表团紧急飞往华盛顿,与特朗普举行会谈。此次会晤成功阻止了特朗普立即推动一项可能导致乌克兰被分割的“土地换和平”计划。然而,会谈并未带来突破。特朗普转而提议,在没有停火的前提下,安排普京与泽连斯基举行双边会谈,之后再举行有他本人参加的三方会谈。

俄罗斯方面对此反应谨慎,仅表示支持“继续直接对话”。文章认为,这一结果实际上对普京有利。普京并不急于达成和平协议,拖延谈判进程可以让俄军继续在乌克兰展开军事行动。尽管欧洲的干预避免了最坏情况——即美国强加于乌克兰一份不平等的协议,但特朗普的戏剧性外交最终未能推动和平,战争仍在继续。对于当前的特朗普政府而言,能够守住“阿拉斯加仍是美国领土,美国仍在北约,基辅依然自由”的底线,或许已算是不错的一天。

Zelensky Wasn’t Going to Repeat His Oval Office Disaster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8日, 晚上8:41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最近一次与特朗普的会晤中,展现了全新的外交策略,成功避免了六个月前那场灾难性会面的重演。在那次会晤中,他因未表现出足够的“感激”而遭到特朗普的当面羞辱。此次,泽连斯基不仅在着装上做出调整以迎合特朗普的偏好,更重要的是,他在欧洲盟友的陪同和建议下,采取了以“感谢”和幽默开场的策略,有效缓和了气氛。

欧洲领导人此次陪同泽连斯基,旨在确保会谈不致失控,并试图将“停火”重新置于议程首位。然而,当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提出停火是与普京进一步会谈的前提时,特朗普以“在我解决的六场战争中,我都没有停火”为由予以回绝。

文章指出,特朗普设想的和平方案核心是乌克兰以部分领土换取俄罗斯停止战斗及未来的安全保障。国务卿马可·卢比奥也公开表示,双方都必须做出让步。然而,欧洲官员对美国调解的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他们别无选择,只能跟随特朗普的步伐,因为失去美国的支持对乌克兰将是毁灭性的。尽管泽连斯基和欧洲盟友的努力避免了会谈的彻底破裂,但美方的立场依然摇摆不定,而俄罗斯则在外交上未做出任何实质性让步,并持续在乌克兰发动攻击。

How Does Trump’s Federal Takeover End?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8日, 晚上6:14

特朗普总统以打击犯罪为由对华盛顿特区进行的“联邦接管”已进入第二周,且军事化程度正在不断升级。来自密西西比、俄亥俄等共和党州长领导的国民警卫队已进驻首都,联邦车辆和武装人员随处可见,使华盛顿的气氛日趋紧张。文章指出,这次接管行动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结束的节点,引发了外界对其可能演变为永久性军事占领的担忧。

特朗普政府声称此举是为了“解放”华盛顿,但并未说明具体目标是什么,也未指出存在何种紧急状态。数据显示,联邦力量的部署区域与城市的高犯罪率地区并不完全吻合,反而移民逮捕率急剧上升。此举并未让居民感到更安全,反而引发了普遍的不安。

文章警告称,这一行动可能是一个危险的“实验”。特朗普及其盟友已暗示,可能会在纽约、芝加哥等其他民主党执政的城市采取类似行动。边境事务负责人汤姆·霍曼甚至宣称总统的权力“没有限制”。作者认为,这并非一次精心策划的军事独裁,而更像是一场即兴的、机会主义的权力攫取,旨在试探底线并使之常态化。在国会和最高法院默许的情况下,美国的主要城市可能在大多数人意识到之前,就已陷入军事占领的境地。

AI Is a Mass-Delusion Event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8日, 下午5:12

文章认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AI)兴起的三年里,其最持久的文化影响之一是造成了一种普遍的“群体性错觉”(mass delusion)。硅谷科技领袖们对AI的未来进行了天花乱坠的宣传,声称它将开启“人类的新纪元”,而现实中AI的应用却常常显得怪异、令人不安甚至平庸。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们感到困惑、震惊和矛盾,仿佛整个社会正在集体失去理智。

作者以AI“复活”校园枪击案遇害者并接受采访的离奇事件为例,说明了当前AI发展带来的伦理和情感困境。一方面,AI技术被吹捧为即将达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革命性力量,引发了关于劳动力价值崩溃的焦虑;另一方面,AI的实际表现充满了“幻觉”、逻辑错误和内容“垃圾”,并被用于制造假新闻、色情报复等有害行为。

文章最担忧的并非AI成为超级智能或彻底失败,而是它可能“恰好够用”(good enough)。这种状态足以污染信息环境、侵蚀人类认知能力、扭曲全球经济,却永远无法兑現其最宏大的承诺。作者总结道,如果社会为了一个永远无法完全实现的技术,付出了污染互联网、重塑经济、外包思维的巨大代价,那将是一场由群体性错觉导致的悲剧。

Law and Order: Sandwich Crimes Unit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8日, 下午1:07

这是一篇讽刺性短文,通过虚构一个名为“三明治犯罪调查组”的警察部门,对近期联邦执法人员高调逮捕一名据称向特工投掷三明治的司法部员工事件进行戏仿和批判。

文章以电视剧本的形式展开,描绘了这个专业部门的警探们为他们“25年无三明治犯罪”的记录而庆祝。他们成功的秘诀在于深入社区、采取非对抗性的预防措施,并理解“三明治犯罪”的根源。然而,当他们看到电视上联邦法警以戏剧化的突袭方式处理这起三明治投掷事件时,他们的专业精神受到了冲击。

文中的资深警探感叹,这些外来的联邦部队完全不懂如何处理这类案件,他们只会“愚蠢地、威权地展示武力”,制造不必要的恐慌。故事的高潮是,这位警探仅仅因为在愤怒中表达了“想扔掉一个大饼”的想法,就被破门而入的联邦武装人员逮捕。文章借此荒诞情节,辛辣地讽刺了当前在华盛顿特区上演的联邦“严打”行动,暗示其本质是政治作秀和权力滥用,而非真正为了解决犯罪问题。

Ocean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 2025 Finalists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8日, 下午1:00

本文是一则图片报道,展示了由《海洋地理杂志》(Oceanographic Magazine)主办的“2025年度海洋摄影师大赛”的入围决赛作品。这些照片从数千份投稿中脱颖而出,涵盖了海岸、无人机和水下摄影等类别,代表了年度最佳的海洋摄影水平。文章提示,完整的入围作品集可在《海洋地理杂志》的官方网站上浏览,最终获奖名单将于九月公布。

The Only Plausible Path to End the War in Ukraine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8日, 上午9:56

文章分析认为,特朗普政府可能严重误读了俄罗斯在乌克兰和平问题上的真实意图。近期,特朗普团队宣称与普京的会谈取得了进展,俄方似乎提出了一项涉及领土交换和欧洲安全保障的方案。然而,作者警告称,这很可能是一个外交陷阱。

普京的核心要求——包括乌克兰去军事化和承认俄方已占领土——并未改变。他提出的所谓“让步”,例如允许欧洲在乌克兰驻军,很可能附带了俄方拥有一票否决权等使其形同虚设的条款。普京要求乌克兰从顿巴斯地区撤军,这是一个战术上的高招,旨在将拒绝该无理要求的泽连斯基描绘成和平的障碍,从而分化美国与乌克兰的关系。

作者强调,一个模糊的“美国支持”下的欧洲安全保障是不可信的,因为特朗普极不可能同意美国为保卫乌克兰而与俄罗斯开战。因此,唯一可行的和平路径并非依赖于看似诱人的外交突破,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战场现实。美国及其盟友必须严肃对待并加强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建立一支能够长期威慑俄罗斯的强大乌军。只有当普京确信无法在战场上取得更多进展,并会为持续战争付出惨重代价时,有意义的和平谈判才有可能实现。

These Books Won’t Make You a Better Person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8日, 上午9:00

文章评论指出,新一代的残障作家正在重塑残障主题的回忆录体裁。他们摒弃了过去那种旨在“激励读者”或“呼吁行动”的传统叙事模式,转而创作出更为复杂、充满矛盾和思辨深度的作品。这些作家不再将残障描绘成一个需要被“克服”的逆境,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值得深入研究和文学分析的人类经验。

文章以海伦·凯勒的自传为例,说明了过去残障叙事常被包装为励志故事的传统。相比之下,安德鲁·利兰的《盲人国度》、克洛伊·库珀·琼斯的《简单的美丽》以及雷蒙德·安特罗布斯的新作《寂静之耳》等,都展现了一种更为坦诚和探索性的写作方式。这些作者在书中直面自身的矛盾与不安,探讨残障身份的流动性和复杂性。

例如,安特罗布斯在《寂静之耳》中,探讨了他作为一名部分失聪者在听人世界与聋人世界之间的边缘状态,以及这种“隐形”残障带来的身份困惑。作者认为,这一新浪潮的写作,拒绝迎合主流读者的期望,而是将残障视为一种经验而非创伤,并要求读者给予其应有的文学关注。这些作品不会让读者成为“更好的人”,但它们真实地呈现了残障生活的复杂面貌。

Why Is Everything Spicy Now?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8日, 上午8:00

文章探讨了当前美国社会对辛辣食物日益狂热的文化现象。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美国消费者愿意购买辣味食品,这一比例远高于十年前。从快餐店到高端餐厅,从零食到饮料,辣味几乎无处不在,甚至出现了需要签署免责声明才能品尝的极端辣度产品。

这种“辣味风潮”由多种因素共同推动。首先,年轻一代(特别是Z世代)是主要推手,他们将挑战辣度视为一种潮流和勇气的象征。其次,全球化和移民带来了世界各地的辛辣美食文化,拓宽了美国人的味蕾。第三,从经济角度看,辣味是一种成本低廉却能有效提升风味、掩盖廉价食材并吸引消费者的手段。此外,社交媒体上的“吃辣挑战”(如热门节目《Hot Ones》)也极大地推动了这股热潮。

文章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品尝辣味是一种“良性自虐”(benign masochism):辣椒素带来的痛觉会促使大脑释放内啡肽,产生类似“跑步者的快感”。这种追求刺激的冲动是人类独有的。随着人们对辣味的耐受度不断提高,食品工业也在不断推出更辣的产品,形成了一个不断加速的循环。如今,能吃辣不仅是一种口味偏好,更演变成一种可以炫耀的身份标签,而“平淡”则被视为一种性格上的缺陷。

A Famed Director Tried to Build a Fan Base for His Movie. It Was Awkward.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8日, 上午7:31

文章评论了著名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为其备受争议的新片《大都会》(Megalopolis)举办的六城巡回放映及交流活动。这部由科波拉自掏腰包1.2亿美元拍摄的电影在上映后遭遇了票房和口碑的双重失败。科波拉此举被视为一次罕见的、由创作者亲自下场、试图为自己的作品“制造”邪典电影(cult classic)地位的尝试。

作者认为,这种做法显得颇为“尴尬”,因为它违背了邪典电影形成的自然规律。真正的邪典电影地位通常是由观众自下而上、有机地赋予的。影迷们因为影片的某种特质(如风格前卫、主题颠覆或“烂”得有趣)而产生共鸣,并通过反复观看、讨论和创造仪式感(如在放映时进行互动)来延续其生命力。这是一个由消费者主导的过程。

科波拉的巡演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广,他试图通过长篇大论地阐释电影的宏大主题来引导观众如何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尽管活动吸引了观众,但这更多地反映了人们对科波拉这位传奇导演本人的好奇,而非对电影本身的热爱。文章结论是,科波拉的努力或许能短暂地聚集起一批关注者,但一部电影能否真正获得持久的邪典地位,需要时间的检验和观众的自发拥护,而非导演的一厢情愿。

A Nation of Lawyers Confronts China’s Engineering State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8日, 上午6:00

文章提出了一个核心论点:中美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社会模式的对抗——美国的“律师型社会”(lawyerly society)与中国的“工程师治国”(engineering state)。前者痴迷于制定规则、保护财富和程序正义,而后者则将大规模建设和技术攻坚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核心。这种根本差异导致美国在面对中国时处于被动地位。

文章对比指出,中国的领导层长期由工程师背景的官员主导,他们推动了高速公路、高铁、大坝和新能源等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和能源领域的超级大国。相比之下,美国的政治精英多为律师出身,政府运作充满了法律主义色彩。 landmark法案如《基础设施法》和《通胀削减法》因繁琐的法规和诉讼而进展缓慢,许多项目(如加州高铁)延宕多年且预算严重超支。

作者认为,美国在贸易和科技战中试图用关税、制裁等法律工具来对抗中国,但这无法弥补其自身在实体生产能力上的流失。美国社会已经丧失了高效执行大型项目的能力,转而沉溺于程序而非结果。文章最后强调,美国无需复制中国的威权模式,但必须重新找回其曾经拥有的“工程师精神”,恢复建设能力。如果一个国家拒绝建设,它最终将受制于那些愿意建设的国家。

The Mainstreaming of Zohran Mamdani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8月18日, 上午6:00

文章分析了纽约市长民主党候选人佐兰·马姆达尼(Zohran Mamdani)的政治策略。作为一名坚定的“美国民主社会主义者”(DSA)成员,马姆达尼正努力在坚持其社会主义信仰和争取主流民主党选民之间寻求平衡。

一方面,他积极与民主党建制派互动,不仅与伊丽莎白·沃伦高调同台,还接到了前总统奥巴马的电话,试图展现其务实合作的一面。他近期也开始淡化自己过去“削减警察经费”等激进立场,称之为个人成长的体现。

另一方面,马姆达尼的政治生涯与DSA紧密相连。DSA内部派系林立,从温和的改良派到激进的革命派观点并存。马姆达尼曾公开支持“夺取生产资料”等经典社会主义目标,其政治纲领也包含了免除公交费用、大规模建设公共住房等雄心勃勃但资金来源不明的计划。

他的崛起让纽约的商界精英感到不安,并已开始筹集资金试图阻止他当选。文章认为,马姆达尼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利用DSA强大组织能力的同时,超越其内部的派系斗争和部分成员的极端思想。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州议员候选人迅速成长为备受瞩目的政治新星,其最终的政治面貌和若当选后将推行的“社会主义”的具体形式,目前仍是一个谜。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特朗普 乌克兰战争 人工智能 美国政治 中美竞争
相关文章